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小说 >> 出版信息 >> 正文

《杨晓敏与小小说时代》出版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1月26日16:14 来源:中国作家网
 赵富海  编著   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 赵富海 编著 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

  内容简介:

  无论是小小说、还是小小说时代,杨晓敏这个名字都与之密不可分。本书以30万字篇幅,讲述了小小说从播种、萌芽到日渐成长壮大,杨晓敏伴随小小说一路走来,二十六年风雨兼程,与之相濡以沫,二者早已融为一体。本书将杨晓敏与小小说置放在一起,从一种文体、一本刊物、一群编辑团队、作家团队和一座城市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来考量,并且置放在数千年流淌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中去透视,探寻他与它在当代中国乃至更大范围内所凸现出来的“文化符号”意义。

  小小说是时代文体,与诗、散文、故事、小品乃至“段子”、微信等亲密结缘,它的出现可以涵盖现代社会文字交流的最大可能与限度。《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现当代小说,小小说完成了文体“完美收官”的“最后一说”。如将《诗经》视为民族文学的第一次浪潮,小小说以一种平民艺术精神,营造文学绿地,它锲而不舍的文化造山运动,形成了三千年之后的第九次浪潮。

  作者简介:

  赵富海长期从事中原文化研究,其《老郑州》三卷,有民俗研究与文化抢救之著,涉及中原古文化近六十万字《历史走动的声音》、《嵩山艺术大观》是对登封少林寺周边八处十一项古建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追踪研究的厚重书写。这几部著作获河南“五个一工程奖”、河南“金鼎奖”、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南丁与文学豫军》书写了新时期文学豫军的生成、成长、发展壮大,以及南丁六十年来对中国新时期文学做出的突出贡献。三十余年,他治学治史没有壁障,具有长远的史的眼光。他将古今打通,既牵手于中原历史文化的兴盛,又欣慰于中原民俗文化的探寻,更注目于中原当下人文文化的流脉。

  赵富海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郑州市作协副主席,中原文化非物遗专家委成员、《古都郑州》杂志执行主编。

  目  录

  第一章  民族文化的精神坐标

  一、文学话语高地

  二、生命力的气候

  三、生命与智慧的终生附丽

  四、小小说精神的时代显影

  五、大众文化的一种学理  一种文化成果

  六、文体定位的时代内涵

  七、三千年的历史长度  “诗三百”与小小说在两端重逢

  第二章  文化自觉的精神抵达

  一、伊河路12号——小小说的生命现场

  二、时空现身  敞开自身的激情贯通

  三、一生只做一件事

  四、时光的温度理想的高度

  五、小小说亦是小说  大道为中

  第三章  只有文化的  才是永恒的

  一、小小说人物的文化属性

  二、性灵抒写构架文学谱系

  三、文化营造的境地

  四、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点燃

  第四章  小小说精神长旅

  一、空中平民的歌唱

  二、理念活在小小说里

  三、智慧的思考变得形象而直观

  四、小小说宏大叙事的时间函数

  五、小小说人间烟火气儿

  六、好书凭借力  一种新生

  第五章  英俊少年  营造绿地的事业

  一、倾情溢美  将伴笔耕老

  二、心灵和体温勾画出小小说江山

  三、结果在时光里

  四、昨夜星辰圆梦

  第六章  打通历史  连接历史  进入历史

  一、哲思  情怀  务实

  二、《小小说选刊》《百花园》开风气之先

  三、鲜活饱满的精神滋养

  四、人生问卷  一种历练

  五、精神与物质的时代契合

  六、文化最终沉淀的是人格

  后  记:非英雄者论英雄

  附  录:小小说是平民艺术

  小小说图腾

  我的文化理想

  后记:非英雄者论英雄

  赵富海

  傅雷译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世称“三大英雄传”,对我有三大震撼:

  贝多芬失聪作《英雄交响曲》,且指挥多声部,用眼“听”1/16拍节,他的指挥棒准确也节奏分明。米开朗琪罗为西斯庭大教堂绘穹顶画,十数年仰头,画毕,他的颈脊变形,永远成为“仰面”画匠。他是文艺复兴“三杰”之尊,后二位是拉菲尔、达·芬奇。四百余万字的《战争与和平》,还有英、美、法,苏联拍了六次电影的《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托尔斯泰的人类至高的悲悯之心,在他的巨著里冲撞。

  傅雷译“三大英雄传”有一段文字:这是个黑暗的时代,也是一个光明的时代;这是一个杂草丛生的时代,也是一个开满鲜花的时代;这是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而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日新月异的伟大时代。

  晋人阮籍游走在郑州荥阳的鸿沟,唱到: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今人毛泽东在湖南的滴水洞借阮籍句称: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阮籍说时势造英雄。刘邦在公元203年,楚汉战争息,西汉纪年始。有了汉族,有了汉唐盛世。不看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壮志情怀,而只说他小出身十户的亭长,他所胜项羽的计是阴谋,战是流氓手段。殊不知战争的目的,消灭敌人,保存自己,一切战略、战术、计谋都是为了目的。后世对鸿沟划界“中分天下”的楚霸王,不看他妇人之见和“不肯过江东”的失败,却玩味失败英雄还与虞姬的卿卿我我。

