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当下戏剧批评:问题和对策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2月02日09:24 来源:人民日报

  编者按:戏剧批评是当代戏剧生态的重要内容,也是引导戏剧创作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戏剧学院和上海市文联日前在沪举办的全国青年戏剧评论家研修班上,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评论家对当下戏剧批评展开讨论,提出了一些建议,对于文艺批评和创作都应有启发。

  戏剧批评现状

  假面 套路化 过分专业性

  黄桂娥:当下的戏剧批评渐渐丧失了对纷繁复杂的戏剧实践发言的能力,丧失了回应社会和时代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丧失了自身的独立性和批判功能。戏剧批评匮乏最基本的批评品格,是今天的戏剧批评遭遇的最大的危机。在这样的语境下,重新回顾鲁迅的批评观念不无启迪。鲁迅当年深感文坛“最缺少的是‘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今天同样如此。纯粹赞美或不痛不痒的戏剧批评是无益的,“撕假面”是批评的当务之急。这种假面,或是批评家与金钱、权力合谋的假面,或是高雅的学院姿态背后流俗的假面。

  贺宝林:戏剧批评本是一项科学严谨、充满真诚、富有热情的创造活动,但不少戏剧批评偏离了这一轨道,变成了充满主观情绪甚至个人偏见的个人化活动,变成了树碑立传式的批评、宣泄私愤式的批评、哗众取宠式的批评和走过场应景式的批评。有的评论者甚至不看戏就评论,看看节目单就能说得头头是道,他们的批评千篇一律,基本上是一套格式化语汇,套在谁身上都可以,放在哪里都说得通。批评不需要个人化,需要个性化。批评的个性化具有独特的视角,富有独到的见解,带着独有的情怀,应是开放的、多元的、宽容的、充满真诚的批评。

  金莹:当下的戏剧批评界并不缺乏好文章。但是,这些文章是否已经有效抵达,收到预期效果,让戏剧观众在阅读后产生思想激荡,值得怀疑。当下很多戏剧观众,对戏剧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但其中很多人的戏剧专业知识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程度。对于这批应该“尽力争取”的潜在受众,我认为,评论者先要接近,然后才能深入浅出。如果戏剧批评太过专业,“专业性”在此时便会成为门槛而非桥梁,很容易把这批观众挡在戏剧之外。我们的专业戏剧评论者可以多学习文学家的笔法,不忽视戏剧批评的专业性,同时更加强调戏剧批评的文学性和趣味性,在做批评和介绍时,把有一定门槛的专业知识转化为普通人能够接受的常识,转化为读者喜欢的戏剧批评。

  戏剧批评功能

  价值引领 心灵探险 情怀表达

  严程莹:有人曾说,批评是批评家的心灵在艺术作品中的探险。我认为,批评家经历着两种探险。一是批评家要完成与戏剧批评所处的社会生活及文化氛围的博弈。戏剧批评要不受干扰地说真话。批评家要能经受各种诱惑的考验,锻炼心灵,保持操守,真正以自己的见识、智慧、力量,揭示、见证、助益戏剧创作。二是批评家要找到自身的位置。戏剧批评的对象是戏剧实践,两者紧密相依,但在实际中,戏剧批评与戏剧实践却容易错位,要么是批评者高高在上,以充分的优越感指手画脚,要么就低到尘埃里,逢迎吹嘘。两种关系的变化凸显着批评者的内心世界。这是批评者最具探险精神的环节。批评是一次充满未知的探险之旅,批评家需要在这个旅途中善于发现、勇往直前,让自己的言说有思想、有趣味、有涵养,让自己的探险之旅成为有价值的征途。

  苏勇:戏剧批评有描述、阐释、评价和规范四个功能。批评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描述和阐释,而是要在科学理性分析的前提下进行价值评判。首先,要尊重戏剧批评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精神。要讲真话,还应具备理性、独立性和科学性。其次,要把握好“求疵”与“寻美”这两个向度。戏剧批评的向度不同,它所起到的作用和显示的价值判断也不一样。最后,要重视戏剧批评的引领作用。优秀的戏剧批评家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能够敏锐地把握时代与人民迫切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能够提升和引领创作者和观众的审美趣味、道德情操等。

