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资讯 >> 正文

陕西“乡党们”盼来了秦腔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2月12日10:28 来源:中国艺术报  吴华
富平阿宫腔《白蛇传·断桥》   薛铂   摄富平阿宫腔《白蛇传·断桥》 薛铂 摄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懒汉高唱秦腔。端一碗扯面喜气洋洋,没搁辣子嘟嘟囔囔。 ”这一句民谣再形象不过地道出了陕北人的性格和秦腔在陕北人心中的地位。12月3日至6日,由中国民主促进会陕西省委员会、陕西省文化厅主办,陕西省振兴秦腔办公室承办的“国风·秦韵”陕西传统文化(晋京)展演系列活动在京举办,秦腔经典折子戏专场、文华新秀秦腔折子戏专场、陕西小剧种经典折子戏专场和西安鼓乐音乐会轮番登场,让在京的秦腔戏迷和陕西的“乡党们”过足了戏瘾。

  此次晋京展演,被誉为“梆子腔鼻祖”的秦腔和有着“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美誉的西安鼓乐携手亮相京城舞台,阿宫腔、弦板腔、华阴迷胡、长安道情等陕西地方小剧种也登上了舞台。演出汇聚了陕西老艺术家和中青年优秀演员,既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项目传承人,也有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还有从首届陕西“文华奖”专业秦腔电视大赛中脱颖而出的新秀。秦腔经典折子戏专场演出中,余巧云、李爱琴、全巧民、卫赞成、马友仙五位艺术家联袂登台,他们年纪最大的82岁,最小的也已是古稀之年,即使如此,也依然活跃在舞台上,授艺、演出,从未间断。82岁的秦腔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余巧云,将折子戏《三上轿》选段“奴的夫”演绎得韵味十足,“秦腔是陕北人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唱秦腔,疲劳了唱,高兴了也唱。这次晋京演出,我很激动,做了充分的精神准备,虽然我八十多岁了,但是还想尽全力唱好,还想要为秦腔奋斗到底。来北京前,西安的群众说,咱秦腔这次进北京了,要给北京的人民汇报演出了,大家都很兴奋” 。余巧云说,她同时也表示,为了能让北京的观众听懂秦腔,演员们在吐字发音上格外注意。

  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李娟、李淑芳分别演出秦腔代表剧目《五典坡·探窑》和《游龟山·藏舟》 ,著名小生演员王小平演出秦腔名戏《打柴劝弟》 。

  陕西不仅有秦腔,而且有40个地方小剧种,它们同样历史悠久、剧目丰富、地方色彩浓郁、演唱异彩纷呈,富平阿宫腔、华阴迷胡、长安道情和乾县弦板腔,这些剧种共同簇拥着姹紫嫣红的秦地舞台。陕西小剧种经典专场中, 《隔门贤》 《曲江歌女·郑丹哭祠》《福寿图·磨房义救》 《白蛇传·断桥》四出精彩折子戏,以大众耳熟能详的传统故事,别有风韵的音乐唱腔表演,传递真善美,为首都观众展示陕西小剧种的特色和风采。

  秦腔是流淌在秦人骨子里的血液,是西北人民的精神食粮, 2006年,秦腔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余巧云表示,和以往相比,秦腔无论是在音乐上还是在化妆等方面都变得更美了,过去演穷人就穿得脏兮兮、破烂烂,老艺人演王宝钏就脸抹黄土头抹灰,现在形象看着更可爱了,音乐上也更靠近角色和戏的需要了。近年来,陕西省文化厅采取了抢救保护、政策扶持、资金扶持等一系列措施,使以秦腔为代表的陕西地方戏剧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展。三年一届的艺术节、传承人传习交流展演、全省秦腔演唱大赛、经典传统剧目惠民展演等系列活动,以及刚刚在西安结束的中国梆子腔剧种传承与发展研讨会,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地采取多种形式传承和发展秦腔,以“尊重传统、重视传承、出人出戏”为最终目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