  毛泽东说“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是自谦。“昔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1938年马背上赋诗《沁园春·雪》,千古绝唱,毛泽东千古英雄。

  我非英雄论英雄是有历史感的。历史感不是历史本身。历史是过去的事。历史感必是过去与未来的连接,这连接不是以时间为序的排列,而是意味着新生命的诞生。

  我们进入了用无聊去对付空虚荒诞的时代。

  意识形态淡化,商业支配一切,金钱衡量人心,社会越来越“后现代”,价值取消,理想成笑料。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文学、美术、音乐以及其他艺术都开始注入个人体验了。个人的无力感导致社会责任感的丧失,对个人无可厚非,对民族是灾难。

  两千多年前的司马相如说: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

  这个时代,站出来一个非常之人,他叫冯骥才。先是作家、画家,在“两栖”中个人才华毕现。他后来面对如画江山,心生忧患,立于天津,大吼一声,着手抢救、保护“非常之事”的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冯骥才认为中华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多样性的标示物。它是以历史、地理为载体和基础的,民俗文化性格既是中华文化多样性的标示物,是中华文化的有机整体。它是中华民族精神得以不断塑造培养的不竭源泉。他说到:民俗文化以其浓厚的草根基础,古老而又鲜明的地域特色、硕大而鲜活的身影,构成一个时代的人文结晶。

  他身体力行,神州大地遍布他的身影、抢救、打捞“一个时代的人文结晶”。任其人为或无端的破坏、消失,将是莫大的犯罪。

  冯骥才是民族英雄,二十多年来,中国已有几十项“非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头白可期,汗清无日”。

  商业社会中需不需要终极的永恒的东西,比如理想、信仰、道德感、正义感、崇高感。

  有!需要这样!

  芸芸众生,有多少人认为自己是“想是”的那种人,但他不知道什么是自己的机会,只移动自己的心性,不移动自己的形体。

  杨晓敏是清醒地知道自己是“想是”的那种人,他移动自己的形体,又全身心地固守自己的心性。“名、利、荣誉、尊严诚然可贵,却唯有价值永存”。

  杨晓敏是“非常之人”干了“非常之事”。

  小小说发端于民间,草根的艺术根须深扎大地;

  小小说是平民艺术,大众的精神餐饮;

  小小说正式成为当代小说家族中的一员,入列鲁迅文学奖;

  小小说文体是时代的产物,滚滚红尘中,小小说最流行;

  小小说构架了文学写作新的谱系;

  小小说塑造了人物的文化属性;

  小小说已成为民间读写的文学图腾;

  民间的、大众文化的小小说与三千多年前的《诗经》重逢在这个大时代。

  如果说“诗三百”是中华文学的第一次浪潮,随之在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现当代小说各自形成的浪潮之后,小小说读写掀起了第九次文学浪潮!

  打通历史,连接历史,开创历史,植入了它永远的生命风情!

  黄永玉说:“对新东西看不顺眼,你老了;辱骂新东西,你完了。”

  谢有顺说:“今日之小说,之所以日益陈旧、缺少探索,无法有效解读现代人的内心,更不能引起读者在灵魂上的战栗,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小说重新做了故事和趣味的囚徒,不再逼视存在的真实境遇,进而远离了那个内在的人。”

  三十多年来,数以万计的小小说作家,琳琅满目的小小说佳作,构成一种良性持久的文化现象,它以独有的文体意义、文学意义、大众文化意义、教育学意义、产业化意义和社会学意义完善了自身,进入了机关、企业、学校、军营、农村;走出国门,到日本、美国、新加坡……有数百篇小小说选入中外大、中、小学课本。

  在今后的生活岁月中,小小说这三个字注定将和杨晓敏这三个字融为一体,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杨晓敏堪称民族文化英雄!

  冯骥才拯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人;杨晓敏倡导与规范小小说,弘扬平民艺术旗帜,是当代文化建设的拓展与创新。他们的努力,是一种高度文化自觉与文化行动,令人惊奇、令人称道,多年活跃在偌大的民间,是对体制或主流的缝合与补充。

  人是靠勇气区别开的,冯骥才与杨晓敏演绎的是生命温柔的疯狂。

  杨晓敏以大地为纸,以身心作文。

  通往一切美好的道路,都是笔直的。曲折和崎岖的是人的心路。

  荀子说:“有正气者勿以变也。”

  英雄的字眼,在他们面前,一切都简单若素。

  “人的不朽,不只是因为他在万物中是唯一有其永不衰竭的声音,而因为他是有灵魂——有使人类能够同情、能够牺牲、能够忍耐的灵魂。”

  这是威廉·福克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演说。

  他还说:

  “同情、怜悯和牺牲精神,这正是人类往昔的荣耀,也是人类永垂不朽的根源——”

  2014年10月1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后记也为颂记,大量引用、摘录评论家、媒体人、小小说作家们的文字,这是他们的“文化筋骨”,我将心怀敬意地捧来注入我的心性,成为一种新生命的诞生与延伸!

  我在这里顿首。

  2014年11月15日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