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美文 >> 正文

徐忠志:身在莱州修神缘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1月21日11:34 来源:中国文化报 徐忠志

  山海灵秀的古邑莱州,以她独有的气韵和骄人的身姿,倚靠在千年的莱州湾畔,静静地任浩浩荡荡的时光淘洗她的面容。蹉跎岁月没有带走她的隽美,倒是增添了她的大气与厚重。仙峰道谷没有让她沉迷神事,却成就了她的广博与盛名。

  走进莱州,便与历史和文明撞个满怀。忘情流连于云峰山、寒同山、大基山的古迹名胜,聆听讲了千年的成仙传说和历史故事,欣赏东坡先生的莱州诗话和“隶楷之极”《郑文公下碑》,游览“天光尽处指神州,碧海丹霞万里秋”的景致,我如临仙境,自己也飘然了,忽而礼敬地与古籍中走来的先贤大德交流思想,尽情地触摸其智慧的光芒;忽而又虔诚地拜读北朝石刻,悉心感知那历史延宕下来的气息和温度。我深知自己久居都市,心浮气躁,生怕与恬静幽深的东莱仙境貌合神离,不能把“心”扎入时间深处,打不开与她沟通、融合的心灵之门,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擦肩而过。其实,我对神交已久的莱州是有企图的,想在这里淘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多年来,我游走过很多地方,总想在客居之地找到一两处别样的生动,抑或是独特的存在,无论人或事,醒着的时候是生动的记忆,如果睡了,就在我的梦里。我承认,这是一种美妙的贪婪,我陶醉其间。

  云峰山有胜景更有人文,是我慕名已久的去处。山上的北朝摩崖石刻是古今书家的尊崇,我非书家,却喜欢欣赏,同样心向往之。石刻中最负盛名的《郑文公下碑》,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为北魏光州刺史、魏碑鼻祖郑道昭所书。有幸见识此碑实物,真是兴奋不已。此碑石高两米多,宽三米有余,石质坚优,刻工精巧,字迹清晰。碑文正书一千二百四十三字,记述荥阳郑氏家族历史及郑道昭父亲郑羲生平事略。书法雄浑精整,结构宽博端庄,运笔方圆兼备,显得气势磅礴,落落大方,是魏碑书体中之精品,为历代书家所重。如书家钟致帅在《雪轩书品》中说:“云峰魏碑,承汉隶之余韵,启唐楷之先声。不失为一代名作,无愧于千古佳品。”《郑文公下碑》出自从隶书向楷书过渡时期,笔势尚有隶意,也出现了楷书笔法。书家包世臣评价:“北碑体多旁出,郑文公字独真正,而篆势分韵草情毕具其中。”是“真文苑奇珍也”。书家祝嘉说:“其成就决不在王羲之之下,应奉为北方书圣,与王羲之并尊。”而康有为在看过郑文公碑后说,若有人未见过此碑,就无资格谈论书法。我赏之尽兴,欲求购其拓本回去研习,不料未得,遗憾之余得知临写此碑文者甚少。我奇怪,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如此之高的《郑文公下碑》,康有为、赵之谦、李瑞清、于右任、王蘧常等书界大家都说自己受其影响极大,怎么会少有人临摹?我请教同行的当地专家,答曰:“书者,心画也。”郑道昭是学问家、书法家,书艺达到了“天人合一”境界,每一件作品都在一种总的大格调下,又各有不同的面貌,甚至有的规矩,有的纵肆,规矩的不显拘谨,纵肆的不显狂放。固郑字是才情大于功力的,不是从形迹上可以学得到的。所以,后学们求的是其精神的摄取,而不是形迹的相似。我恍然大悟,“遗貌而取神”,实乃求艺之正途。而齐白石先生那句“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京剧大师郝寿臣告诫弟子的“把我捏碎了成你,不要把你捏碎了成我”,讲的不也是同样的道理吗?师其意而不泥其迹。我们学艺,不是跟着他人亦步亦趋,而是要善于汲取他人的思想、经验,学习其精神、品行,从而修正努力方向,成就独特的自己。有此心得,我当谢云峰山《郑文公下碑》。

