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一份关于青春的伪命题作业——观电影《匆匆那年》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2月15日10:51 来源:中国艺术报 员晓明

  随着青春系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在2011年横空出世,主打“70后”“80后”回忆的怀旧电影便不断涌现。从讲述“60后”艰难创业的《中国合伙人》 ,到描写“70后”从校园到社会角色转换的《致青春》 ,再到为“90后”集体量身订制的《小时代》系列,还有讲述纯爱的《同桌的你》等作品大都成为人气、票房双丰收的“模板式”的影片。

  《匆匆那年》又是一部继承了青春怀旧系电影的“模板基因”电影。片中男女主人公性格上天差地别,男孩阳光外向,女生孤僻倔犟、沉默寡言、远离人群,给男生以难以挥去的神秘感,这样的人物性格搭配本可以生发出剧烈的矛盾冲突。整部影片导演试图运用不那么严谨的“闪回”手法,回忆片段的前后交织构成了人物的整个回忆。影片极力从校园时代的爱情、学习,到毕业后的经历等成长过程的角度挖掘怀旧、物是人非的故事素材,可以看出创作者对基于真实经历的真情实感的追求。但实际上影片的叙事逻辑混乱,既想用“少年——青年——成年”的时间轴为主线,又加入了陈寻、方茴、乔燃等人的复杂情感纠葛,这种叙事上的不统一必然使得影片看上去含混不清,说了很多却什么也没说清。

  从结构上看, 《匆匆那年》与《致青春》 《同桌的你》颇有神似之处,选取标志性的历史事件、选择每个时代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来串起整个故事,导演用典型MV化的镜头表现男女之间的相识相知,碎片化的、虚实结合的镜头来展现男女青春懵懂。而彭于晏、倪妮等青春偶像的加入更是为影片挣得不少“粉丝赞” 。影片努力寻找各种“80后”们回忆得起的片段——老歌、篮球、申奥等,甚至当时风靡一时的日本动画片《灌篮高手》也被掰开了揉进男主人公的篮球比赛中,当陈寻的篮球教练徐徐回转,观众陡然发现这个教练外形气质与《灌篮高手》中的“安西教练”如出一辙。创作者为了争取票房,可谓穷尽手段。

  影片主人公是一群青春无敌的高中生,单这一个特征便对演员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姑且不说剧中各位演员的表演功力,仅仅看外表便会使观众有一定的疏离感,不得不承认彭于晏的形象还是比较贴合成年之后的陈寻,但他那一口挥之不去的台湾腔和健硕的身材演起高中生来总使人感到不小的距离,而扮演赵烨的演员赵凯虽然极力寻找高中生特有的肢体动作和语言习惯以表现人物的青春活泼,却掩盖不住自身成熟的阅历;倪妮扮演的女主角方茴带着青春片惯有的扭捏,在“动漫”化了的夸张慢镜头和大量暖光色彩的使用下更使观众发觉到这个角色的肤浅和表面。

  这部影片中充斥着青春回忆片的标配“元素配方” ——高考、军训、毕业照、爱情、堕胎、三角恋等自不必说,再搭配线上线下相应的明星效应、专业的营销运作、造势宣传等推广活动更是进展得如火如荼。当这些早已不再新鲜的剧情又一次被改头换面登上大银幕,以时间、历史事件为节点、用字幕交代时代背景等老旧叙述手法的再次呈现在观众面前,《当》 《好想大声说爱你》 《对面的女孩看过来》等老歌曲被不合时宜地、别扭地搭配给干涩无力的故事情节,“70后”“80后”群体对于青春回忆里那些最初美好的憧憬似乎也随着这样的“硬性怀旧”消失殆尽。正像这部影片的导演意图用浪漫的表现手法将女主角的青春美丽放进斑斑驳驳的阳光中一样,影片中的那个瞬间,站在阳光中的女孩像一尊神圣不可侵犯的雕像般吸引着周围的一切事物,又飘忽不定,不可触碰,这就是大家曾经拥有的青春回忆,吸引、神圣、模糊,但不容侵犯。

  近几年青春怀旧题材的火热并没能推动影片质量深度上的提升,当青春故事已经变得越来越浅显,故事套路越来越粗俗,价值观越来越浅薄物质,制作方的眼光更多投向了形形色色的植入广告带来的经济收益,种种之下,青春已然沦为了当前社会的时尚快消品,情怀不重要,诚意也不重要,逻辑更不重要。记忆中那段宝贵真挚的情感亦不复存在。 《匆匆那年》 ——又一份关于青春的伪命题作业,完成了便罢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