中国作家网>> 《小说评论》30年 >> 正文

陈晓明发言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2月16日14:46 来源:中国作家网

  首先表示对小说评论的一种致敬,小说评论三十年,我觉得三十年是为中国文学研究,为中国文学评论做了非常大的贡献,我本身也发过几篇文章,和国平兄有20年的交情,也很惭愧,没给《小说评论》做多少贡献,但是我自己从《小说评论》获益比较多,这么几十年每期都寄给我,期期必看,所以对我来说,《小说评论》是我了解当今文学动向,了解现状和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工具、手册和导引,所以这里我对《小说评论》表示一个我作为文学研究者的一个致敬和感谢。

  在这个大的题目之下,想几句话把这个问题说清楚确实非常困难,比如对批评现状做出一个评估,其实是很难的事情,我们要求硕士生写一篇硕士论文,他至少读一百篇相关的文献,如果说我们的参考文献,现在学生拿没看过的书做参考,这个不算数,这个如果低于50的话,这个论文是不及格的,所以现在我也看到很多对文学批评现状的立论很大,我看他们到底读过多少现状,通过文学批评现状,读过几篇今天中国文学批评的文章,如果没读100篇,我觉得没有发言权,对这么几十年文学批评的状态做出一个评估,你没有读一百篇有代表性的批评文章,你要对今天批评现状发言,这是不负责的,所以我们自己要求学生,所以我们要求现状做出整体性的评价,不是几句话能说得清楚,所以我们也不敢对现状做更多的说。但我个人觉得从我个人的角度,我还是可以保证读了至少一百篇的论文,这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我们是要干这个专业工作的,那么我的浅见是觉得这几十年来,中国的批评得到非常大的发展,我们一天到晚说学习西方,借鉴西方,我觉得说这样的话非常奇怪,马克思主义不是西方吗,那不是德国的评论吗,苏联的评论,列宁不是来自苏联吗,这怎么不是西方,不是外国呢?怎么欧美变成一个西方和外国,我觉得这是非常奇怪的叙述,最后他说生搬硬套最严重的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种,我觉得几十年来,食“马”不化,生搬硬套这个是最严重,葛兰西等等都不了解,我们怎么创建我们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所以这个问题我们是有疑虑的,这是一个。

  第二个关于批评的伦理,我觉得批评的伦理这个问题其实是非常复杂,这些年做批评理论、文学理论,硕士、博士论文我都看了很多,但是我觉得这个问题回到批评的伦理,或者文学的伦理也好,它都是美学的问题,这个批评伦理不是我们外在的道德附加于这么一个文学之上,我们用道德的尺度从事批评,或者我们想有一种道德来从事文学批评,就像刚才建军兄说的一样,我们没有一种共享,今天我们能不能处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地域,能不能有不同的经验,处在不同的社会阶层,我们不可能共享,这个我是非常赞成的。另外一个方面最重要的就是小说理论,文学的伦理最根本的是美学的问题,我后来反复琢磨他这个话,这是一个什么意思?就是说你只有回到美学评价文学,这是合乎文学的伦理的,否则你是不合乎的,也就是说用遵循文艺的规律,说白了,像习近平总书记讲话里面讲的,只有遵循文艺的规律,他才是合乎文艺伦理,那么什么是遵循文学的规律呢?对于一部作品来说,每一部作品的存在都是有它自身的存在的独一性和自足性,我们是要在文学史的尺度下,在美学的尺度下,在这个文本本身产生的背景中,在文本本身独立存在的方式下,我们去讨论这部作品,这是符合批评伦理的,而不是说我们用一个外在的道德化的观点去看作品本身,这跟批评伦理无关,我觉得那是属于社会学的伦理,那是属于伦理学的伦理,所以回到批评的伦理,就是说你是不是想有一种美学的高度,你是不是享有历史的尺度,到历史道德和历史的深度和对美学的表达,这二者是不是结合起来,你作为一种美学评价的一种方式,而这种方式之所以又要回到伦理的意义上来说,你是在什么样的意义上去接近这个文本,你什么态度去接近这个文本,这本身包含一种伦理的态度。

  比如说我们用了一个很高的尺度,莎士比亚的标准,我们去要求一个初学写作者,一个福建乡下一个业余的写作者,出20年工夫写了一本小说,你把它缩了一大部分,这有什么意义?这没什么意义,这不是批评伦理,这不是批评的标准,或者我们这么说,假如说我们真的有一流的批评家,我们一流的批评家一天跳着脚骂三流的作家,你这个作品不行,你这是垃圾,你这根本不应该写,你就应该退出你的行业,这没有意义,因为文学还是一个人民群众的事业,我们应该鼓励更多人民群众去参与,对于三流的作家,其实本身不符合批评伦理的,应该都是很不人道的,对于这个有热情的,在文学的训练方面还有欠缺的,应该多鼓励、多扶持。对于一流的批评家,是不是要批评的更严格呢?这个尺度就更宽,这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德国有一个批评家大家都知道拉尼茨基他骂两个作家,君特·格拉斯和海因里希·伯尔,到了80多岁的时候,他才说自己有点过分,他觉得自己骂他们有点过分。老作家马丁·瓦尔泽非常愤怒,写过《批评家之死》,拉尼茨基火到什么程度,80岁出版,竟然4年卖了一百万册,一个批评家,我1997年到德国,德国机场竖了一个大牌,那些作家做梦写完一本书之后,晚上会做梦,噩梦会不会被拉尼茨基骂,那就完蛋了,但是如果德国作家说被拉尼茨基骂就一定是坏作品,这也不一定,这只是一个方式,但是这个批评基本是错误的,因为不可能所有的人都错,如果所有的人都是错的,那么你一个人对的,这个事情发生的概率是很少的,他自己后来也有反省,当然他的批评很可贵,但是他也和70年代、80年代德国的电视台合作,他自己搞了电视台和报纸,他媒体的心声表演也是相关。

  另一个我们考虑到,批评如何尊重作品的创造性,作品的独创性,这种作品本身它给予一种新的质地,我们要用一种新的观念去理解它,所以我们用旧有的尺度,用我们自己的尺度总体性要求作品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封闭的作品,秩序的作品,所以我觉得我们作为一个批评家,确实我们会要注意,我们在批评作品的时候,是不是窒息了我们自己。而同样的,对于作品来说,我们创作一个作品,同时也创造了批评本身,我觉得这一点对批评的伦理来说,我觉得这两方面都要必须去考虑的,谢谢!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