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青春 >> 新闻 >> 正文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近日来汉参加“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18届学术年会”,此间他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谈到明年即将出新书谈他眼中的80后文学。新书将是他首次系统性对80后文学的发展与现状发言。
他们写的刚好符合了年轻人的口味,甚至不算文学作品
锐读:2013年畅销书榜中,80后作家张嘉佳的“睡前故事”突然走红,成为当年出版界最大的黑马,还有丁小云的专栏文章在豆瓣阅读长期占据销售榜首位。您关注过这类年轻的畅销书作家的作品吗?怎么评价?
白烨:没怎么关注,但知道这些现象。这都是当下时代的现象,就是流行的东西,可能是适应了年轻受众的某种需要。现在真的是年轻受众主导阅读的趋势,这些东西刚好符合了年轻人的口味,严格来讲不算是很正规的文学作品,但恰恰现在销路最好。
现在文学的边界比较模糊或者说暧昧,很多东西不是像过去那样清晰可见,需要认真辨识才可以看清。
锐读:相比其他的许多评论家来看,您一向比较关注文学新生力量,为什么?哪些80后作家给您留下深刻的印象?
白烨:大家都还是关注名家,新人想出头露面很难,而我更愿意关注新人。我曾介绍三四十人进入北京作协和中国作协,包括张悦然、李傻傻、蒋峰、唐家三少等人。他们需要跟其他代际作家交流,而这个体制也需要吸收新鲜血液。事实上,他们参加中国作协,上了鲁迅文学院培训班,跟以前比有了变化。
我还给《十月》《人民文学》《北京文学》等杂志推荐过80后作家的作品。我更关注靠近传统或者在努力倾向传统的年轻作家,比如笛安、甫跃辉、郑小驴等。像湖北的苏瓷瓷,我写过推荐意见,她的作品不多,但很特别,辨识度高,一开始就超越了青春文学写作,不是一般写生活的层面,而是关注到人的精神病象。还有,武汉的秦杨晓暖,偏于网络散文写作的,曾在丽江待过一年,写过在丽江发生的爱情故事,文笔非常好。她出书,我也帮她看并提意见。我跟流潋紫、桐华、唐家三少也很熟悉,但他们的思路和创作方式已经不可改变了。
90后的创作都出来了,评论家还停留在以前
锐读:两年前,您指出文学批评的一个重大失语之处在于对“三分天下”的文坛中的市场化文学和新媒体文学等新兴文学板块的漠视。那么,这种情况到现在有没有好转?
白烨:这几年有变化,网络作家也得到了比较多的关注。但总体来看,批评的介入与创作自身的发展不成比例。粗略地讲,批评介入非常之少且浅,仍然还不够,反差很大。
锐读:80后代表作家张悦然也有个观点,说80后写作者比较多,但是同代的批评家没掌握话语权。
白烨:关注80后写作者的批评家本身很少,80后批评家基本上很不成形。出了几个学院派的,反倒是对80后不感兴趣,基本上和他们父辈一样注重经典作家。批评家是另外一种造诣和素质,就是说他对新出现的作家和新出现的作品,要及时给意见。学者就是对历史性的、文学史的问题感兴趣,而且是用文学史的方式来评价作品。现在整个文学批评的现状都严峻,90后的创作都出来了,可是评论家还停留在以前,50后,60后,70后,基本就是三代人。三代人对付六代人,问题就大了。你不能老让50后跟踪80后吧。批评人才非常缺乏,很多人认为搞批评对于获取名利方面似乎很遥远、很慢,还不如搞写作或者另外的事。我倒认为应该把培养批评人才作为这个行业、事业,甚至是在国家战略层面上来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