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艺术评论 >> 正文

民族性在北京地铁公共艺术中的体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1月28日13:20 来源:中国艺术报 安静
白石桥站:《水之韵律》白石桥站:《水之韵律》

  公共艺术景观存在的意义,是使存在于公共空间的艺术能够在当代文化意义上与公众发生关系的一种思想方式,不同时期对公共艺术的定位也必然不同。地铁在长期的运营过程中,将不同时代的美学传统、时尚风潮和文化品位保留在公共交通空间之中,积累出独特的历史美感。

  艺术中的民族性,是运用本民族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外化为独特的符号,使作品呈现鲜明的民族风格。地铁是现代社会城市文明的窗口,可以创造较大且封闭的空间而使公共艺术有更多机会走进人们的视野。我们对北京地铁公共艺术中的民族性进行研究,可以为其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原创性的中国元素符号使艺术的民族性有了根本保证,也最容易唤起中华儿女对民族身份的认同感。这类符号是艺术表现的惯例内容,最适合成为公共艺术的选择对象,艺术家独特的视角赋予惯例符号以新的生命。

  西直门站设置了《燕山长城图》和《大江东去图》两幅壁画。画面中的长城、黄河、甲骨文等意象,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厚重感和沧桑感,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历史。顺义站的《朴风和顺》 ,以环形玉佩为原型,它也是中华文化的典型意象,整个作品像一件立体的中国结。这些作品都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符号巧妙杰出的运用。

  挪用是后现代艺术的一种重要手法,挪用艺术的意义来自于原来作品与挪用作品的对话,不同的语境是挪用作品产生意义的土壤。这类作品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似曾相识” ,但由于环境的不同而又与原作相区别。

  4号线的圆明园站浮雕,是对圆明园大水法残垣和御题圆明园四十景的挪用。作者将圆明园遗迹尽量保持原样,效果逼真。这样一方面与圆明园遗址公园呼应,另一方面在地下轨道中运用一组带有民族沉痛记忆的符号,形成一个似乎要将民族屈辱永远带入地下的隐喻。作品能够根据地铁站的空间环境和历史环境对经典进行创造性挪用,让公众熟悉的文化艺术符号产生新的意义。

  从中国艺术的精神层面来讲,“唐宋气象”最能概括出当代北京地铁公共艺术的文化风貌。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前期的顶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极致。李杜的诗歌,颜柳的正楷,公孙大娘的舞剑,张旭怀素的草书,体现出一种潇洒之美,热烈宏大。中唐之后,中国美学与艺术孕育着范例的转型。宋代崇尚中和平淡,仿佛是唐代绚烂之后的平静与反思。平淡风格是士人毕生着意进行的高雅审美追求,与绘画的远逸、书法的简古一样,体现的是内容深厚的文化取向。“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 ,“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平淡” ,这才是宋人的追求。

  我们可以仔细体味北京地铁公共艺术中的民族文化特征,首先是颇具盛唐的风范。新世纪以来,地铁公共艺术多铺排用笔,艺术意象布满画面,色彩明丽,与国家的欣欣向荣呼应。人物造像高大,布局均匀,彰显了浓厚的人本意识。唐代对各种民族文化兼容并包,形成一种开放的气象,这是“独尊儒术”的汉代所不具备的。

  盛唐之大气包容之外,北京地铁公共艺术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典雅清丽之美。莲花桥站的《藕花深处》 ,作品水墨设色,湖蓝为底,不着艳色而尽得风流。公主坟站的《化蝶双飞》 ,画面以白色为底,上着轻盈灵动的蝴蝶。蝴蝶以墨色为主,仅以几只彩蝶作为点缀。亮马桥站的《飞鸟》 、白石桥站的《水之韵律》等,都渗透着宋代士人的沉静与雅趣,在宁静之中荡漾着一股灵气,在平淡之中蕴含着向善向美的精神升华。

  公共艺术景观存在的意义,是使存在于公共空间的艺术能够在当代文化意义上与公众发生关系的一种思想方式,不同时期对公共艺术的定位也必然不同。地铁在长期的运营过程中,将不同时代的美学传统、时尚风潮和文化品位保留在公共交通空间之中,积累出独特的历史美感。

  早期的《燕山长城图》 《大江东去图》《四大发明》 《中国天文史》和《华夏雄风》五幅作品中,无一例外地选择中国的传统艺术意象,均表现出一种整体感,长城、大江都是国家的象征,后两幅作品从题目上直接点明了“国家”的寓意。“民族性”体现为中华民族整体的历史文化和象征。此后,地铁公共艺术在民族性的塑造方面发生了变化,从国家-民族性转变为民间-民族性。5号线上的《千字文》《百家姓》 《三字经》和《弟子规》 ,都是古代儿童的发蒙读物。4号线动物园站的《动物乐园》 ,直接将儿童的涂鸦作品搬上墙壁。西四站的《京华旧梦》折射出老北京的市民百态。能够体现这个主题最典型的,莫过于10号线草桥站的《花样年华》 ,其画面上有早餐、超市购物车、日常背包、公交卡、电脑等百姓生活最为熟悉的物品。这些作品向生活靠近,体现出公共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公众的审美诉求,无疑是时代的进步。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并存在相互转化的契机。在地铁公共艺术的建设中,注重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交流与对话必不可少。

  首先,北京地铁的公共艺术选取了很多世界性的意象。10号线的三元桥站是国际友人进京后认识城市的重要窗口,作品选择世界地图作为主要审美意象,艺术地再现了世界各地的著名城市。北京CBD地区的地铁设计风格,也很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国贸站如同一个太空舱,灯光呈螺旋状散开。金台夕照站以淡黄与灰色搭配,暗合了古代金台夕照的著名景点。简单大方的布局和简洁流畅的景观,充满着现代气息。设计的理念来自北京本土,世界性与民族性的衔接非常完美。

  其次,注重古典民族意象的选择。中华龙的观念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仁者爱人的互助观,阴阳交合的发展观以及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观。然而,清代基督教徒以撒旦代名词“Drag - on”翻译了汉语的“龙” ,致使西方人将龙视为恶魔。凤被译作“Phoenix” ,并没有太多的文化歧义。

  在北京地铁的公共艺术中,我们看到很多凤的意象,龙则相对较少,而且一般也不作为主要意象。在近年来出现的地铁公共艺术中,龙仅出现过3次,分别是4号线的西苑站、动物园站和大兴线的高米店北站。凤凰则出现了5次,每次出现都是金碧辉煌,分外耀眼。枣园站的《田园奏鸣曲》 ,顺义站的《日月光华》 ,朝阳门站的《凤舞朝阳》 ,白堆子站的《凤杏奇缘》 ,公主坟站的《百鸟朝凤》 ,均以色彩热烈的凤凰作为主要表现对象。

  再次,注重塑造多民族团结统一的世界民族形象。我们看到,高米店北站的《首邑祥云》中,展现了载歌载舞的蒙、满、汉各族人民的相互融合,表达了民族团结的寓意。15号线顺义站的作品《日月光华》中,亦有类似画面。10号线建德门站的《血肉长城》体现了各民族共同抗日的情景。

  民族性赋予城市公共艺术独特的魅力,是城市建设避免“千城一面”的有效途径。民族性在北京地铁公共艺术中有着多样体现,使北京地下空间艺术洋溢着浓厚的民族气息。今后地铁公共艺术在少数民族文化符号的运用上还有较大的拓展空间,世界各地的民族文化符号亦可为我所用。发掘地铁公共艺术中的民族性对城市建设意义深远,我们期待着未来北京市地铁公共艺术在发觉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优势方面呈现更多的精彩!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