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电影《太平轮》(上):大大的历史 小小的失望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2月15日09:25 来源:中国作家网 王人凡

  1949年1月27日,由上海开出的那艘太平轮,注定没有终点。船上载满的除了过多的乘客、细软和各种文件资料,还有此岸去国离家的无奈遗憾和 彼岸殷切焦虑的等待期盼。太平轮最终无法承载历史赋予它过重的负担,沉入深深海底,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从某种意义上说,太平轮像一条连接两岸的脐带, 它的仓促断裂,标志着台湾这个饱经风霜与磨难的亚细亚的孤儿再一次脱离母体,而这次脱离究竟意味着重生还是漂泊?毕竟60多年的时间仍不足以看清整个事件 的全貌,它还需要经历更为久远的岁月的洗礼与检验。

  拍了一辈子打打杀杀的吴宇森人到晚年终于静下心来,把目光锁定在这样一个对于全体中国人有着深远影响的历史节点,可以说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中国电 影人的文化自觉。而且,香港的成长背景,或许能够赋予吴宇森更为客观地看待那段历史的视角。然而,已经成片的《太平轮》(上)仍然不免让人有些小小失望, 它试图还原一个场景,从小人物的视角书写他们在风雨飘摇中无所依附的情感,但遗憾的是,三段爱情戏依旧无法跳出年代剧里早已泛滥的横向的情感铺陈,而对于 历史作用于个体后产生的纽结效应缺少纵深的探寻与挖掘。

  做惯了商业电影的吴宇森企图用篇幅弥补人物塑造的不足,但这个出发点本身就过于一厢情愿。抗日英雄雷义方的军人气节、小人物佟大庆对安稳生活的 渴望以及颜泽坤对于天各一方的无望爱情的苦苦坚守,这些人物设置在以往的反战题材中早已屡见不鲜,可惜我们没能从两个小时的影片里发现新的惊喜,他们仍然 像卫星一样沿着各自既有的轨道滑向早已明晰的命运深渊。作为一部电影,《太平轮》(上)显然不够完整,三组人物关系单摆浮搁,虽然表面上各具代表性,但最 终的呈现却几乎完全无法融于一体。这样的叙事没能达到生发合力的效果,反而剥夺了观者思考的空间,消解了悲剧的力量。

  在我看来,吴宇森浓墨重彩打造的军人雷义方几乎彻底失格。这个以抗日名将张灵甫为原型书写的人物,完全没有了前者的儒雅风度,减分的除了黄晓明 程式化的表演,还有对人物“愚忠”的军人性的过分渲染,进而丢掉了其人性还原的可能。本片惟一还算成功的角色就是章子怡扮演的流浪女子于真。于真到底在寻 找什么成了这段故事的线索,她为什么要登上太平轮成了留待下集解读的悬念。不识字的于真代表了挣扎在那个时代里的芸芸众生,在替伤员小刘寻找亲人未果的情 况下,她把那枚金戒指又套回已经死去的小刘手上,还给逝者也是自己最后的尊严,却残忍地指向了个体抗争的失败。她与国军士兵佟大庆间产生的与其说是爱情, 不如说是一种相互依附的情感取暖,而这一切都将终结于缓缓起锚的太平轮。

  吴宇森向来以硬朗的风格和唯美的画面著称,对于情感的细致雕琢不是他的强项。《太平轮》的整体影像仍然是十分粗粝的,但正如他自己所说,拍摄 《太平轮》更像是一个承诺,是对片方也是对年逾古稀之年的自己。从军医颜泽坤的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两岸尤其是台湾,还有很多的话要说,在反复的欲言 又止里传递出一种理念,即任何的所谓正义也不能成为战争的理由。太平轮毕竟不是泰坦尼克,选择爱情作为托起思辨的叙事载体还是有些草率,但这究竟是商业考 量的必选项还是躲避审查的小狡猾?我们恐怕永远无从得知。

  当然,也许赋予一部商业电影过多的能指就像强加在太平轮上的负载,搞不好会把它压垮。毕竟,在当前的语境里,一些多余的思考和追问是有风险的。 而且,时下的电影观众对稍微沉重一点的题材立刻生出一种天然的排斥,就像当年有很多走进影院观看《一九四二》的观众高喊,“有没有搞错,我是来看贺岁片 的!”

  太平轮的启程与倾覆,是历史行进的偶然还是充满了悲悯色彩的宿命?吴宇森的电影只是一个浅尝辄止的开始,而关于太平轮的阐述一定远没有终结。我 们期待未来的电影人有空间并且有能力运用更为丰满的电影语言把那一段特殊岁月的颠沛流离娓娓道来。但是,在此之前的当务之急是要先培养出能够接纳它的观 众。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