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军事文艺 >> 理论研讨 >> 正文
中国梦,是物质与精神比翼双飞的梦,而文艺,则是构筑中国人精神高地的基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的那样:“文艺是时代前进 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回眸历史,从《诗经》《楚辞》、汉 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从诸子争鸣、魏晋风度、宋明理学到新文化运动、延安文艺座谈会……优秀作品浩如烟海,文艺大家灿若星河,形成一座座巍峨 的艺术丰碑,至今仍如甘泉一般温润着中华民族的气质,传习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力量,展现着中华民族的风貌。
如果说在工业时代,强权、人力、财力、军力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因素,那么在信息时代,“真正的赢家不是看哪个国家拥有最强大的军力,而是看 哪个国家的故事讲得更动听。”在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伟大征程中,用什么来抵制西方文化侵略,留住民族文化的根脉?靠什么来统一认识,凝魂聚魄?除了意识 形态,文艺无疑是其中的轻骑兵(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包括艺术在内的文化生产亦属于“意识形态”)。因为文艺从来不单单是娱乐消遣的工具,它更是“国民精神 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没有文化的发展、文艺的繁荣,经济增长速度再快,物质财富积累再多,也只能是一个跛足的巨人,是行之不 远的。这也是世界大国普遍重视发展软实力、保护民族传统、传播本国文化的原因所在。
毋庸讳言的是,在这个以“速度”“变化”“效率”“利益”为表征的时代,文艺百花园里既有“推上百花如锦绣”的繁华,亦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 困惑。有些出版物、影视剧,不愿“精耕细作”,而是翻拍拼接、跟风模仿、粗制滥造,导致平面化、快餐化、空心化的“贫血”之作屡见不鲜;有的游戏娱乐、文 艺表演、访谈节目,在消费主义思潮的裹挟下,价值立场失守,以格调灰暗、趣味低下来迎合受众,铜臭气弥漫;有的作家、艺术家,为商业所绑架,将感官体验置 于审美体验之上,挑战公共理性,缺乏人性关怀,远离人民生活;更有别有用心之徒,在互联网上极尽刻薄恶毒之能事,随意拿英雄开涮,解构民族历史,肆意去中 国化……“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如果令我们自豪的延嗣于今的文明连自己都怀疑否定,如果我们荧屏上展示的都是家斗宫斗、尔虞我诈、血腥拼杀的俗 事,如果我们舞台上刻画的都是愚昧麻木丑陋的国人形象,长此以往,就会使人陷入失却“文化自我”的迷茫之中,对我们历经艰辛探索出来的道路、理论、制度失 去自信。这样的文艺作品,自然谈不上“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这样的文艺工作者,自然称不上灵魂的工程师。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生活由生存型、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时,居民消费将进入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并重时期。我国目前就 处在精神文化需求的“井喷”期,这无疑给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际话语权提供了历史机遇。今日之中国,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赢得世界的瞩目,从来没有像现在这 样拥有如此之多的社会财富,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自信开放包容。13亿多中国人民追逐梦想的路上,那种不屈意志、进取精神,那种青春活力、开拓奋斗,那些喜 怒哀乐、悲欢离合……林林总总,都值得文艺工作者去观察、体验、开掘、思考,用最美的语言、形式,塑造出最美的中国人,讲述好最动听的中国故事。相反,我 们不满怀激情地去书写自己的故事,不去理直气壮地宣扬自己的价值观,早晚有一天我们会失去自己的阵地,在激烈的软实力竞争中拱手而降。
那么,美在哪里?我想,只要心里装着人民,怀有真情大爱,勇于担当责任,坚守艺术理想,“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就不难在脚下这块古老而又现代的大地上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