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理论 >> 理论热点 >> 正文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原则的新思想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1月21日11:09 来源:中国作家网 冯宪光

  习近平总书记在最近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其中讲到, “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这里对如何重视和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提出了新问题、新思想和新观点。而“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则是在马克思主义奠基人提出文学批评的历史观点和美学观点的基础上,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开拓的人民观点的基础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建设的实践和理论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原则这个文艺批评中至关重要的核心问题提出了新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的“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讲的“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之“观点”一语,在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其含义不是与一般性的“看法”等同的语词,而是指称评判和鉴赏文艺作品的内含着立场、方法和文艺批评标准的原则,把这种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表述为“观点”,来自马克思主义奠基人。同时,“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中的两个观点:历史观点和美学观点也来自于马克思主义奠基人。马克思恩格斯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其中内在地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思想。马克思主义不仅全面地分析了作为艺术在内的意识形态形式在人类社会,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功能、实践活动方式等,而且马克思恩格斯以其实际的文学批评活动,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1859年4月,马克思给裴迪南·拉萨尔写信,就他的剧本《弗朗茨·冯·济金根》发表了十分专业的文学评论见解。马克思对拉萨尔的剧本的不足,谈了两点意见,“第一,——这纯粹是形式问题——既然你用韵文写,你本来可以把你的韵律安排得更艺术一些。”“第二,你所构想的冲突不仅是悲剧性的,而且是使1848—1849年的革命政党必然灭亡的悲剧性的冲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9页)马克思对拉萨尔剧本的文学批评,着眼于文学作品的两个主要方面:形式和内容。从形式和内容统一的美学观,马克思既指出剧本形式的艺术性不足的问题,又深刻地指出作品对描绘的事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悲剧文体的结构性冲突,而应该揭示出这些事件的社会历史的真实面貌。时隔一个月,恩格斯也写信给拉萨尔,就他的剧本《弗朗茨·冯·济金根》同样发表了深刻犀利的文学批评意见。他分析拉萨尔剧本的思路与马克思是一样的。恩格斯把他与马克思的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概括为“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恩格斯说,“我是从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以非常高的亦即最高的标准来衡量您的作品的,而且我必须这样做才能提出一些反对意见”。“是的,几年来,在我们中间,为了党本身的利益,批评必然是尽可能坦率的;此外,每当出现一个新的例证,证明我们的党不论在什么领域中出现,都显出自己的优越性时,我和我们大家总是感到高兴。”(《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7—178页。“史学观点”是此版《马克思恩格斯文集》新译,原译为“历史观点”,二者在意义上是一致的。)

  历史观点和美学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基本原则,来自于马克思关于艺术的两个核心思想。一个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关于艺术是意识形态形式的论述,一个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1857)关于艺术是人类从精神上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的论述。这两个核心思想从审美和意识形态两个基本层面,抓住了文学艺术作品以及一切文艺现象存在的主要特征。因而对于文艺作品的审美特征的批评要用美学观点,对于文艺意识形态特征的批评要用历史观点。文艺是人类在审美领域的实践活动,文艺作品和一切文艺现象都以审美活动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作家艺术家在创作时的审美意识活动和读者、观众阅读、欣赏时的审美感受和体验,都必然首先从美学的观点的分析中才能得到解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学批评活动,作为一种范例,已经证实了“美学观点”在文学批评中的必要性。对于文学所具有的社会意识形态特征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具有优越的阐释能力。所以,恩格斯说,文学批评不仅需要美学观点,还需要史学观点,即历史观点。这个历史观点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学说,就是根据“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对文艺作品在审美方式中表现的意识形态从其所以产生的社会存在根源上去分析、判断。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要求在评论文艺作品时,必须把作品在艺术形式、情节结构、形象塑造、情感表现等诸多审美元素置于产生这些审美形态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去进行分析,清晰地呈现作品所以产生、所以会以如此形态产生的真实社会历史面貌,从而揭示与解释内在地存在于作品深层的历史观、社会观的实际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所确立的历史观点与美学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根本原则,是否坚持历史观点与美学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与其他文学批评的重要区别。只有美学观点,没有历史观点,不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而只有历史观点,没有美学观点则是庸俗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文艺批评的历史观点历来重视文艺作品对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突出强调了艺术要正确地表现历史走向现实的历史传统和美学精神,指出艺术家要 “为历史存正气”,“ 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现时代文艺作品有自身的审美特征,大众化的审美取向是一种时代风尚,在这种时代审美习俗有所变化的时候,依然要坚持美学观点。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低俗的快餐艺术影响扩展的问题,指出“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艺术所引发的审美快感应该由悦耳悦目而逐次上升到悦心悦意、悦神悦志的高远精神境界,审美快感并不仅仅是感官的满足,而是经由感官满足传递至整个心灵的精神洗礼,为此习近平总书记说, “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而且,不仅是赏心悦目的美女帅哥、清幽雅致的风景等可以给人以优美秀丽的感受,搞笑幽默可以消愁解闷,而审美的至极则是习近平总书记所特别提出强调的文艺作品要“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恰好是人之为人、中国人之为中国人的人格精神和魅力的表征,在当下以美女帅哥主打演艺、搞笑奇异风格凸显的文艺随处可见,缺少着力表现信仰之美、崇高之美的扛鼎之作,是文艺美学精神的缺失。这些论述都是在历史观点和美学观点的制高点上对我国现实文艺问题的深刻论述,也是对文艺批评历史观点和美学观点的新观点。

