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小说评论》30年 >> 正文

李建军发言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2月16日14:45 来源:中国作家网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中国人民大学读研究生,学校大门外的报亭里,就摆着卖《小说评论》,我每期都会买。那时候王愚是主编,李星是副主编,李星也是人大的校友,于是,浓浓的校友情和故乡情,都可从这个杂志上感受到。那时的批评文章,似乎也都写得老实,大都有感而发,不像现在这么空洞,这么煞有介事。其中,人民大学毕业的李贵仁学长批评某著名作家审美格调的文章,青年批评家邢小利批评陕西作家的一部长篇小说新作的文章,都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后来,我的第一篇文章,是王愚做主编的时候发的,发在头条位置,文章写得很宏观,有些虚头八脑的,但是,王愚却多有肯定。我跟《小说评论》的合作很愉快。后来,在《小说评论》上开了好几次专栏,断断续续有十几年,连同散发的文章,我在《小说评论》上发表的文章有七八十篇之多。跟《小说评论》合作有一种默契感,我的一些文章也很尖锐,甚至有批评陕西作家的,他们也都照发了。《小说评论》是一个平和中正、具有包容性的杂志。《小说评论》能够维持到今天,恐怕于这种中正、包容的办刊思想有关联。中正很安全,但也容易流于平庸。所以,于中正之外,恐怕还须多一点个性和锋芒。有的文学批评杂志,完全拿学术当生意来做,要它不鄙俗和堕落,简直是不可能的。

  再说说批评方法和批评伦理问题。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社会,恐怕都不存在大家共享的批评伦理,因为批评是高度个性化的事情。把别林斯基放到我们这个时代,我估计他也会很犯难的,因为这个时代实在太复杂了,对批评家的个性和意志品质的挑战也更严峻。对每一个批评家来讲,关键是如何建构了一个适合自己的批评方法和模式。就我自己来说,有效的方法应该包括:文本细读——从字词句段、语法、修辞、叙事等肌理层面切入,可以保证批评的客观性;比较的视野——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就分不出高下,尤其需要养成稳定的经典比较的自觉意识;伦理尺度——没有这个尺度,就无法更深刻地理解作品,就无法把握作品的人文内涵,就有可能成为一个目光短浅的“唯美主义者”。

  文学批评要忠实于自己的感受,要努力坦率地说真话。赞美是需要的,贬斥也是需要的。只赞美不否定,难逃乡愿之讥;只否定不赞美,恐怕也非批评的正途。批评伦理,说穿了,是个良心问题。文学批评萎靡不振的问题,不仅在于我们缺乏说真话的道德勇气,而且还在于我们普遍缺乏个性和自由精神。没有个性健全的批评家,没有直陈己见的勇气,那么,单靠一两次会议和一堆高明的指教,恐怕也仍然是无济于事的。

  文学批评需要青春朝气,需要活力。我现在看一些作品,很不满,甚至很生气,觉得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得有些太不值当,若在过去,一定会写篇文章的,但是,现在却没有写批评文章的冲动了。这就是心态老化的表现。不过,我们应该克服这种心理上的衰颓。精神上的青春激情状态,毕竟是有可能长久维持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