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军事文艺 >> 艺术评论 >> 正文

杂技与民族民间文化的有机融合

——杂技晚会《那山·那水》述评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1月28日11:21 来源:柏桦

  成都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创作演出的杂技主题晚会《那山·那水》,展现了祖国西南各民族独具特色的社会生活和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讴歌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民族团结与进步的主题,颂扬了军民鱼水深情,可以称得上是杂技艺术与西南民族民间文化有机融合的视听盛宴。

  《那山·那水》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杂技艺术的同时,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尝试,借鉴西南地区云、贵、川、藏各民族劳作、节庆、祭祀中的民族民间舞 蹈、音乐、服饰等元素,有机融入高难度的杂技技巧,再以舞台声、光、电等现代手段进行全新演绎,在编排创意、艺术处理及难度技巧、表现形式等方面,给人以 耳目一新的艺术享受和审美愉悦,是一台兼具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时代特色以及观赏性、惊险性、震撼性的杂技精品晚会。

  对天地的感恩、对祖先的崇拜、对神灵的敬畏、对生命的热爱、对劳动的赞美,对爱情友情的祝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不畏艰险、勇于拼搏的精神力 量和价值取向,正是这场充满正能量、充满乐趣的杂技盛宴提炼出的民族民间文化的闪光珍珠。惊险、高难、新奇、唯美的杂技艺术需要舞蹈艺术的融入来强化其美 感、渲染其情感,只注重难度系数的杂技表演将会使观众在暂时的感官刺激之后感觉到单调乏味。《那山·那水》巧妙地把部分西南少数民族经典的民族民间舞蹈, 如佤族木鼓舞、甩发舞,傣族孔雀舞、象脚鼓舞,藏族舞袖,哈尼族打秧鼓舞,基诺族太阳鼓舞等融入剧中,大大增加了节目的画面感及观赏性。节目开篇《佤山祭 ——对手技巧》,以3000年前舞弄飞石索的云南沧源崖画为背景,一场古老的佤族木鼓祭祀鲜活地重现。雄浑激昂的鼓声,让观众的思绪穿越历史的烟云,回到 苍茫的远古……热辣辣的“甩发舞”,一登场就掠俘了观者的眼球,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佤族“甩发舞”节奏热烈,舞姿刚劲,展现了佤族人民粗犷豪放的性格和 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对生活的炽爱之情。杂技主题晚会毕竟不是舞蹈晚会,编导者对此心中有数,所以,当三组对手技巧的高难度动作在舞台上依次定格,“甩发舞” 及“木鼓舞”的伴舞演员停下舞步,把目光聚焦到杂技表演演员身上,绝不喧宾夺主。与佤族“甩发舞”、“木鼓舞”风格迥异的是《小卜哨——蹬伞》《吉祥水 ——水流星》中节奏舒缓、舞步轻盈的傣族舞蹈。泼水节之夜,皓月当空,清风习习,身着月牙白、天空蓝的衣裙,婀娜多姿、柔情似水的10余个傣家小卜哨就像 从月宫下凡的仙女,翩跹而来,在月光下、在澜沧江畔、在凤尾竹边、在竹楼旁嬉戏、戏水、起舞,好一派安宁祥和、空灵静谧的迷人画境……在这样的场景、背景 下蹬花伞、玩水流星,岂不是别有一番情趣?你看那令人眼花缭乱的水流星,有时像一阵阵绚丽的流星雨划过低空,有时像一朵朵银色的浪花在月光下绽放……欣赏 杂技的最美境界,不过如此。

  如果说高难度的杂技技艺是《那山·那水》的一大看点,具有民族民间原生态韵味、旋律优美动听、编曲配器时尚、合成制作精良、以符合杂技表演的打 击乐为主贯穿全剧的音乐则是《那山·那水》的神来之笔。大爱《红河谷——蹬鼓》章节的音乐。当勤劳、智慧的花腰傣女孩把傣族象脚鼓蹬出令人目不暇接的各种 花样,此际,百鸟欢唱,柔美、缠绵的傣族歌曲响起。这个章节的音乐,既有原生态民歌的吟唱、民间乐器葫芦丝的吹奏,也有吉他、架子鼓的和鸣,更有管弦乐队 的合奏。民间与时尚相互唱和、应答,相得益彰。既有独唱,也有伴唱、合唱;既有轻柔的絮语,也有粗犷的呐喊,这样的杂技音乐,做得可谓用心、给力。《小卜 哨——蹬伞》,小提琴的琴声,低吟浅唱,美妙无比,仿佛来自清澈的天宇,小卜哨的女声合唱,宛若纯净的天籁。《吉祥水——水流星》中的3首傣族歌曲,听起 来多么熟悉,它们在民间早已广为传唱。铓锣一声声敲击,小卜哨一声声应和着“水、水、水……”观之、闻之,让人有一种随之起舞的渴望。在撩动心扉的歌声、 欢呼声中,我们并没有忘记火焰一样闪耀、流云一样飞旋的水流星。《女儿国——排椅、顶凳子》带有叙事性:泸沽湖畔的摩梭村寨,姑娘们用排椅的技巧展示自己 过人的才艺,聪明、机智的摩梭小伙则用顶凳子的技巧回应挑战,最终赢得姑娘的芳心,有情人终成眷属。《女儿国——排椅、顶凳子》的音乐,随着剧情的发展和 杂技技巧难度的升级而变换,结尾高亢、华丽的女高音美声唱腔,将杂技的难度和剧情的圆满一并推向巅峰。《绸吊——天路》的音乐,波澜起伏,荡气回肠,交响 乐队的恢弘气势和藏族女声长调,充分烘托出皑皑雪山的高峻、漫漫长路的艰辛与劳动者的坚韧,彰显了藏族人民踏着“绸吊”铺成的“天路”勇往直前,追求光明 和幸福的坚定信念。尾声,《边寨欢歌——花棍、草帽》,以云南彝族“开秧门”的农事节日为背景,伴随着《打秧鼓》的音乐,“打花棍”和“扔草帽”营造出丰 收的喜庆气氛,杂技与音乐的欢乐融合达到了极致。

  民族、民俗服饰和具有民族民间特色的道具、舞美为杂技主题晚会锦上添花。《那山·那水》的服装,依据节目各个版块的民族特色进行设计,既有佤 族、花腰傣、基诺女子服饰的简约、时尚,也有羌族男女服饰的本色、质朴;既有傣族服饰的素雅、清新,也有藏族、彝族服饰的色调鲜明、热烈……《那山·那 水》的道具,不管是表演必备的花伞、象脚鼓、空竹、条凳、花棍、花帽,还是伴舞所需的木鼓、竹竿、小凳,均具有西南地域民族特色。一只高悬的铜鼓,可以令 你发思古之幽情,一支小小的火把,也许会照亮你心中遮蔽已久的对真善美的渴望……或是一片竹林、一间竹楼、一轮圆月,小桥流水人家;或是威严神圣的雪山、 风姿绰约的棕榈树、覆满青苔的大水车、鬼斧神工的梯田……《那山·那水》舞美营造的边地秘境比比皆是。

  试想,当身怀绝技的杂技演员身着民族服饰在乡村大舞台表演“打花棍”和“扔草帽”,播放的伴奏音乐是当地老百姓喜爱哼唱的调子,这将会增进彼此的亲近感,也将更有益于节目的深入人心,赢取更多观众的审美认同。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