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世界早已百花齐放”——专家热议第六届戏剧奥林匹克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1月25日10:02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刘 淼
    《李尔王》剧照 《李尔王》剧照

  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和戏剧奥林匹克国际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第六届戏剧奥林匹克,自11月1日在京开幕以来备受瞩目。截至11月21日,先后有23部作品接受观众检阅,演出45场,上座率均在八成以上,观众超过两万人次。其中特尔佐布罗斯、铃木忠志、罗伯特·威尔逊、林兆华、孟京辉、王晓鹰等导演的作品都在戏剧圈内外引发强烈反响。

  11月20日,日程过半的第六届戏剧奥林匹克迎来首次研讨会。众多戏剧界专家共同交流观戏感受,反思中国戏剧发展之路。

  戏剧观念百花齐放

  “本届戏剧奥林匹克节目场场精彩,当我们死抱着斯坦尼一枝独秀的时候,世界早已百花齐放。”北京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李龙吟的感叹,其实也是众多专家的心声。

  11月14日、15日,立陶宛OKT剧院作品《哈姆雷特》演出后,引发了首都戏剧界大震动。演出中,导演奥斯卡·科尔苏诺夫借演员之口表达:任何过分夸张的表现都是与戏剧表演相反的,戏剧的目的始终是反映人性;展示善恶原本的面目,给它的时代看看善恶演变发展成的样子。过分的表演,尽管能引得外行观众发笑,却让明眼人难过。

  戏剧奥林匹克国际委员会主席特尔佐布罗斯也在多个场合提出:“艺术的目的是给予人们问题,引发他们的思考……演员不可以污染观众的灵魂,而应该给予它高贵和优雅的东西。如果他不能以充满诗意的方式说话,不能表现高雅、激励和鼓舞,最好保持沉默。”

  这些戏剧理念给我们惯有的戏剧思维带来了冲击,对于现有的“走进剧场便是娱乐”的观念进行否定。“戏剧的目的在于叩问心灵,而不是感官娱乐。剧场是严肃的场合,讨论的是生死问题,而不是娱乐场所。通过戏剧奥林匹克的演出,我们看到东西方文化处于的不同发展层面,让我们有机会为首都打开一扇窗,看到世界戏剧多彩的一面。”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吕先富说。

  本届戏剧奥林匹克所展示的不同国家、风格各异的作品不仅让中央戏剧学院教授沈林兴奋,更让他为他的学生感到高兴。“由于中国的戏剧教育同质化,我们的戏剧资源一样,戏剧观念一样,不容易活跃,这次的机会让大家耳目一新。我之前在国外读博士、博士后,这些剧目对于我来讲,花了几乎30年的时间才都看到,而且之所以能够看到,是因为当时国家给我出了不少学费。所以,我对我的学生说:这个机会非常难得,你们在家门口就都看到了。”

  中央戏剧学院党委书记、戏剧奥林匹克委员会委员刘立滨说,本届戏剧奥林匹克让他对戏剧产生了“陌生感”。“本届戏剧奥林匹克,无论是对戏剧人还是对普通观众,都对戏剧、对我们本以为了解的艺术形式产生了需要重新认识的陌生感;都对我们习以为常的舞台样式产生了新奇感。他们对大师或者‘小师’们的舞台呈现以及文本读解,有了另一种样子,和我们想象的不同、理解的不同、认识的不同、展现的不同。可以说,对戏剧观的颠覆,是本届戏剧奥林匹克最大的亮点。”

  活跃在上海戏剧舞台的导演郭晓男,不仅为本届戏剧奥林匹克带来他的黑色戏剧《秀才与刽子手》,更成为戏剧奥林匹克的忠实观众。郭晓男说:“中国的戏剧一直是偏食的。但戏剧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创作者心灵的感受,所以才有了各种流派、各种思想和各种大师。我相信此次活动带来的心灵震撼是强烈的,不仅仅给戏剧人,也给这座城市带来了一次强有力的营养,它整个的意义在于文化的提升。我们话剧的技术含金量不比别人差,我们差在了思想上的滞后。戏剧奥林匹克就像北京奥运会推动全民健身一样,也将会有这样的一个意义,这是最有价值的一件事,它带来的格局将会给我们自己的戏剧文化带来改变。”

  孤零零的传统无法生存

  本届戏剧奥林匹克中,暌违中国20年的日本戏剧家铃木忠志带来了《大鼻子情圣》和《李尔王》两部作品。立足日式美学,兼通西方文化;强调身体、声音因专注而迸发出的力量与庄严,强调缓慢甚至静止下的造型性,并间以快速运动反衬;制景洗练壮美、灯光斑驳幽然,配以同样壮阔的音乐、舞蹈、效果,营造大开大合的仪式化美感。铃木忠志这些特有的美学追求,引发了戏剧专家和普通观众的热议。

  在铃木忠志的作品中,即便是对西方经典题材作品的演绎,也充满大量日本能剧、歌舞伎和狂言的元素。而铃木忠志对于日本传统文化的态度,也引发了中国戏剧人的思考。

  “《李尔王》演出结束,我问铃木先生对于传统文化发展的看法。他的观点,我很赞同。他说,如果传统艺术只是孤零零、封闭式的生存,其实很难存在下去。这听起来很残酷,但是事实。铃木先生认为,让传统艺术生存下去的最好方法是,把它放进全新的艺术形式里,让全世界观众所接受。我仔细思考后认为确实如此,在戏剧的海洋中,中国元素越多、中国的智慧和思想越多,中国戏剧的生命力就会越强大。现代戏剧如此,传统戏剧亦如此。”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董事长张宇如是说。

  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王晓鹰认为,各国戏剧家对于经典作品的态度非常值得中国戏剧人学习。“对于经典作品,他们的创作是严肃的,并且有着独到的艺术追求和新的理解,他们的开拓精神值得我们反思和学习。我们对于经典,包括我们自己的经典,有一些是发展得不够,有一些是消极得过分。2000多年积攒下的力量,给我们的滋养远远不够。”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