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作为国家社科办重大课题“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竞争策略可行性研究”的年度阶段性成果,由丁亚平主编的《大电影的拓展: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竞争策略分 析》直面当下电影热点话题。该书分为6大部分,从国内现状到国外经验、从内容生产到受众分析、从融资推广到国家政策等各个层面对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作了详 细分析,既有大量的最新数据资料,也有对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融入,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研究著作。
该书首先详细地分析了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现状、特点,以及所面临的诸多困境,同时也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另外,还对欧美、亚太、俄罗斯等国电 影的海外市场投融资与推广策略作了详细介绍,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6条提升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竞争力的对策,即:“树立有中国特色价值观”、“确立电影产业 输出的意识”、“加强国家层面的政策扶持与推动”、“中国资本主动出击”、“促进中外电影合拍‘借船出海’”以及“巩固、扩大国内市场”。可以说,这些策 略都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和指导性。近年来我们国家也在这些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尤其是资本运作和中外合拍方面,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然而,在欣喜与自豪的同 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电影并未跟上资本的步伐,尤其是在“树立有中国特色价值观”方面还做得远远不够,而这又是最关键、最核心的部分,同时也是我国电影 最大的软肋,这也从根本上制约着中国电影在海外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以及中国文化价值的输出问题,因而也最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进一步研究。
众所周知,电影是一种“内容为王”的创意产业,因而电影的内容生产也自然成为电影能否实现国际化传播的关键所在。在该书中,作者从全球的视野出 发将中国电影的内容生产策略定位为“中国立场,国际表达”,认为其关键在于“通过具体的类型、叙事和情感策略”,“讲好中国故事”,同时建构“中国电影新 型叙事体系”。另外,为了整合优势资源,该书还从中华文化的“大文化视野”出发,极力提倡中国内地与香港、大陆与台湾通力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打造 “文化航母”,“整合以华语为标志的电影文化产品,借助商业平台,形成一种集体的优势,与美国、欧洲的传统电影集团相抗衡,对外宣传和输出中华文化、中华 文明”。同时,该书还建议进一步推动中外电影合作,尤其是从文化共同体的角度打造“亚洲团队”,“在巩固东亚儒家文化圈的核心地位的基础上,实现文化空间 内部的‘无地域’交流与对话,整合东亚乃至世界范围内群体性认同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审美资源,树立具有文化自主性和亲和力文化国家形象,从而使中国电 影实现真正意义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外流通与销售”。
如今,在数字化信息时代下,电影业态已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使得中国电影在海外传播过程中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由于数字化技术水平较 低,中国电影在特效制作等方面与好莱坞大片仍有着较大差距,再加上缺乏创意、价值观模糊,致使中国大片的国际竞争力严重不足;但另一方面,数字化也为我们 提供了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为我们增强海外传播提供了便捷的通道和广阔的平台。因此,该书提出:“在数字化时代,中国电影需要根据传播方 式的改变,建立一个多媒介、多元化的传播体系,一方面加大传统传播的力度和效用,另一方面要积极开拓新型的传播模式。”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加大传统的文化交 流力度,积极参加国外各大电影节,同时也要促进电视媒体的传播(如频道落地),以及视频网站的建设等,从而建立一个立体化的传播体系,通过多种渠道推动中 国电影走出去。
要实现中国电影走出去还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事实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已制定出各种扶持电影的政策,以旨在发展本民族电影产业,保护 本民族文化。而像美国、法国这样的传统电影强国更是早已将电影列入国家文化战略层面予以高度重视。对我国而言,要推动中国电影走出去,实现中华文化价值观 念和价值体系的海外传播,更是需要国家政府的大力扶持,这不仅是指财政、政策等具体方面的支持,更包括转变传统的意识形态观念,大力推动对外文化贸易的发 展,通过文化贸易促进当代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传播。
总之,中国电影走出去是一项系统的文化和商业工程,它涉及到内容生产、营销推广、政策体制等多个层面。当然,中国电影的走出去必须是建立在巩固 国内市场的基础上,以立足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占领国际市场。另外,在海外市场竞争中,我们不仅要关注中国电影的海外票房成绩,更要注重中国电影在海外的 传播效果及其文化影响。也就是说,我们要超越简单的市场经济指标,而要更多地站在文化层面上来探讨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 上的讲话中指出的,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要注重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实现民族复兴的 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