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资讯 >> 正文

陈思和:批评家最好选同时代的作家来关注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1月28日15:39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锐读:您的学术道路是从巴金研究开始的。但这30年来,在文学批评领域上,您更多的是跟踪与您同一年代的作家?

  陈思和:对。最初学术研究写的巴金是现代文学的,但从当代文学批评来说,我对比我高一辈的作家,写得很少,仅仅写过王蒙、高晓声等,但总的来说不是我的强项,他们的那些生活我走不进去,我不太能完全理解他们。同样,我对现在的年轻作家也不了解,要让我去写郭敬明,我写不出来。从1985年开始,我跟踪比较多的是余华,还有王安忆、张炜。莫言是他写《红高粱》时,我就开始关注了,贾平凹、阎连科则是我后来关注的。

  我觉得一个批评家最好还是选自己同时代的作家来关注。因为是同一代人,他的感情和我的是差不多的,他们要想讲的东西我也可以理解,所以我就心甘情愿做一代人的批评家,不想做一个什么都去批评的人。还有赵本夫、叶兆言等几个作家我也蛮看好,但后来他们的作品越来越少,我也就没那么关注了。其他作家我还是很喜欢,因为他们的作品能刺激我,激发了我的很多想象。我的很多理论,比如说“民间文化形态”,以及“藏污纳垢”等一些审美观念,都是从他们的作品中得来的。

  锐读:您与这些长期跟踪的作家的交情也超过30年了。2012年,您还是国内受邀的唯一的文学批评家,陪同莫言去参加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坊间传说莫言当时忘记了带演讲稿,您能回忆下这个过程么?

  陈思和:莫言是忘记了带演讲稿。我开始也以为他是故意的,但他是真的是忘记了。你知道诺贝尔奖颁奖周有各种活动,那一天是瑞典皇室举办的皇家晚宴,我们来到类似市政厅的地方,有一个很大的院子,可以坐1000多人,很壮观的,一共就三道菜。中间,每个获奖者都要说话,莫言就答谢几句,现场脱稿讲得跟原稿基本一样,就漏了一句。

  莫言在朗诵会上朗诵的篇目《狼》,出自我在《上海文学》时向他约的稿,那时候一共有九篇。我并不知道他要朗诵这篇文章,当时也很惊讶。我回来还写了解读莫言演讲长文《讲故事的人》的文章。我觉得他这篇文章中敢于说真话,把自己的胆小、懦弱、贪小便宜、对死亡的恐惧都展现出来了,但这些都是生命本身具有的毛病,都是人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不堪的人”的表现。莫言敢于说真话是继承了作家的传统,像卢梭的《忏悔录》、巴金晚年的《随想录》,都是敢于说真话的表现。

  选好的作品、有“文学之美”的作品给大家看

  锐读:早在1988年,您和王晓明在《上海文论》开设“重写文学史”专栏,后来被认为开启了当代重写文学史的进程。当时出于什么考虑做这件事?

  陈思和:我对我们的文学史一直不大满意。1949年以后,它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模型做出来的,非常狭隘。当时有很多作家都被新民主主义模式的背景排除出去了,比如周作人、沈从文、张爱玲、钱钟书,而且还有很多阶级斗争在里面。到1980年代思想解放了,“文学史”开始要不断地增加人,但是我觉得还缺少一个新的文学史理论。今天的很多文学史缺乏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文学史理论,连一个复杂的文学现象也解释不清楚,常常陷入混乱。在世纪之交,我们出版了《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这本书前面都是先把理论说清楚,比如说“潜在写作”(指的是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力的作家, 在哑声的年代里依然保持着对文学的挚爱和创作热情, 他们写了许多在当时环境下不能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战争文化”、“民间的理想主义”等问题,我围绕这些关键词都写过文章的,然后再回过来解释我的文学史,在这上面做一个试验。这是我组织和指导我的学生参与写的,很多人还根据我的文章写过书。

  锐读:我感觉您的文学史很注重作品解读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这跟一般的文学史差别很大。

  陈思和:其实我最早写这本书是给电大学生和理科学生看的。对他们来说重要的不是知识性,而是审美性,让他们学会怎么去欣赏好作品,感受到文学的美。我就把这些运动都推到概论里一次性讲完,主要是讲作家作品。我觉得一部文学史现在看来讲的问题很多,其实过了五百年、一千年谁还关心你这些,人家关心的就是好作品。你留下好的作品了,人家才会记得,所以我觉得现在我们有责任为后人选择一些好的作品。编的时候,我把门槛放得很低,写得比较通俗,不是说非中文系的学生就看不懂了。写完以后发现各个高校的学生还是很喜欢看的。

  所谓“潜在创作”,指的是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力的作家,在哑声的年代里依然保持着对文学的挚爱和创作热情,他们写了许多在当时环境下不能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潜在创作”的对立概念是公开发表的文学创作,在那些公开发表的创作相当贫乏的年代里,不能否认潜在创作实际上标志一个时代的真正的文学水平。

  ——陈思和谈他1998年首创的“潜在写作”概念。之后“潜在写作”观念融入其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之中。2006年,他主编了“潜在写作文丛”(十种)由武汉出版社出版,包括阿垅、张中晓、无名氏、彭燕郊、胡风、绿原等人的作品,展现了昔年被压抑者的声音。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