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美术 >> 美术动态 >> 人物 >> 正文

留得枯荷听雨声

——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礼忠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2月09日12:14 来源:光明日报

  近日,“文心点石——陈礼忠寿山石雕刻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150余件寿山石雕刻精品,以荷塘、翠鸟为主题的创作系列,既有荔枝洞石、芙蓉石、坑头石、水洞高山石等质地温润的寿山石名品,也有老岭石、焓红石等质地粗糙的石种。在他的刻刀下,从盛夏荷塘《接天莲叶》的热烈,到初秋《池面风来》的清冽,再到晚秋《荷塘秋色》的萧索,都让人身临其境,尤其是老岭石《留得枯荷听雨声》,作家贾平凹评价说:“它是粗糙的,也是气势饱满的。”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认为,在刻画“荷”的形象上,陈礼忠突破了传统荷花吉祥富贵的寓意,注入了一种悲悯和关切的情怀,在看似残缺、枯萎、衰败的景象中塑造了一种内在的生命意识。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认为,陈礼忠通过秋塘枯荷,表现了成熟丰硕所蕴含的内敛与自在。

  两年前,陈礼忠的“志归完璞”寿山石雕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两年后,他的“文心点石”寿山石雕刻艺术展又登上了中国艺术的最高殿堂——中国美术馆,完成了从一名工艺美术匠人到寿山石雕刻艺术家的华丽转身。

  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于所取得的艺术成就,陈礼忠感慨道:“我心存感恩和感谢,我们这一代艺术家赶上了国家繁荣昌盛的好时代、好年华。”

  陈礼忠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冯久和,潜心研究寿山石雕30年,擅刻花卉、禽鸟、动物,尤其精于鹰与荷叶。他说:“中国自古以奇石为奇珍,从选石相石到雕石赏石,对石的欣赏几乎成为一种具有文化性的礼仪,寿山石雕就植根于这样深厚的石文化传统之中。”

  在多年的创作实践中,陈礼忠坚守“以人为本,重艺轻材,尊重自然”的艺术理念,在选材、立意、巧色、雕琢等方面别出心裁,将寿山石雕的传统形态拓展为具有深厚人文情怀的当代形态。他充分运用被大众忽略的“老岭石”沉着的色泽和厚重的质感,创作了一系列以荷为主题的作品。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认为,陈礼忠的作品让生命活化于石头,让传统与现代相遇,使人们通过艺术深悟自然,在艺术中进一步了解人自身的创造力,拓展了人类艺术创作经验。

  谈起寿山石雕刻的未来,陈礼忠欣喜的同时也不无忧虑。他说,目前中国工艺美术行业,深陷“唯材料论”的现实困境。仅寿山石雕行业,从业人员就达20多万人,但从题材和内容看,多是神佛仙道一类的传统作品。寿山石资源日渐枯竭,如此因循守旧、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如同自制牢笼,哪怕再有一座寿山,也要被挖空耗尽。他认为“石无贵贱”,只有材料和艺术并举,变“废”为宝,多些新创意、新构思,寿山石雕行业才能够拥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陈礼忠认为:“真正搞艺术的人不能只做匠人,每一种艺术形式都要有一种灵魂在背后支撑着。中国多彩多姿的传统工艺美术之所以在传承、创新、发展,就是因为它们凝聚着更多的文化积淀和艺术韵味。”

  (本报记者 张景华)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