  同时,马恩除了历史观点和美学观点之外再也没有提出其他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另外的两个观点,即人民观点和艺术观点,则是在历史观点和美学观点基础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原则的创新。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开拓的人民观点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集中概括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原则方法。《讲话》非常著名的文学批评理论是关于文艺批评标准的论述。毛泽东说:“文艺批评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毛泽东论文艺》(增订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8页)显然,毛泽东提出的文学批评的政治标准有从列宁开始的强调文艺的阶级性、党性的政治意涵,而这种政治意涵从理论思路来讲,总体上还是来自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历史观点,同时又在当时历史环境中把历史观点强化与简化为政治观点。这种强化与简化在当时有不能否定的意义和价值。现在看来,当然有不够确切和妥当之处。在新时期,我国文艺界在调整文艺的方针政策,不再提“文艺从属于政治”的口号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政治标准中包含着历史观点的内涵。现在重读毛泽东的《讲话》,我觉得贯穿在全文中毛泽东根据列宁“文学必须为千千万万人民群众服务”的思想所阐发的人民美学思想和人民文学理论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重要成就,而毛泽东的文学批评思想中独树一帜的正是文学批评的人民观点。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对于过去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也必须首先检查它们对待人民的态度如何,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而分别采取不同态度。”(《毛泽东论文艺》(增订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8页)这个论述是毛泽东对其政治标准在应用时着力的重点环节,实际上把历史观点分析为“检查它们对待人民的态度如何,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两个着眼点,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观点的非常深刻的阐释和拓展。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上有进步意义的作品必然有一种正确地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马恩的历史观点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中进一步拓展为两个要点:一个是马恩一直关注的文艺思想价值的社会根源与历史意义,另一个就是在文艺作品中确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主导地位。毛泽东明确地提出,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同上书,第45页)“无论高级的或初级的,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同上书,第52页)毛泽东的人民美学的主体是十分明确的,它始终都是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它要让创造物质文化的劳动者,也成为精神文化的拥有者,把剥削阶级社会几千年中“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的颠倒了的历史再重新颠倒过来。由此,他要求艺术家创作出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要求从人民群众实际的审美需求和满足这种审美需求的可能性、现实性出发进行文艺的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文艺实践,要求在评论文艺作品时检查它们对待人民的态度如何,等等。这一切,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实践中形成了在历史观点基础上延伸出独立的人民观点,并且强调历史观点与人民观点的结合。