  朱光:如果当下戏剧失去情怀,我们从事剧评的人,唯有去做西绪弗斯,不断地用“启蒙式剧评”周知大家,直到大家对戏剧都有基本的常识和审美为止。戏剧,终究是人的情怀抒发、精神补给。剧评,终究是对这种精神补给的评价。在具有交互性、延展性、碎片化、无边界等属性的信息时代,戏剧评论必须做到文字上“生动活泼有常识”,写作效果上言之有物又可读,行动上如“西绪弗斯推石头”。

  戏剧批评武器

  理论压舱 本体为本 尊重传统

  郑荣健:戏剧评论要有效地发挥功能,至少应做到“三个回到”。回到戏剧源头去寻找思想资源,激活传统,确立与当下戏剧呼应的姿态。戏剧的源头在哪里?在民间,在广阔的中国乡土社会中。我们可以从我国传统文论中找到适用于今天的评论武器。其次,回到当下现场,发现趋势,构建新的理论话语体系。当代戏剧呈现为多样态、多层级的存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新媒体的发展,现实圈子和网络群组必将成为包括戏剧文化在内的社群文化集散地,构成社群娱乐属性。它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双刃剑,评论者必须具有清醒的认识,迎接其挑战。最后,回到评论者自身,应自觉坚守艺术理想,强化评论主体的综合素养,避免在碎片化的信息时代载沉载浮。评论航行必须有理论的压舱石,才能有定力,才能价值不扭曲、眼光不偏移、情怀不走形,护航戏剧发展。

  孙晓星:批评主体即评论家本人应提高理论素养。当代戏剧是跨媒介戏剧,它需要批评家具有跨学科知识。以往戏剧批评多是戏剧文学批评,随着当代戏剧由文本中心制向综合表演艺术的转向,经常发生旧尺量新衣的情况,不能对新戏剧进行有效的批评。创作者瞧不起批评家,原因在于两者并未在一个语境中对话。当两者之间的良性对话无法形成时,批评也便沦为了学术象牙塔里的自说自话,对创作者构不成建设性的帮助和指引。在我看来,批评家不妨也参加创作实践,由局外人的视野进入创作主体的视野,走近舞台,身临第一现场,收获一手资料,并接受其他批评家的批评,提高自身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从书本到现实、从丰富的感性材料抵达理性思考的高度。

  王新荣:戏剧是一门综合的舞台艺术,尤其对于传统戏曲,音乐、表演等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研究乏善可陈。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比较复杂,一个原因在于我们的知识储备和学科壁垒的拘囿。戏剧评论的高度,取决于评论家的历史观、文化观、审美观和对相关学科研究的深入程度。戏剧批评要鼓励跨界、跨学科、跨领域介入,甚至希望更多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人进入戏剧评论的场域,拓展戏剧批评的历史纵深,提升思想高度,打通文化视野,防止戏剧批评局限于封闭的舞台艺术的琐碎讲求。构建科学的戏剧评论体系,既要鼓励“跨界”批评,但我们同时也要防止“非戏剧化”的倾向。在借用其他领域的理论框架、方法论进行批评实践的时候,要避免对戏剧文学研究得多,对舞台艺术研究得少;看重剧本创作,忽视剧场艺术;割裂作为综合艺术的戏剧创作,把专业的戏剧批评变成了界限更加模糊的文学批评、文化批评,甚至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的批评。因此,既鼓励跨界研究,还要拿捏有度,不能忽视戏剧的本体属性。

  颜全毅:针对目前戏曲创作存在的普遍问题,批评应该坚持三个基本立场。一是戏曲本体特色不能在创作与创新中被湮灭与淡化。在各种新的审美与艺术样式冲击下丰富和发展自身形态,固然显示了戏曲艺术的包容力,但因此抛弃或淡化戏曲擅长或者特有的表现形态与手段,追求戏曲难以消化的异质元素,容易陷入进退失据、消化不良的审美困境。二是尊重剧种的个性与特点。戏曲创作不能为了追求文本和艺术的普泛意味而忽视剧种的形态建构,更不能因一味追求突破而肆意改变。同时,我们的批评不能因强调对戏曲艺术的普遍认识而忽略不同剧种之间的巨大差异,更不能以对某些著名剧种的广泛认知去套用指导一些小剧种的发展创新。三是重视演员在戏曲创作中的主体意义。当代戏曲创作不能因为过分强调文本意义、导演手段甚至作曲、舞美的突出地位,忽略以演员为中心的戏曲传统,要突出为演员写戏的理论自觉。对导演、作曲、舞美膨胀,忽视演员表演的种种现象,应保持足够的警醒,并予以纠偏。

  本文由马小龙记录整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