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资讯动态 >> 正文

小情歌唱响大世界的蜕变之路

——“坡芽歌书”发展速写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1月24日10:51 来源:中国民族报
“坡芽歌书”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农凤妹(右二)与她的歌唱伙伴见证了“坡芽歌书”的华丽蜕变。 资料图片  “坡芽歌书”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农凤妹(右二)与她的歌唱伙伴见证了“坡芽歌书”的华丽蜕变。 资料图片

  说起“坡芽”,很多人会联想到“坡芽歌书”。在“非遗”浪潮澎湃的今天,这部记录着壮族爱情密码的古老歌书,让小小的坡芽村蜚声四方。自2006年被文化普查工作者发现至今,在滇东壮乡流传了不知多少年月的“坡芽歌书”,在最近的8年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日前,在北京举行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周期间,坡芽歌书合唱团走上国家大剧院及中央音乐学院、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的舞台。此番演出,既是对“坡芽歌书”近几年发展成果的展示,也是为了寻求传统文化今后何往的方向。

  惊世发现,学界积极提供智力支持

  “坡芽”,壮语,意为“山花烂漫的地方”。美丽而静谧的坡芽村,坐落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剥隘镇的深山之中。村中居住的五十多户人家都是壮族,无论在田间地头,还是在月下火旁,村里人都习惯于像先辈那样“歌伴人生”。山歌文化在坡芽村长盛不衰,村中世代流传的壮族民歌曲调有二十多种。其中,用物象符号记录坡芽情歌的“坡芽歌书”就像坡芽村的一部分,自然生发,很少有人刻意追究它的价值与内涵。然而,“非遗”浪潮的兴起改变了它的命运。

  2006年,在富宁县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普查中,工作人员发现,坡芽村民农凤妹家中珍藏着一块宽一尺、长二尺的白色土布。布上用红色仙人掌汁液,描绘了月、星、树、稻叶、人、马、鸟笼等81个物象符号。这就是“坡芽歌书”。布上的81个符号分别代表着81首情歌的歌名。歌曲通过虚拟的生活场景,以叙事和抒情的笔调,描述了壮族青年男女从偶遇、相识到彼此倾慕、白头偕老的情感历程。追求真善美,是“坡芽歌书”的基调;娴熟地采用赋比兴手法,体现了壮族的诗性思维。

  这一发现,令相关文化工作者为之激动。“‘坡芽歌书’初具文字的某些特征和功能,是文字早期雏形。它仅仅用于谈情说爱,是一部有固定套路的情爱教科书,是用歌声相识、相知、相恋的一部经典教材。这一民族文化瑰宝的发现,给人们带来文字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学等多角度的思考。”文山州外宣办副主任、“坡芽歌书”主要发现者、整理者刘冰山说。

  “坡芽歌书”的发现得到了有关学者的高度关注。专家们将其价值概括为:壮族古老的图画文字,我国活着的图画文字之一;壮族优美的诗篇,拥有活态的文化传承方式;骆越族群原生自创的图画文字,壮乡儿女天籁欢歌的情爱密码。

  2009年,“中国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在他104岁生日那天看到“坡芽歌书”后,欣然写下“坡芽歌书,文字之芽”。这8个字,被视为对“坡芽歌书”最好的定位。

  近年来,以《中国富宁壮族坡芽歌书》出版为代表,对“坡芽歌书”的研究走向全面深入。许多专家学者前往坡芽村,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为“坡芽歌书”的保护做出了贡献。

  原生态与“创编版”民歌交映生辉

  有了坡芽情歌,才有“坡芽歌书”。坡芽情歌的创作与传唱,是“坡芽歌书”产生与流传的依据。为了更好地传承“坡芽歌书”,2007年,由15名队员组成的坡芽歌书山歌队成立。2009年,坡芽歌书山歌队参加了云南省第三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获得原生态组金奖。次年,他们代表云南省参加第十四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获得团体三等奖、单项优秀奖。

  荣誉纷至沓来,振奋了坡芽人传唱歌书的热情。2012年,富宁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坡芽歌书山歌队的基础上成立坡芽歌书合唱团。合唱团共有32名成员,其中有小学教师、乡镇职工,也有农民。他们从小就听着“坡芽歌书”里的曲目长大,古歌的每一个音符、每一句旋律都融入了他们的血液。“以前我们都是跟着老人学唱、即兴表演,现在站在舞台上,感觉不一样了,很自豪。”坡芽歌书合唱团成员、富宁县坡芽文化研究所工作人员黄刘烨说。

  把民间口口相传的古歌变成舞台艺术,是一项艰难的创举。为了让这一传统音乐得到更好的发展,更符合今天的审美意识,坡芽歌书合唱团邀请刘晓耕、吴渝林、业原等国内知名音乐人,在原有山歌调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提炼,丰富了曲目的内容和艺术内涵,大大提升了“坡芽歌书”演唱的舞台表现力和感染力。

  “刚开始我是放开创作的,用的是现代音乐创作的套路,结果写出来的作品远离歌手的音乐理念,没法演唱。后来,我们深入坡芽村采样。为了使作曲技法与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合作得天衣无缝,我们进行了多种尝试。事实证明,复杂的和声,效果往往并不理想,而采用简约的手法,给歌手留一个自由发挥的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国家一级作曲家刘晓耕说。

  云南艺术学院教授叶明菊,自坡芽歌书合唱团成立起就担任指挥。在她看来,“坡芽歌书”的传承是活态的,传承形式也应该是多元的。传承人提供坚强的根基,年轻人经过口传心授,有了“范儿”之后,可以在合唱团尝试活态传承方式。“我坚持流源于心。用音乐学院的教学方法教育合唱团的歌手,会破坏坡芽情歌的本色,因此我教的只是气息技巧,整体是把控心声。”她说。

  11月9日,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的“坡芽情歌——一种用符号文字表述的情爱”专场文艺演出中,坡芽歌书合唱团与4位“坡芽歌书”代表性传承人同台献艺,把“坡芽歌书”现代与传统的演绎方式作了完美的呈现。

  “这次进京演出,我们带来了原生态的和改编的‘坡芽歌书’曲目。之所以选择在高校演出,一是为了展示,更重要的是为了求教。我们希望得到更多专业人士的指点,为未来的发展找寻方向。”刘晓耕表示。

  经过多方不懈努力,“坡芽歌书”拥有了更多样的演绎方式。从小歌圩走上大舞台,从男女对唱到多声部合唱,从村间走向海外,小情歌正在走向大世界。

  作为“坡芽歌书”的传承人,农凤妹和黄刘烨有一个共同的梦想——把“坡芽歌书”唱给世界听。她们的梦想正在实现。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