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美术 >> 美术动态 >> 正文

以小搏大的效应

——江浙沪名家美术馆(纪念馆)展出季活动观察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2月09日12:16 来源:中国文化报 李亦奕

  自2012年起组织开展的“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是文化部关于美术馆事业的重要抓手,活动开展至今3年,引起广泛好评,已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除首批国家重点美术馆每届推出的重磅展览之外,全国各级国有美术馆、美术名家纪念馆,特别是一些地方美术馆也积极参与其中。

  2014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项目经过专家认真评选,共有41个项目入选活动目录,涵盖全国诸多省市的各级美术馆。和2012年28个展览、2013年30个展览入选相比,本届入选展览数目更多。一方面,该项目影响力和参与度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不具备国有大馆藏品多、资源丰富的优势,规模较小的名家纪念馆、县市美术馆参与的情况、最终的效果如何呢?

  深挖本馆学术资源

  本届展出季一个突出特点是围绕名家策划举办的展览较多,这其中就有潘天寿纪念馆等传统名家馆对本馆主打名家的挖掘。潘天寿纪念馆继去年的“潘天寿美术教育文献展”入选展出季以后,今年策划的“潘天寿写生研究展”也成功入选,思路仍是延续以潘天寿研究来反思世纪中国画的问题。

  一直以来,很少有人系统研究潘天寿的写生。潘天寿纪念馆馆长陈永怡却认为,这一研究对当下尤为重要。西方绘画引入以后,中国画传统的写生方式和观念受到很大质疑和挑战,到底中国画写生的特点是什么?和西方有什么不同?中西有没有可能互融?这些问题在潘天寿的写生手稿、画论和教学观念中都有反映,比方说,他接受过西方写生教育,却果断放弃;他用写诗的方式写生,强调“默记”“心源”;他反对富有明显时代特征却丧失画家个人风格的图式……在不少画家早已习惯于在“写生”时放下笔、放下思考,直接举起照相机的当下,潘天寿的实践与思考是一种珍贵的启发。

  针对名家馆藏品少、结构单一的特点,潘天寿纪念馆紧紧抓住两个方面,一是往深里开掘,从美术史角度深入,但在呈现方式上却贴近观众,比如在展板上展示老照片、诗词、书法等元素,同时呈现不同艺术家对同一物象的不同表现方式,以及实景图和创作图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利用现有资源,两次展览都借展中国美院国画系的收藏。

  展出季活动对像潘天寿纪念馆这样的小型美术馆起到什么作用?陈永怡表示,一是让我们用更学术的眼光来组织挖掘藏品;二是非常有效地提升了公共教育和宣传工作水平;三是提供了平台,让我们向大型的综合馆学习,吸收好的经验。

  多方借力,加强推广

  和潘天寿纪念馆一样,陆俨少艺术院也结合自身优势推出了陆俨少艺术展。共展出陆俨少3个时期90余件作品。为了使展览更加饱满,艺术院在馆藏作品的基础上,向陆氏家属和学生借展了部分有代表性的作品。其中陆俨少中晚年的34开《杜甫诗意画》、六尺巨幅《千里江陵图》等作品都是难得一见的精品。此外,展览筹备期间陆俨少家属捐赠的文房遗物、《陆俨少自叙》(108页)以及陆俨少生前好友、中医潘华信捐赠的“陆俨少手绘山水热水瓶”,也丰富了馆藏,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这个展览我们从2008年就开始筹备,通过在全国的6次巡展,开了5次学术研讨会,提炼后在今年做了综合展示。除了占领学术制高点,我们还要接地气,克服一般展览只追求开幕式的效果、没有真正地深入百姓的缺点,这次我们将馆藏的大批陆俨少的高仿品送到学校、社区展示,让更多的百姓享受高雅艺术。”陆俨少艺术院院长王漪说。

  社会推广项目“大师与百姓同行——陆俨少艺术展(高仿品)基层点巡展”无疑是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项目不仅将陆俨少的120余件高仿复制品在6个最基层点巡展,而且还配送艺术讲座、青少年第二课堂,“陆俨少山水技法演示系统”的现场推广更是得到了书画爱好者和专业人士的肯定。陆俨少艺术院副院长顾静媺表示,上海整体经济发展较快,有很多社区的文化中心和艺术院校展厅非常好,但苦于没有好展览来向公众展示。此次展览将陆俨少高仿品放到基层点巡展,效果很好,使各基层点展览匮乏的窘境得以改善。

