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资讯 >> 正文

此中自有真意在——第四届中国校园戏剧节走笔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1月27日09:39 来源:人民日报 马 涌
  图为《马兰花开》剧照。  图为《马兰花开》剧照。

  11月3日,第四届中国校园戏剧节在上海拉开帷幕。谈到校园戏剧,首先会想起的,除了“青春”“热情”之外,往往也伴随着“业余”“稚嫩”等印象。然而此次中国校园戏剧节,10天上演30余出剧目,更邀请到罗马尼亚学校参加展演并举办工作坊,规模之大有些出人意料。其中所包含的对校园戏剧怎样的理解、看法与期待,更是我们关心的话题。

  11月3日当晚,作为此次戏剧节的开幕大戏,清华大学的《马兰花开》在上戏剧院上演。剧目追述了“两弹元勋”邓稼先为新中国核武器事业呕心沥血、忘我奋斗的一生。《马兰花开》中男一号邓稼先的扮演者、清华大学博士生梁植向笔者介绍,这部戏从2011年开始筹划,2013年首次演出,至今已演出28场之多。高强度的演出和排练对精力的占用自不待言,排练的日子每天都是从早上8点半一直排到晚上11点。笔者很好奇:日后如果不在话剧相关的领域就业,那么现在花在戏剧上的时间会不会成为一种浪费?梁植坦诚表示,对于未来出路目前没有想好,但是花在戏剧上的精力不能说是浪费,因为这是他喜爱的事,这段戏剧经历对于他个人精神成长的价值,更在职业技巧方面之上。

  校园戏剧实践对青少年的意义,也许并非梁植们所能够清晰界定,但他们由校园戏剧而产生的“情愫”,无疑是真诚的。带着这种思考,笔者采访了本次戏剧节承办方——中国剧协的分党组书记季国平。

  季国平认为,当代戏剧的发展,不仅要靠核心的专业队伍,也要大力培养业余爱好者梯队,而校园戏剧则是培养戏剧爱好者的重要阵地。即便学生走出校园后不再进行话剧排演,他们的兴趣依然在,爱好依然在,以后将成为戏剧观众的中坚力量。因此,“培养观众”可以说是校园戏剧最“基本”的“功绩”;而对于学生本人而言,“最好的演戏就是演人生”,通过在戏剧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也将体会不一样的生活、接受不一样的思想理念的碰撞,最终完善自己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获得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校园戏剧对于学生个体的“更进一步”的意义所在。最后,戏剧本身更具有广泛的教化功能。季国平特别提到了舞台艺术两个“化”的特点。其一是“高台教化”,指舞台艺术本身崇尚道德与美,具有自上而下的价值高度;其二是“潜移默化”,指舞台艺术以艺术形象代替说教,以诉诸情感代替理论。在校园的德育实践中,学生往往对说教不买账,从情感角度打动他们则更有成效,而戏剧在情感宣泄上具有影视等艺术形式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对于正处青春期、感情丰富细腻的青少年而言,更具感染力。尤其是学生戏剧,学生演给学生看,学生打动学生,更具说服力,这种根植于校园的教化功能,是校园戏剧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

  仔细想来,在戏剧与青春、热情、校园之间,似乎确实存在一种深刻而内在的渊源,或许正是这种渊源,使校园戏剧不仅仅是“业余人士的爱好”或者“戏剧未完成的青涩状态”,而拥有了更加独立、深远的意义。此次的校园戏剧节,或可看作对这种意义的一次探索。我们亦可期待,校园戏剧以更加自信、更加独立、更加坚定的身姿,昂首前行,大有所为。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