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资讯 >> 正文

多留人气在世间———悼念日本影星高仓健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1月24日14:33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孟庆枢

  高仓健的电影多演绎淳朴的人性及普通人的悲欢离合,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翻译引进后,受到中国人的普遍欢迎。

  11月18日晚七时(东京时间)的NHk新闻以头条新闻报道了日本著名影星高仓健病逝的消息,听后不觉热泪涌出。虽然83岁的年龄也算高寿,但是知道他还有在明年春天仍要出演新片的打算,不禁为之扼腕。外国影星当中能像他那样在中国人心目中享有崇高的人气者实在罕见。

  接着从不同渠道关于高仓健的报道、信悉纷至沓来。在日本,各种媒体连篇累牍地发表各界的悼念、追思文字。人们对于这位拍摄过205部电影的巨星发自内心地缅怀。19日在东京都中央区设了两个献花场所,短时间内自发的献花者就排成长蛇阵,有数千人供奉上白菊等鲜花。他出演的著名影片的几位导演山田洋次、佐藤纯弥、降旗康男等在接受采访时都带着无比惋惜之情,回忆与他的交往,讲述昔日的一幕幕还犹在眼前。至于成千上万粉丝的哀痛更是让人为之动容。一位70岁的老人是高仓健的老乡,她在12岁时偶遇高仓健拍外景,从此视他为心中的偶像,听到他去世的消息,在吃饭时食物哽噎在喉。在他的家乡九州更有一番亲情的怀念。在北海道的祭奠则和他的影视活动紧密相连,因为他有很多影片取材于此。从报道里可以看到,高仓健给北海道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1980年《远山的呼唤》在北海道中标津町、别海町外景拍戏,滞留一个多月,为许多接触过高仓健的人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钏路的一位牧场会长回忆生活中的高仓健“谈起话来很爽,还有过想有个牧场的梦想”。还有人回忆,在咖啡店里他总是坐在深处默默地喝带苦味的咖啡。一位我很熟悉的日本友人说:“在日本,中年以上的人都喜欢他,听到他故去的消息很多人都落了泪。”由此可见高仓健人气之高。同时日本媒体也迅速报道了我国对于高仓健病逝的反应。从外交部发言人、张艺谋的谈话到网民的哀悼,感叹高仓健的人气遍及神州。

  高仓健(本名小田刚一)有如此人气并非偶然。这位出生在九州,本来和影视无涉的人,由于自身具有成为一名优秀演员的才能和条件,经过刻苦努力,一举成名。他一生获得多种奖项,2013年还荣获日本文化勋章的殊荣,这在影视界是登峰造极的。但是对于一位演员的“人气”更主要的是他的作品和人格魅力。人们讲,金杯银杯不如口碑,只有“人气”进入到普通百姓心田的人才会称得起真正的明星。高仓健如雕刻般的五官,180厘米的身高,强健的体魄,不苟言笑的甚至冷峻的外表,使他在日本影视界很快树立起“阿健”的铁汉男人形象。日本战后要在一片废墟上重建国家,人的坚韧拼搏是首要条件。在高仓健出演的一系列影片中,结合剧情他成功地塑造了沉默寡言、有责任,有担当,近似苦行僧,但是又柔情似水,至亲至善的形象,这一形象强烈地引起共鸣是当然的。比如《幸福的黄手帕》(1977年)表现的是一位出狱者岛勇作的挣扎和期待,这些小人物身上不乏人性的光辉。高仓健的演技深入人心,那挂起的黄手帕成为一个符号,呼唤的是人的爱心,这对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的观众的震撼可想而知。可以说高仓健的影视形象回应了彼时人的精神需要。说他的去世是一个时代的终结也不为过。

  高仓健留给中国观众的“人气”也是时代的产物。我们认识这位影星是在改革开放不久。1978年《追捕》(原名《涉过愤怒的河》)译成中文后上映,这是改革开放后第一部进口的日本影片。包括笔者在内,那时还是青年人的观众,对这部影片的感受是震撼。高仓健饰演的杜丘,高竖衣领,冷峻而又温情,打造了一个“东方铁汉”形象。他敬业、不惧生命危险,为心仪的女性敢于赴汤蹈火,其男性魅力鼓荡了一代国人的心。被十年劫难扭曲、湮没的东西被激荡出来。看影片时,你会觉得挺着胸,心底里呼唤人的价值的回归。作为男性,会倾慕杜丘那样的责任心,找回“担当”的感觉。连影片的音乐也具有特殊力量。各国文化通过交流相互影响,这种现象在文化发展中并不鲜见。当年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文学进入转型期,翻译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屠格涅夫的两篇小说《邂逅》与《约会》对于日本散文作品的导向就是最好的例证,在接受外来文化中逐渐融合、改造外国文化,进一步创作出新的作品。同时,高仓健在中国的“人气”也是那一时代所给予的。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在一段历史时期中日度过了外交史上的蜜月期。邓小平同志访日,加之日方有关领导人的努力,特别是中日两国民间的交往加深,出现了中日关系史上很好的局面。从国家层面为包括高仓健的影视作品在我国的上映提供了可能。当然高仓健的个人条件也使他的影片成为我们的最佳选择。可以说,高仓健是一位架设中日文化交流之桥的影星。

  高仓健热爱中国,他1986年首次访华,20年后又应张艺谋之邀,来华拍摄《千里走单骑》,进一步和中国影视界同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敬业谦逊,不耍大牌,根据张艺谋的回忆,当剧拍完封镜后,在云南外景地,所有的剧组人员都是和他挥泪惜别。他尊重人,我国配音演员毕克在《追捕》中为他配音,得到他的极力称赞。在毕克逝世时,他发来唁电。中国观众尊重徳艺双馨的艺术家,至今高仓健的高超演技仍为我国艺术界赞许。当然,作为一位艺术家他也失去了很多。他在个人生活方面经历过美好,也承受了苦难。28岁时与红歌星江利智惠美结为伉俪,但是孩子的流产、房子的火灾、外戚夺取妻子的财产导致两人婚变,从此他孑然一身。此后,他全身心地投入艺术事业,可以想见尽管他身躯强壮,但是他的人生要承受多大的压力。

  高仓健走了。他的去世作为一种象征,留下的是缅怀和期待。不必讳言,当下中日关系几乎处于建交以来的冰点,在这一时点,高仓健的逝世却引起了中国观众如此真挚的怀念,这表明中国人民是善于区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给中国人民带来美好的人和事将永留心田。事实上,日本也有多种声音。在历史问题上,一批有良知的学者、艺术家能够站在正义的立场,仗义执言。大江健三郎、小森阳一、高桥哲哉、野家启一等对右翼歪曲历史都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学者。他们的著述虽然已有些介绍到中国来,但需给予更多的关注。对于高仓健的怀念也有这样的内涵。任何人顺应历史发展而进才是明智的。构建和谐亚洲,和谐世界才是中日两国人民的期待。

  高仓健先生一路走好,把如此温馨的人气留在世间的人,该是幸福的人。

  (本文作者为东北师大文学院博士生导师、中日比较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著作有《日本近代文艺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等。)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