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视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四十九日·祭》:静水流深的国家记忆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2月15日09:47 来源:光明日报 海涛
电视剧《四十九日·祭》剧照

  忘记大屠杀等于第二次屠杀。当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伊利·威塞尔的反战箴言出现在史诗电视剧《四十九日·祭》的片头, 直面屠戮历史,审判人间罪恶无疑是该剧最鲜明的态度和主题。南京大屠杀是人类的灾难,对于中国人而言,它是一段国家记忆,是一段民族创伤。作为第一个国家 公祭日的纪念力作,《四十九日·祭》的播出,是对30万无辜死难者的荧屏祭奠。面向世界讲述战争戕害,以震撼心灵的人性与情感揭示生命的尊严,《四十九 日·祭》静水流深,兼具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

  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故事,西方现在还在拍,电影《辛德勒名单》 《钢琴师》享誉世界。但二战期间中国战场的伤亡,尤其是堪称人间惨剧的南京大屠杀却很少得到国际化的表现,所以这种题材实际上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南京大屠 杀,是中国人的黑暗记忆,是震荡国家的民族之痛。在这个层面上,具有国际视野的《四十九日·祭》第一次在荧屏上向世界发出了中国反战最强音。该剧讲述了 1937年南京沦陷前后,四十九日内发生的战乱创伤。如果说日军在南京的暴行是人类文明的污点,《四十九日·祭》则站在张艺谋电影《金陵十三钗》肩膀上, 创造性增加前史和后史,对日军暴行展开了最深刻的揭露与批判。可以说,以人类公义审判罪恶的《四十九日·祭》拍出了国产剧少有的大格局和新高度。

  宏 大历史需要一个嵌入口,讲故事是跨越国界、跨越历史介绍中国的最好方式。蜚声海内外的华人女作家严歌苓深谙此道,擅长风格化叙事,曾拍出《走向共和》《人 间正道是沧桑》的导演张黎更擅长用细腻的人性刻画和极具韵味的镜头语言营造人文观感。“静水流深”是我对严歌苓和张黎作品的印象,两人合作的《四十九日· 祭》则是这一表现的高级范本。比如该剧将大事件浓缩在7周内,时间叙事让“南京大屠杀”更显逼人的残酷。南京沦陷前一周,各色人群上演着他们的生活。教堂 的女学生虽然慌乱却相信有上帝的庇护;藏玉楼里的风尘女照旧纸碎金迷,谈情斗嘴,活在当下;长在教堂却不信神的法比,满大街找食物还不忘泼皮本性,顺手牵 羊之余还跟洋汽车“斗气”;南京的守军激战正酣,一心期待援军;戴涛的德式装备教导总队驻在妓院门口,惩戒违纪的同时,也能雨中起舞,博佳人一笑;国民政 府公务员孟繁明更纠结在爱情和父女矛盾中,体验着一个男人的难。可以说,灾难前每一个人都对生活充满着希望,对接下来的恐怖准备不足。然而,正是这种看似 平和、嬉闹,充斥市井生活的景象,犹如暴雨将至前的阴云,让恐怖更恐怖。《四十九日·祭》将危险藏于安宁中,将灾难匿于桂花、小元宵的叫卖声中,反衬出了 接下来“黑色六周”的地狱图景,其强烈震撼力不言而喻。

  人最本能的求生欲和恐惧以及生命的抉择在南京这座城市、这座 教堂碰撞出火花,绚烂而残酷。《四十九日·祭》没有以铺陈灾难、渲染伤口的方式刺激观众神经,而是如同一个冷静的亲历者,用内敛的叙事语言陈列一张张触目 惊人的老照片,照片里发生了什么,观众自有答案。14岁的朱玛丽不甘日军凌辱,坠楼而死;奄奄一息的王小妹被日军从烧成焦碳的尸堆中扒出轮奸;美丽的豆蔻 惨遭日军凌辱、毁容,身上被砍37刀,法庭上展示的背上伤痕,触目惊心。观众不由随着剧情画面,调动起最原始的情绪,体会日军兽行。

  回 顾惨痛历史,是为了珍惜现在的幸福,保卫未来的和平。巴尔扎克说:“有些罪恶是不能洗刷的。”剧中魏特琳女士也说,中国人太善良了,容易忘记不好的事。所 以文火慢炖的《四十九日·祭》不仅仅是从人道主义视角关注绝境中的生命尊严与人性救赎,更是以灾难中的悲惨命运,揭示出一个大主题:我们如何看待历史,对 待罪恶?《四十九日·祭》的态度是可以宽恕,绝不忘却,必须道歉。这也正是我们应该坚持的历史观。捍卫真理和良知,牢记屠杀,防止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 保卫来之不易的和平,这才是对死难者最好的祭奠。

  (作者为剧评人)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