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军事文艺 >> 艺术评论 >> 正文
歌剧《导弹司令》演出帷幕落下,随着摩肩接踵的观众走出剧场,二环路上车水马龙,熙熙攘攘,但我的思绪还沉浸在剧情之中,耳边仍回荡着剧中雄浑 的合唱“出发!出发!天地间鼓荡起雷霆万钧,剑啸铮铮,山崩地陷,出发!出发!锐旅雄狮,一往无前……”还有主人公深情咏叹“我爱你百年离乱的祖国,我爱 你,蒸蒸日上的祖国,我留恋,那神箭升空的轨迹,我留恋,导弹拔地时的尾焰……”在弥漫着“小时代”所谓时尚风潮和“轻艺术“风靡娱乐界的当下,能在剧场 里获得这样热血昂扬、震撼肺腑、酣畅淋漓的艺术享受,真是个意外,更是个惊喜。
创新是这部歌剧的鲜明艺术特色。发源自意大利的歌剧辗转移植到中国之后,有志者们就一直孜孜不倦地要用这个高雅艺术的舶来品来讲好中国的故事, 抒发中国人的爱恨情仇与梦想。毫无疑问,《导弹司令》是军旅艺术家们向中国歌剧巅峰冲刺的又一次尝试。作为中国导弹部队的一位基地司令员,杨业功的事迹已 经记载在新中国成立以来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的名册里。用报告文学、话剧、电视剧来记述他的感人事迹并不是难事,但用歌剧来展现导弹部队指挥员和第 二炮兵的军事生活却并非易事。令人佩服的是《导弹司令》的主创人员继续秉持“第一个吃螃蟹”的精神,首次用歌剧这种艺术形式表现现实军事斗争准备、描绘高 科技部队火热军事生活,充分发挥歌剧擅长表达人物内心情感波澜的特性,创造性地以人物传记的形式构筑全剧,使英模人物栩栩如生,散发着浓郁的时代气息,为 歌剧艺术的发展做了开创性的探索。
在我看来,这部作品之所以成功的第一要素就在于文本坚实。输赢俱在创意之初,胜败决定于角度巧拙。编剧选择最佳的切入角度,从杨业功在病房弥留 之际,张舒有度地展开对主人公往事的回顾,将杨业功军旅生涯中最值得抒写的重要事件、细节和他丰富深邃的内心世界游刃有余地一一道来,讴歌展现。不仅让观 众领略了二炮部队金戈铁马、大漠练兵的战斗生活场景,也精粹、准确地刻画出杨业功鲜明的人物性格。导弹部队最讲究的就是选位准确、落点精准,《导弹司令》 将最能开掘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场景如病房、荒漠发射场、家庭、演习指挥所等处,作为叙事抒情的平台,应当说不愧精准二字。毋庸讳言,过往部队英模题材舞台艺 术的创作往往会陷入只有“过五关斩六将”,不见“走麦城”的窠臼,人性的深切开掘更是此类题材的短板。难能可贵的是,《导弹司令》不仅浓墨重彩展现主人公 为打赢未来高科技战争,为国家安全“铸剑”的雄阔抱负,也刻画了杨业功持守清廉节操近似执拗苛刻的性格,更描写了他在演习中,在蓝军“斩首”行动中意外当 了俘虏时的尴尬与深省。由此一个有血有肉、接地气的导弹司令艺术形象跃然眼前,嵌入观众心里。
该剧的成功还在于导演对歌剧舞台艺术呈现的全新诠释。导演独具匠心、精准巧妙地在歌剧舞台上构建了“人物传记体”这一独特的风格体裁样式和导演 语汇,使这部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三方面都有着独特要求的歌剧生动恰当地统一在了舞台艺术呈现当中。其大胆而极富新意地选择多媒体技术与传统舞美景观 相融合的表现思路,让写实的生活再现与写意的升华表现自由转换,极富表现力地拓展了舞台空间、强化了思想容量。运用凝练的歌剧语汇诠释人物性格特征、揭示 戏剧矛盾冲突,时代主题与现代军事特色叠加呈现,营造了导弹发射场的紧张战斗场面与夫妻之间、战友之间情感矛盾的递进呈现;正歌剧与音乐剧精巧融合,运用 合唱队在舞台上扮演全副武装的士兵构成雄壮的阵容,事件宣叙与人物抒怀更替交集,独唱、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与大合唱配合得水乳交融,相得益彰,使近两 个小时的演出毫无拖沓之感,一气呵成。让观众沉浸在厚重悦耳的乐感享受的同时,也得以一窥我军神秘的战略导弹部队的精神风貌和一位导弹司令的感人故事。
音乐是歌剧飞翔的翅膀。作曲家突破传统歌剧的表现框架,借鉴音乐剧的创作手法,同时挖掘民族民间音乐旋律优美、意蕴悠远的特质,使作品既有抒情 优美的长音线,又有铿锵雄壮的立体声;既适应中国观众的欣赏习惯,又展现了当代军人的精神气质。尤其是大量合唱在舞台上的艺术呈现,使舞台始终激荡着雄浑 阳刚的韵律和一往无前的气势。另外,根据剧情发展和人物塑造需要,该剧把美声、民族、通俗唱法以及说唱艺术融为一体,既丰富了表现手法,又使每个人物都具 备鲜明的音乐风格。《导弹司令》的成功作曲自是功不可没,但歌词的创作更是可圈可点。如使用了杨业功本人撰写的《满江红·和岳飞》:“环球事,变数多,世 纪逝,时光过,叹两岸未统,千岛寥落。何日请缨提劲旅,决战决胜服强魔。却归来,论一国两制,能言和。”又如编剧创作的,在导弹发射成功之后杨业功喜极而 泣时唱出的《铁血唱大风》。通观全剧词作,可以体味到王昌龄、岑参等边塞诗的雄浑气势和辛弃疾激越豪放的词风。但这种借鉴又不是生吞活剥的照搬,而是紧扣 主人公的性格和命运来遣词造句。词作让人感受到了边塞诗如火的激情、深刻的思考,但剔除了边塞诗中征夫们的旷世孤独与悲怆。另一方面,词作在营造壮怀激烈 的雄奇意境的同时,并没有回避身患绝症的主人公不舍战位,不舍妻儿,壮志未酬的慨叹。这与辛弃疾《破阵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有这一切,都让观众在歌剧 舞台上领略到一位掌握着国之重器,身负民族安危大任的人民解放军战略导弹部队指挥员,为打赢未来战争矢志不移、胸怀天下的宏阔抱负和高尚的节操风骨,形象 而又雄辩地让人们看到,我们的军队是能打仗、打胜仗的精锐之师、威武之师。
长期以来,中国歌剧艺术家们一直对宣叙调在歌剧中的使用做了许多探索,客观地说,在歌剧中嵌入导弹部队专业术语和当代政治语境对创作者确实具有 挑战性。《导弹司令》主创人员在持守歌剧艺术高雅品位的同时,也实事求是地根据现代化导弹部队的基本特质,并参照当下流行的舞台艺术语境,既使用了道白, 也用相当篇幅的宣叙调作为人物交流的手段。对此观众可能有不同的评说。其实,歌剧艺术的发展史本来就是一部不断探索创新的历史。从意大利最早的正歌剧到 “革新歌剧”、莫扎特的喜歌剧、法国“抒情悲剧”等,各个流派和风格的争议持续不断。单就说宣叙调,也是从先前的没有旋律的“干宣叙调”发展到有了旋律伴 奏。笔者认为,在摸索军旅歌剧创作的过程中,对宣叙调的使用见仁见智也是很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