  在新时期,邓小平文艺思想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开拓的文艺批评的人民观点。他指出,“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的成就应当由人民来评定。”(《邓小平论文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8页)这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人民观点的重要论述。他说,文艺工作 “要继续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同上书,第6页)文艺批评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不仅是专门的文艺评论家要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服务意识,而且特别重要的是要把人民群众作为文艺批评的评价主体。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文艺创作,是出作品,但又不是单纯地为出作品而出作品,作品要有人来阅读、观看、欣赏,要为自己的服务对象服务。社会主义文艺的服务对象不是专门的文艺批评家,更不是主管文艺工作的领导,而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作品是否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不是领导和专家说了算,只有人民群众自己最清楚。所以,只有人民才是文艺批评的最高的评价主体。马克思说过,“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90页)历史反复证明,人民对作品的评价,就是社会和历史对作品的检验,是历史的裁决。凡是自以为是,拒绝和否定人民对文艺作品的鉴定、评价权利的,都违背了文艺批评的客观规律。人民不站在你那一边,历史也不会站在你那一边。对于文艺作品,人民的评价至关重要,人民在哪里,历史的评价就会在哪里。

  江泽民同样把人民观点作为审视文艺事业的一个很重要的出发点。他说,文艺工作者要“充分认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充分认识人民群众对文艺发展的基本要求。脱离人民、脱离生活的艺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作品,不可能有感召力,也不可能有生命力”。(《江泽民在中国文联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1年12月19日)这里把是否表达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人民群众对文艺发展的基本要求,作为文艺作品成败的尺度,特别要求“创作有利于群众性文艺活动蓬勃开展的优秀作品”,都是文艺批评中的人民观点的鲜明体现。

  胡锦涛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人民满意作为最高标准,把服务群众作为基点和归宿,站稳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立志做人民喜爱的作家艺术家,不断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把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1年11月23日)这里把“人民满意”作为文艺评价的最高标准,要求作家艺术家“立志做人民喜爱的作家艺术家”,创作“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突出了文学批评中人民观点的重要意义。

  应该说无论是毛泽东还是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都并没有明确地提出把“人民观点”作为文艺批评的原则,但是人民观点始终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要原则,几十年来始终贯穿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实践和理论中,成为一个核心价值准则,这是毫无疑义的。这样一个事实,这一次由习近平总书记把它明确地表述出来,在理论上是一种新的概括。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这是对人民观点的新的重要论述。

  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生产的艺术观点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这些形式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就是说,是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开始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3页)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从马恩的历史观点中拓展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人民观点,是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人民群众的实际地位和作用充分显现以后,才逐渐认识和倡导的。而习近平这次在重提美学观点的同时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即艺术观点,根据我个人的认识,应该是对新形势下艺术的原有精神性创作形态成为社会的艺术生产之后,文艺批评对文艺作品的评价不能仅仅只有美学的尺度和标准,而且必须有艺术生产的尺度和标准,于是在社会的艺术生产已经成为事实呈现在人们面前以后,在与美学观点相联系的维度上,单独提出艺术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原则之一,是时代的创新之举。

  在马克思主义奠基人生活的时代,在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存在艺术作品作为商品出售的现象,艺术作品在市场经济中不时出入,但是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的艺术生产。对于当时艺术与社会生产的关系,马克思有这样的分析:“密尔顿创作《失乐园》得到五镑,他是非生产劳动者。相反,为书商提供工厂式劳动的作家,则是生产劳动者。密尔顿出于同春蚕吐丝一样的必要而创作《失乐园》,那是他的天性的能动表现。后来,他把作品卖了五镑。但是,在书商指示下编写书籍(例如政治经济学大纲)的莱比锡一位无产者作家却是生产劳动者,因为他的产品从一开始起就从属于资本,只是为了增加资本的价值才完成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32页)马克思显然认为,当时的艺术家从总体上是出于艺术的审美需要,“出于同春蚕吐丝一样的必要而创作”,即使作品交付出版商印行获得一定报酬,艺术依然不能纳入社会生产来分析和评价。马恩所处的时代,艺术还没有成为一种社会生产的事实。

