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人间的天河心中的长河——评影片《天河》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2月08日15:46 来源:中国艺术报 吕益都
电影《天河》剧照电影《天河》剧照

  “治国先治水” , “善治国者必先治水” 。南水北调工程是事关国计民生、实现中国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战略性基础设施,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面对这样一个关系到千家万户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跨世纪工程,面对这样一个凝结了无数人梦想与奋斗、牺牲与奉献的宏大工程,影片《天河》采用了直面现实、正面切入、全景展现、家国同构的艺术表现手法。

  航拍镜头下,裸露着干涸的河床、沙化的土地;快切镜头中,一位位专家神情严肃地探讨着工程的难点与问题;喧嚣中,不理解搬迁的群众与工作人员发生争执……影片开场即像被层层剥开的辛辣洋葱,缺水的局面、工程的难度、搬迁的复杂性,种种现实矛盾被展现出来。

  随着多条叙事线索的铺展,“家庭”成为影片叙事的核心单元。家庭联系着一线工程,联系着移民搬迁,联系着故土与亲情。影片以中线副总指挥董望川与妻子周晓丹夫妻二人各自的家庭背景及亲人关系,围绕南水北调工程,在事业、情感上相互交织,如多棱镜般展现出工程的推进、亲情的冲突、人物面临的抉择——国家伟业与平凡人物的命运紧密相连,一个家庭成为恢宏的工程建设及其所牵涉的方方面面社会关系的缩影。

  家庭成员之间面对个人利益、个人情感与国家利益、大爱情怀之间的冲突与抉择贯穿影片的始终。由此,在现实的苦涩、困窘中可见真实的矛盾,而孰轻孰重取舍之间的抉择,更时时闪现人间真情,涌动着如水般的澄澈与甘醇。作为工程副总指挥,董望川全身心投入工作,“不是在工地,就是在去往工地的路上” ,为了工程建设,他对自己的小家庭、对妻子女儿没能尽到应尽的责任。董望川的妻子周晓丹忍受着与丈夫聚少离多的相思之苦,到任丹阳市副市长后,面对夫家的亲人,又要承受搬迁责任之重与说服亲人之难的心灵煎熬。在夫妻二人的心灵天平上,事业责任重于儿女情长。董望川的学生江浩崇敬老师却不想复制老师的生活,他选择去薪水更高的公司,在穿黄工程中,为了不影响工作,将生病的老父亲从医院接到简陋的工地,在忙碌的间隙亲自照料。在心灵的天平上,作为年轻一代,江浩力图平衡事业与生活,但老父亲对儿子的理解与支持,又使天平倒向了尽忠与职责。故土难离,亲情难舍。当董望川的父老乡亲面对搬迁,要别离生活了一辈子的家园,告别那枝繁叶茂的老槐树时;当乡亲们拜别精神中生命之根的祖坟,选择淹没祖坟而不是烈士陵园时,在百姓们心灵的天平上,国家利益、对革命先烈的报恩之情,重于个人利益。

  这些情节桥段显露着生活的质感。在亲与义、孝与义、利与义之间,每一个人的抉择都掺拌着辛酸、无奈,但种种责任感、深明大义、高风亮节又表现出人性中的真善美,给人以温暖人心的力量。一个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奉献与牺牲,正折射出千千万万个工程建设者与搬迁移民所做出的奉献与牺牲。如果说南水北调工程是人造的天河,它更是美好心灵的甘泉所汇聚的爱心长河。

  伟大的工程中,凝聚与体现出的更是中国人民伟大的民族精神。影片中,与牺牲奉献精神交织回响的,是攻坚克难、勇于进取的大无畏精神。同样是“人工天河” ,同样是造福一方,红旗渠上的开标誓师引入历史的纵深感,富于象征意义的标识出现在南水北调工程中,是红旗渠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如此复杂的工程项目,必然有着众多的技术难点,一线工程凝结着建设者们的汗水、智慧与勇敢。正是在自力更生、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中,精神的力量得以彰显。影片主要以排除透水塌方险情、穿黄工程和穿越五棵松地铁站,来进行提炼与典型性刻画。那些随时会发生险情的施工环境;那些挑战自我的技术攻关;那些唇枪舌剑的技术论证;那些必须精准精确的高难度施工;那些沾满泥污、汗水湿透的脸庞;那些为了职责而愧疚的情感……配合情节,影片以快节奏的剪辑、大量的特写镜头、平行蒙太奇,营造出扣人心弦的叙事效果。而为加高扩容丹江口水库大坝的爆破镜头,以及地下挖掘机开进时巨大的轮转,又营造出富于冲击力的视觉效果。这些镜头仿佛把观众带入工程建设火热的施工现场,在紧张惊险、惊心动魄的强大气场中,体味到庞大工程建设的艰辛及其所凝聚的精神力量。

  叙事中还有几处生动的细节,为影片增色不少。董望川的老父亲搬迁到新居,不得不离开自己宠爱的小狗,正在想念之际,听见狗儿的叫声,开门一看,它竟然一路跋涉跟着跑回来了。老人流下了幸福的泪水。狗儿归家,这是给老人离别故土之后最好的精神慰藉。多年来,董望川从工程一线回家看望岳父母,带的礼物是甘甜的丹江水,沏出茶来清香四溢。在搬迁测量土地的过程中, “老婆土地两不让”的村民们,宁可被丈量工具掼倒在地,也要寸土必争。这些细节充满了现实的颗粒感,带着浓浓的生活气息,真实而生动,能够真切地触动观众的心灵,在宏大叙事背景中,显露出丰富细腻的情感与情怀。

  上善若水。由缺水到引水到来水。在这部围绕水利工程建设的影片中,水是贯穿始终的主题,也是核心意象。影片在叙事中点染分布着不同的水——甘甜的水:那跨越万水千山由丹江带回北京沏茶的水;澄碧的水:丹江口水库那一汪清澈深碧、如诗如画的水;连亲的水:在江浩和林子彤婚礼上,富有象征意义的吉祥水晶球里装着北京的红叶与丹江的水;奔涌的水:从水库闸口奔涌而出、一泻千里,奔驰北方……

  如果说影片开场的沙化土地以纪实感引人深思,影片结尾处,航拍镜头下,水流千里的画面不仅是纪实,更被赋予诗化抒情色彩。浩荡的水流汤汤北上,它凝聚着几代领导人的心血与智慧,凝聚着千千万万工程建设者和沿线移民的牺牲与奉献,凝聚着一个民族开创更加美好生存条件的梦想的力量。

  这是一条人间的天河,更是一条心中的长河。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