  莱州还有一个不被人熟知的去处,就是残败凋敝的东海神庙。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出历史上这里曾经巍然屹立着轮奂精工、堪称万壑朝宗之墟的东海神庙。一迈进神庙遗址的大门,眼前所见,野草莽莽,枝叶婆娑,一些从几千年前流传至今的断壁残垣伫立在不远的地方,带着历史痕迹的灰砖堆砌在草丛里,虽显孤单,却又有一份不能被漠视的坚守。莱州籍作家綦国瑞说,当年的天文学家和经纬学家根据天文、地理的精心测算,断定水的神灵就在于此,因此确定了这里是祭祀的最佳地点,西汉时期便御定在此修建了海水祠。《汉书地理志》记载:“东莱郡,县十七……临胸有海水祠。”海水祠,就是最初的东海神庙。此庙建于西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宋太祖赵匡胤时期修成了规模雄伟的东海神庙。据明代学者任成里的《海庙祀典考》记载,早在舜时就有祭海之礼,三代以后,君王大祀天地,必祭海神。作为皇家祭祀的场所,祭天到天坛,祭山到泰山,祭海就到这莱州的东海神庙,足见这神庙的历史地位非同一般。

  然而,这样一处可与天坛、地坛、泰山、黄陵、孔庙媲美的祭祀圣地,却因战争于一九四六年被拆毁,庙中文物散失,煞是令人惋惜。特别是神庙中的壁画,据说是唐代画家吴道子所绘,有海神出巡图、四海龙王斗悟空图、龙王出宫行雨图和入跸凯旋图等。当地学者杨黎明介绍,“海庙画壁”是掖县八大胜景之一,画作宏大,气魄恢弘,人物形态各异,造型威武生动,神形兼备,视之如身临其境。可惜今人不能一睹其壮美,只能凭想象感觉它的精妙。我听罢摇头叹息,叹那被毁的壁画,也叹那断裂的文明。一座地位显赫、建筑精美的东海神庙不在了,消逝的岂止是一个固化的存在,有多少无形的历史传统、海洋文化被割断或遗失,比如对大海及自然的崇敬与爱护,比如对海洋精神的开垦和弘扬,谁也说不清。望着那面朝大海、满目疮痍的废墟,“我仿佛觉得它犹带着海的咸味,带着日月星辰和云的悲泣”(蔡其娇语)。正当我为这逝去的珍贵备感痛惜时,杨黎明说:“有一位本地养殖业主收藏了一些神庙文物,要不要去看看!”我一下子来了精神,急忙催他引路。文物藏在一个类似四合院的海品养殖场仓库里,种类繁杂,有祭祀用的各式香炉、烛台、法器,有众神雕塑、石狮门墩、古砖旧瓦,最打眼的是彩绘神像,有龙王、雷公、电母、风婆婆、送子大仙等等,每幅有一米多高、半米多宽,辨不出画的材质,没有款题,大多略有破损,色泽还算鲜亮,人物均惟妙惟肖。收藏者姓徐,以海水养殖业为生,做生意赚了钱,大多用在收藏神庙文物了。“收集海神庙遗失的东西,从我爷爷就开始了,后来是我爸爸,最后轮到我。我在这儿的海边长大,从小在海神庙遗址玩耍,对这里有感情有敬畏。”徐先生指着满院的文物说,“爷爷在我小的时候就告诉我,长大了有能力就把海神庙的东西尽可能收集起来,不能瞎了老祖宗留下的这些好物件。”我问:“收集起来作何打算?”徐先生伸手拿起一个小件的青铜法器,说:“这个东西据专家说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值些钱,曾有人要买,但我没卖,对于海神庙的所有老东西,我从来没有‘卖’这个想法。我们祖孙三代有个愿望,有一天东海神庙修复了,我们徐家会把所有的收藏捐出来,放回神庙去,那是它们该去的地方。”说这话时他眼神坚毅,音若晨钟。我追问:“你们为此付出了那么多人力物力财力,不心疼吗?”徐先生深吸了口烟,淡然一笑,说:“都说莱州湾是离神仙最近的地方,我就借此修个神缘吧!”话音一落,我们俩都会心地笑了。他的朴实和真诚打动了我,他的仁孝和至善,也着实让我对这个大海之子心生敬意。徐先生是土生土长的莱州人,对这片土地饱含深情,对这片海洋充满挚爱,他懂得自己的文化之根和精神之魂在哪里,所以能够自觉地悉心呵护这里生长出来的文明之花。他不是文化人,却有着文化的自觉和自信,所以不图所谓的世俗回报,追求的是精神的高贵和灵魂的安宁。

  身在莱州修神缘的徐先生是莱州之行留给我的别样深刻和感动,让我回京数月总是忆起他。我祈祷他的愿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实现,届时我好去重建的东海神庙畅游,一是欣赏他捐赠的所有收藏,二是认真请教他与神结缘的不俗心得。这也许是我另一个贪婪的所求,但我有信心,这一天会来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