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资讯 >> 正文

重要的戏曲史论工程——“前海戏曲研究丛书”介绍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2月09日10:00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刘厚生
  “前海戏曲研究丛书”共收书15种18册。内容广涉戏曲文学、音乐、表导演、舞台美术、理论、创作评论、史志等等。  “前海戏曲研究丛书”共收书15种18册。内容广涉戏曲文学、音乐、表导演、舞台美术、理论、创作评论、史志等等。

  我们不少地方的文艺戏曲部门对戏曲理论工作的重视程度却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只要看各省区市的戏曲理论研究机构,数量在减少,人员在减少,活动在减少,景象消沉。不少大专院校倒是关心戏曲,出现不少关心者和研究者,但其多数却因条件所限,深入戏曲实际不够,推动编演实践提高的力量不足,一时也难以解决。

  今年已经98岁高龄的戏曲理论大家郭汉城,2011年因其一生的高度成就,荣获中华艺文奖。但他没有把所得奖金用来置房添产,却用这笔钱资助编著了戏曲史论工程:“前海戏曲研究丛书”(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年出版),为中国戏曲事业又做出了新的贡献。

  这套丛书的所有作者都是原中国戏曲研究院后转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早年的各有专业成就的专家学者。共收书15种18册。其中除《中国戏曲通史》1种3册、《中国戏曲通论》1种2册是集体写作外,其余13种都是13个作者的专题论著或论文集。诸书内容涉及戏曲文学、音乐、表导演、舞台美术、理论、创作评论、史志等等。

  有意思的是,从今天说,这套丛书的所有作者都是老人。若活至今天该是百岁以上的是黄芝冈、阿甲、张庚3人,90岁以上的是郭汉城、萧晴2人,以下沈达人、何为、黄克保、龚和德、余丛、刘念兹、傅晓航、颜长珂8人都是张庚、郭汉城、阿甲等人的学生辈,现在也都是80岁以上的前辈人物。而他们收进丛书的论著,除了几本个人文集中有很少几篇近年新写的外,全都是二三十年前或更早的旧作品或叫老书。把老人写的老书编集成丛书,意义何在?价值多高?

  希望读者要先读读郭老为“丛书”写的《总序》,其中从为什么叫“前海”说到“前海学派”,郭老做了详尽而合理的解释,这里不必重复。重要的是学派之称,过去评论界颇有不同议论。而郭老则明确地表示了肯定的态度。我以为,郭老的态度是实事求是、符合实际的。戏曲理论界过去少有学派之说,我想并不是一提学派就高不可攀或一肯定“我们是学派”就似乎自以为全面正确。中国旧时政治上宗派芜杂,我们似乎一听“派”字就反感。但戏曲表演艺术多少流派,何等光彩。我觉得评论界的学派不是多而是少了。张庚老、郭老和他们的学生们60多年思想观点相同相近,合作多年,声气相通,专业上卓有成就,自称学派,既不自高自大,也不故作谦虚,水到渠成,合情合理。很明显,承认自己是学派,明显更具有倡导鼓励的意愿。60多年来中国戏曲理论人才辈出,已是一个相当大的群体。如能接着出现三五个各有共同学术见解的学派,岂不正是党号召的百家争鸣的大好事吗?

  “丛书”既是一代老人撰写的老书,今天集中编印,自然就显示出它的历史意义。它使我们知道三四十年前的一批戏曲理论成果。可以看出那一时期理论同实践是如何联系,可以看出那时理论的关注点以及那时已达到的理论水平(有哪些突破,有哪些重大不足或错误)等等,这对今后的理论建设无疑是有益的、必要的。

  但是,我以为“丛书”的现实意义更需要重视。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摧残,中国戏曲几近消失,粉碎“四人帮”后理论工作虽然出版了《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曲通论》等重点巨作,但是戏曲界忙于实践,恢复演出,抢救遗产,赶写新戏,对于理论研究的学习讨论是关注不够的。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活跃,理论队伍也有所分化,比如对新中国成立最初17年戏曲改革工作的成败得失问题就有不同见解,这是争鸣好现象,但好现象也要培养,学派也应鼓励,而我们不少地方的文艺戏曲部门对戏曲理论工作的重视程度却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只要看各省区市的戏曲理论研究机构,数量在减少,人员在减少,活动在减少,景象消沉。不少大专院校倒是关心戏曲,出现不少关心者和研究者,但其多数却因条件所限,深入戏曲实际不够,推动编演实践提高的力量不足,一时也难以解决(顺便说一句,近年我们文艺界从官方到群众社团,对戏曲剧作、演出以至个人表演等都设有鼓励奖项,唯独没有一个高级的定期的全国性的戏曲论著奖。我听一位常做评委的专家说,看戏评奖容易,看一两次就可以,而论著书籍要看就得很多时间,还要多人反复读透,太难了。这是实话,却令人有些啼笑皆非)。应当看到,多年来戏曲不景气的情势并没有大的好转,有些剧种剧团还在走下坡路,离开党要求我们的“大发展大繁荣”还有很大距离。原因当然很复杂,但无论如何,缺少理论探讨和指导,必定是重大原因之一。我们的革命前辈不是早就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样的话吗?革命如此,戏曲艺术同样如此。正是在这种情境之下,“丛书”编成出版,以其重量级的理论分量,显然是可以发挥出巨大的思想作用。

  “丛书”虽说都是老人老书,但是思想不老。不仅对戏曲艺术实践有引导价值,对戏曲理论工作自身的多方面建设也许更有实际的指导作用。比如黄芝冈老前辈的《汤显祖编年评传》,费时之长,功力之深,材料见解之渊博,实在是令人感佩,是后学者的榜样。比如阿甲老的《阿甲论戏曲表导演艺术》,根据他在几十年导表演实践中的研究,深思熟虑,对导演演员的艺术实践大有启迪,对导演演员如何总结自己的艺术经验更是指导的典范,而这正是当前许多导演演员迫切应做未做的工作。又比如张庚老的《张庚戏曲论著选辑》,都是他思想成熟多有突破性创见的论文,即使对不同意他观点的论者也都是有启发的。《中国戏曲通史》和《中国戏曲通论》两部大作,多年来已复印过几次,影响日益深远,可以说已经成为中国民族戏曲大厦的两尊厚重的宝鼎。这些书使我想到,当前许多地方或单位经常举办各种培训班,学员大多是有一定修养的青年骨干,那么这一套丛书都可以选出几本书或论文作为参考书甚至必读书,对讲课教师也会有帮助的。而且,从另一方面说,种种培训班或者讨论会也正应该是很好的争鸣平台。结合班会的专题,对“丛书”的有关部分,进行讨论,有所肯定,也展开批判某些难免会有的不足、讹误和可争论的论点,共同追求真理,提高戏曲理论水平,岂不是大大的好事吗!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