  巡展期间,陆俨少艺术院还和3家艺术机构达成了伙伴关系。顾静媺说:“鉴于有限的场馆面积(1000平方米左右),如果2015年、2016年还要申报展出季的话,合作伙伴将成为我们有力的后援支撑。我们的目标不仅是一个场馆,而是全区一起联动起来办展。”她还指出,目前工作中最大的问题是专业人员不足,主要依靠艺术院校的志愿者和民间自发组织做一些服务和讲解,院方也给社区做一些艺术指导,展出季活动拉近了艺术院和公众的距离。

  发掘地方文化资源

  程十发艺术馆此次入选展出季的“散峰简笔·海派菁华——程十发笔墨艺术文献展”集中以馆藏各类实物档案及作品等文献为主体,展品包括有:早中期连环画插图稿、边疆写生及戏曲人物速写等;信件、讲稿、录像、照片、实物等史料;用于研习的元明清书画家黄公望、倪瓒、王蒙、董其昌、陈洪绶、徐渭、陈继儒、朱耷等人作品;1940年代以来创作的部分书画作品。

  由于文献史料以及研究力度的匮乏,对于程十发艺术的文献梳理和编排工作一直未能展开。本次的文献展所秉持的一个重要理念,即是借助已掌握的文献史料,对程十发的艺术人生做一次整体性回顾。程十发艺术馆执行馆长唐西林介绍了这些作品与文献的两个重要特征:“首先是程十发收藏并用于研习的元明清书画作品,这些作品为我们研究程十发笔墨创新脉络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其次是程十发早中期的插图稿与速写稿,这些文献也为我们研究程十发中国画创新提供了旁证和基础。另外,本次文献展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和文献,是我馆近5年来陆续新入藏的。我们在有限的收藏经费基础上,提出作品典藏和文献典藏并重的思路,这为我馆的程十发艺术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史料和实物保障。”

  据了解,由于程十发生前酷爱戏曲,对京昆戏曲非常熟悉,不仅画了很多戏剧人物画,而且还结交了一些京昆戏曲界的名家如俞振飞等朋友。为了演戏,程十发亲自画了不少扇子送给他们,这些扇子在舞台上就成了演员手中的道具。因而此次展览在公共教育活动的策划与实施上,馆方邀请了上海昆曲团中和程十发有过交往的著名演员、昆曲票友一起来缅怀大师,让大家进一步了解程十发和昆曲艺术的一段缘。

  针对藏品少的特点,程十发艺术馆主要在增加收藏和征集文献的基础上来开展活动。“我们把重点放在对程十发文献的整理和收集上,包括档案、史料、照片、实物等。近两年,通过与程十发的后代、学生及友人的接触和交流,也征集到一些作品。目前,对程十发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我们的目标是希望在2021年程十发诞辰100周年时出一本年谱和作品文献集。”程十发艺术馆创作研究部主任陈浩将艺术馆未来发展分为三个圈:内圈以程十发作品和文献为核心;第二个圈是发掘地方文化资源,对松江地区的文化现象做一个收集和展示;第三个圈是关注与海上艺术群体相关的艺术文化现象。

  纵深展览层次提升品质

  常熟市作为一个县级市,拥有常熟美术馆和庞薰琹美术馆两个各具特色的美术馆。继2012年推出的“决澜长歌——庞薰琹艺术回顾展”和2013年推出的“图画先行——庞薰琹图案艺术精品展”分别荣获2012年度和2013年度“文化部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优秀展览奖后,该馆又选取另一个独具地方资源特点的内容形成展览“写山水图——离开黄公望的660年”,不仅呈现了自黄公望以来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脉络和以此为线索反映出的独特江南人文景观,也让观众看到了中国传统水墨发展过程中的跨界生长与自我建构。

  据了解,常熟美术馆曾在1984年纪念黄公望诞辰630周年纪念活动中收藏了全国书画名家创作的作品230余件,这是办展的基础。为了使展览更加丰满,通过充分讨论,他们首先确定了策展团队——中华艺术宫学术部副主任卢缓和常熟美术馆特聘研究员孙彦、典藏研究部主任夏淳。在这个年轻的策展团队的通力合作下,他们在原有馆藏的基础上,通过从常熟博物馆、朵云轩等艺术机构及当代知名艺术家手中借展作品,从明代董其昌到清代“四王”,从近现代大师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傅抱石、陆俨少到当代艺术家徐冰、尚扬、卢甫圣、王天德等,最终共同构建起黄公望文人画以来的叙事结构。展览突出对美术史脉络的再思考,以纵深的展览层次带观众思索中国的艺术道路和发展方向。

  名家美术馆作为全国美术馆大家庭的一员,今后应该如何更好的发展?陈永怡提出了三点建议:一要有好的展览,以专题性、研究性来吸引人;二要有好的展陈方式来贴近人;三要用好的公众活动来引领人。常熟美术馆等县级美术馆的探索也表明,只要往深处挖,抓住亮点,小馆也能和大馆相比拼。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