  事情在20世纪后期发生了根本变化。西方社会20世纪60年代以后逐渐步入又一轮高速发展轨道,使其出现前所未有的繁华景观,同时又集聚了人口爆炸、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等乱世怪象。国际性未来研究团体罗马俱乐部1972年发表了《增长的极限》的报告,这个报告对在全球市场经济运行环境中世界人口增长、资本投资扩张及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增长和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等五大要素的趋势性发展状况,进行计算机模型模拟统计,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以及资源消耗按现在的增长趋势不变,这个星球上的经济增长就会在今后一百年内某一时候达到极限。”(D。梅多思等著:《增长的极限》,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2页)这个推断在西方社会产生了巨大冲击,经济和社会的危机意识突显,西方各国政要、经济界人士意识到当代全球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进行某种程度的调整,最后找到了一个既可实现继续发展而又并不过度消耗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就是大力兴办和发展不直接利用地球不可再生资源的文化产业。于是,出于经济发展调整的需要,世界许多国家相继把文艺纳入社会生产的主要领域。而且,单纯进行物质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生产,在一定周期经常会出现生产过剩、需求萎缩、资本严重缩水的经济危机,而人们对文化艺术生产的精神需要从理论上说,是可以不断生成和扩展,文化艺术的消费有着经久不衰的市场潜力。从全球经济格局看,文化产业成为了从20世纪后期开始至今一直长盛不衰的支柱产业。

  中国新时期改革开放的社会的基础性转型是从传统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于是文艺的改革与发展不可避免地面临全球化的艺术生产形势。新时期文艺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文艺发展规律的组织体制、运行机制和活动方式。于是,当下的艺术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文化生产产品。而对艺术的评价,也从单一的社会效益评价标准,转换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评价标准。这样,马恩的美学观点就覆盖不到作为社会生产的艺术目前的外延和内涵的整体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说到的文艺批评准则的艺术观点就从美学观点中分化而出,成为具有独立品格的文艺批评原则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并没有取消美学观点,而是把艺术观点作为美学观点不能完全覆盖的一种文艺评论视角提出来,把艺术观点作为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坚持正确艺术导向,保持艺术品格的一个重要文艺批评原则,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艺术生产理论和文艺理论对现实新问题的一种概括和提升。

  艺术不仅是精神意识的审美活动,而且正在和已经成为社会生产,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艺术生产体制中的艺术与非生产体制中的艺术在形态上有很多差别。非生产体制中艺术是一种审美精神活动,艺术家的创作及其产品艺术品是活动的中心。而在艺术生产体制中,在生产、营销、消费的生产链条中有比单纯审美活动更多的因素参与,资本操作、制作、传播设备和技术等非审美因素在某一环节甚至发生突出作用。艺术观点则是要把艺术生产环节合理运行的规范价值,作为文艺批评的一种尺度。马恩和毛泽东都没有论及这个问题,在提出文艺批评的原则、标准、方法时,他们都只是着眼于文艺的精神意识功能。面对新现实,回答新问题,提出新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轨迹。就在文艺创作刚刚开始面对市场之时,邓小平就指出:“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它们所属的企业也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思想文化界要多出好的精神产品,要坚决抵制坏产品的生产、进口和流传。”(《邓小平论文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8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宗旨是以社会效益作为惟一准则,但是当文化部门在改革中企业化、市场化以后,就具有除社会效益以外的如经济效益等其他效益,此时依然要把社会效益作为第一效益、最高效益。我认为,艺术观点就是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艺术产业生产艺术产品的角度,按照“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评论艺术。艺术观点的提出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原则的重要创新。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生产中进行文艺批评的艺术观点主要是坚持社会主义艺术的正确方向,按照艺术自身的规律,在市场经济中保持和发挥艺术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对此做了非常重要的论述。他指出,“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这里用以上观点论述当前我国文艺就是用艺术观点评论在文艺生产中的文艺的很好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提出“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的四个观点的文艺批评原则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新思想。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研究。本文只是从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理论发展历程角度,作了一些个人的解读。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是四个观点中每一个观点本身的具体价值评价内涵因素的构成,以及四种观点辩证统一的联系与区分,使四种观点统一的文艺批评原则进一步在理论上深入理解与阐释,同时广泛地指导和运用于中国当代文艺批评实践,使文艺批评及时克服当下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对中国文艺的繁荣发展作出切实贡献。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