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电影《黄克功案件》根据历史上延安时期真实的事件改编而成,再现了77年前我党于创业阶段,在陕甘宁边区依法执政、依法治军,公开审判红军高级 将领黄克功的历史,艺术地、立体地突出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从严治党、从严治军的一贯原则。
《黄克功案件》以小故事书写大题材,戏剧冲突层出不穷,仔细梳理,影片中交织了多重矛盾:既有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国共两党之间 的矛盾,也有黄克功与刘茜、黄克功与雷经天、黄克功与毛泽东之间的矛盾冲突。其中,黄克功与雷经天的矛盾是影片的重点所在。黄克功与雷经天本来是战友关 系,患难之交,由于黄克功案件的发生,二者演变成审判与被审判的关系,演变成罪与罚、杀与赦、生与死、情与法的矛盾关系。面对法律,雷经天一度要求回避审 判黄克功,他不愿意亲手把自己的救命恩人送上断头台。雷经天在内心深处希望黄克功是手枪走火,过失杀人,这样就能为他量刑减刑。但是,随着调查的深入,检 验手枪和尸体,雷经天像自己被雷击中一样,满面愁云,所有的证据链条都指向黄克功是故意杀人。到此,雷经天似乎比黄克功还犯愁,书记员说从来没见过雷院长 这么犯愁,他陷入沉思,似乎在呼唤蛰伏心底的记忆。最后雷经天终于冲破了感情用事的藩篱,杜绝人情判案,维护了法律的尊严。
一部优秀的电影,不但要讲一个好故事,还要讲得耐人寻味,给人感染与震撼,细节决定成败。《黄克功案件》以细节感染人,观影之后,有三个细节历历在目。
姜汤搓澡。“干姜”是影片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它代表黄克功和雷经天之间的友情、人情、道义。雷经天在生活中有吃干姜的习惯,每逢疲乏的时候 给他切几片生姜,吃了马上就会长精神。干姜对雷经天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在长征过草地时,雷经天走不动了,困倒在草地上,有人拿了两块干姜,塞进他嘴里, 辣得他重新睁开了眼睛,打起精神跟上了大部队,这个人就是今天他将要判死刑的黄克功。有匿名信给雷经天说,判黄克功的死刑就是判你的死刑。实际上,雷经天 经历的痛苦不亚于判自己死刑,他甚至比即将判死刑的黄克功还痛苦,内心里的冲突是无比巨大的。在边区高等法院的厨房内,雷经天亲自熬了一锅姜汤。他想在黄 克功赴刑场之前,亲自动手为他搓一次澡,于是电影中出现了边区高等法院看守所窑洞里的一场戏。
长凳上,坐着赤裸上身的黄克功。雷经天将毛巾在罐里浸湿热汤,准备给黄克功擦背,当他的手触摸到黄克功厚实的脊背时,雷经天惊呆了。他的后背爬 满了一道道枪伤、弹疤、炮痕,那满身的伤疤,分明呈现出一张红军战斗的索引图。右肩的疤痕是反“围剿”的“纪念”,左肋的炮痕是江西激战迫击炮炸伤的“记 号”,腰部的枪伤是乐安战役留下的“印痕”,右背是打直罗镇中弹没死的“幸运环”,还有攻克娄关山留下的“军功章”……黄克功讲来轻松,雷经天听得沉重。
审判长雷经天用沾满姜汤的热手,抚摸那一道道伤疤,不禁热泪盈眶……那是共产党人身经百战、流血牺牲的历史见证啊。他的手法越来越细致,他的心 灵越来越颤抖,他要将这个用生命和胆略浴血奋战,屡次立下赫赫战功的红军英雄送上刑场吗?出生入死的身躯,不可挽回的罪过,多少难言的不舍,雷经天心里涌 起了巨大的波澜,他拧着毛巾,也拧出眼里的泪水。
