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科幻 >> 新闻 >> 正文
最近,《超体》和《星际穿越》两部科幻大片,不仅创出高票房,还引发观众的热烈讨论。思考的热潮也促人们反思:为什么中国人拍不出好的科幻片?是中 国缺乏科幻电影的制作技术,还是缺少支撑科幻大片的资本投资?抑或是,我们的教育模式和传统思维方式制约了科幻电影的崛起?网友们各抒己见。
科幻要有想象力
当下领跑票房的科幻大片,其产地基本非欧美莫属。究其原因,不仅在于他们制作技术高超,恐怕隐藏在编剧、策划背后的对未知世界的探求和思维创新,才是他们赢得市场的最大秘诀。
一位哲学家曾说过:思辨的心灵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几乎都是科学所不能回答的问题。所以,庄园里树上落下的苹果、水壶上跳动的壶盖和浩瀚宇宙间谜团 一样的进化发展,有人敏锐抓住了,才会带来一次次突破。科幻大片虽不至于此,但道理相通。基于现实认知,又不囿于固有界限,每个故事有其合理性,又能引发 探讨,才能余音绕梁。
打破思维定式,这或许是我们奋起直追去迎接科幻春天的起点。(@杨森)
莫被利益束缚
从《搜神记》到《聊斋志异》,再到今天多得不能再多的网络玄幻小说,中国人的想象力其实并不匮乏。许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拍不出好的科幻作品,是因为 把太多本该用来追求品位的时间用在了急功近利上,以至于很多本是科幻的东西硬生生地被拍成了魔幻。所以,要拍出真正意义的科幻大片,首先要摆脱固有的商业 模式,使创作团队能够潜心打造诚意之作。当然,这更需要出品方和创作方勇于尝试的勇气。其实,所谓想象无非就是审视当下、洞见未来。而惟其用心,方能自熟 悉的地方找到风景。(@夜来无梦生)
让科学和蔼可亲
还记得上高中时,练过一篇特别需要想象力的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同学们大多感觉无从下手。针对这种现象,当年就有教育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们缺乏对科学知识的了解,自然难以解开思想的缰绳、让想象力自由驰骋。
确实,科幻的根基在科学,只有科学生机盎然、引人入胜,科幻的想象之花才能精彩绽放。但对大多数国人来说,从小接触的科学就是繁杂的数学公式、难解 的物理题、冗长的化学式,就像面对板着脸的圣诞老人,想要得到礼物却又不敢靠近。丧失了“地气”的科学,当然难以焕发出想象的光华。要让科幻崛起,就必须 让科学“和蔼可亲”,为科幻培育肥沃的群众土壤。(@石久砚) (中国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