毛泽东深夜运笔。得知黄克功之案时,44岁的军委主席毛泽东正在紧张地指挥部署前线战场,签署最后一封电报发给前线。得知黄克功有命案在身,他 指示,共产党的军官杀了人,军委的态度是必须严格执行军纪,考虑到当前是国共合作抗战时局,此案应交给高等法院依法审理判决,他不参与审理。
军纪如山,法不殉情。在主席态度表明之后,不断地有人来替黄克功求情。尤其是收到黄克功的信后,毛泽东陷入了痛苦的思考和抉择中。影片特别增加 了主席深夜运笔的细节。蜡烛燃烧,流着烛泪。飞蛾扑火,被烧死。桌上摆着黄克功的信、老红军的联名信、蒋介石特赦张钟麟的报纸。镜头是主席陷入深深思考中 的表情。悠长的音乐响起,镜头切换至砚台磨墨的特写。黝黑的墨汁缓缓地搅动。毛泽东提笔在纸上奋笔疾书下一行字:“雷经天转交黄克功……”停笔,写不下 去。他凑近蜡烛的火苗,点燃一支烟,深吸一口,吐出袅袅的烟气。镜头拉远,毛泽东窑洞内的灯光亮至黎明。至此,观众并不知道主席到底写了一封什么内容的 信。只知道他这封信写得很艰难,耗用了主席通宵彻夜的思索。
编剧的高明之处,是在这里埋了一个伏笔和悬念。那一方,民主公开审判进行得如火如荼,当最后环节,雷经天当众宣布判处黄克功因故意杀人罪,被判 处死刑,立即执行。关键时刻,剧情突转,忽听马声嘶鸣,有人高呼:“且慢,毛主席有信!”此时,与会群众和在场观众的心一样悬着。雷经天按照主席的指示, 当众宣读这封信。毛泽东最终没有使用特赦权,此时临时法庭的会场,自发地响起如雷鸣般“共产党万岁”的呼声,经久不息。通过黄克功一案的处理,我们看到了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共产党人所建立的反对特权、尊重民主、平等、法治的政府,体现了不容法外施恩的刑罚原则。
雷经天宣判自己“三个死刑”。雷经天是影片泼墨最多的主人公,在担任审判长独立审判黄克功一案上,他经过了艰难的心路历程。
雷经天的出场让人眼前一亮。他的亮相是他公开审理一桩离婚案。案子虽小,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雷经天采用公开审理,民众参与的民主审案, 使琐屑的家庭婚姻案子公开、公平、透明。从民事小案透视出雷经天的性格,尤其让他申明自己的审判理念是:“不是一碗水端平,我是两碗水都要端平”。
在黄克功案件的调查中,雷经天克服了主观推断,揭穿了黄克功手枪走火的谎言,根据“两颗弹头,两个弹壳,作案手枪,口琴,信件,血衣,尸检报 告”等证据,证实了黄克功故意杀人的罪名成立,他也在调查和侦破中克服了感情用事的心理障碍。期间,雷经天亲自给毛泽东送去黄克功请求特赦的信件,表明雷 经天尊重黄克功的权利。雷经天在等待、征求主席的意见时,毛泽东明确告诉他,作为审判长,你不要琢磨我的意见,一切由法庭公开审判。在毛泽东迟迟不回信, 没有得到是否赦免的决定前,敢不敢独立审判?矛盾直接落在主人公的选择上。最终他克服了重重心理障碍,战胜了自己,战胜了人情,战胜了不敢承担责任的思维 定势,公开民主审判,判黄克功死刑,他认为在这是给自己判了“三个死刑”的基础上作出的判决。作为公开审判的第一人,雷经天要用这场审判告诫所有为黄克功 求情的人,共产党内没有特殊党员,无论你职位多高、资格多老、功劳多大,没有人能超越法律。
书写历史是为了映照现实。《黄克功案件》让我们看到了法律的威严,看到了人性的光辉,看到了为官的准则,看到了党的信念与希望,对于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依法治国、依法治党具有参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