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科幻 >> 新闻 >> 正文
第五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颁奖仪式以一部简短的话剧开场。这部话剧只有两个角色,一个是二十来岁的员工,现任科幻迷。一个是四十出头的老板,过去的科幻迷。全剧围绕着这样一个问题展开:一个人长大以后还应不应该继续喜爱科幻。或者说,喜爱科幻是否只是青少年尚未成熟的表现?
围绕这个话题,老板和员工展开争论。老板以亲身经历为据,认为孩童时代看看科幻无妨,成年了就应该现实些。员工还没“老”过,只好举国外的例子反驳:美国科幻迷平均年纪四十多岁。
那么问题来了,即使四十岁的人也爱看科幻,他们和二十岁的科幻迷喜爱的是同样的科幻吗?答案显然是不一样,为成年所喜爱的科幻,暂命名为成年科幻,它与青年科幻在许多方面都有所不同。
首先,科幻作品的主线是科幻点。青年科幻主要从基础理论知识中提取素材,建立科技点。青年科幻覆盖从初中到大学低年级这个年龄段的读者,他们基本都是学生,很少接触社会,在课堂上接触的也是自然科学基础理论。所以,那些直接从基础理论派生的科幻点,如时间旅行,量子论,外星人是否存在等等就容易为青少年读者所接受。由于不考虑其实践可能,这些作品看上去很远,很大胆。
成年科幻主要从真实的科技前沿中提取素材。《龙卷风》、《超验骇客》等都是从科技前沿里提取的素材。不光科幻点本身,成年科幻多半还要写写目前运用在科技第一线的仪器设备和实验方法。成人更喜欢从科幻作品中了解科技前沿的动态,培养前瞻意识。成年科幻因为考虑到科幻点的现实性,看上去不那么狂放、超脱,但这类作品在干预现实方面有着更大的作用。
这种差别也反映在背景上。青年科幻爱使用架空背景,重新设定一个时空铺设情节。成人科幻多使用现实背景,就写我们这个世界可能发生的事。
其次,青年科幻重视知识本身,很少描写现实中科技共同体如何运作。青年科幻往往运用这样的情节公式:有个好点子——它实现了——对社会和人产生影响。青年科幻的读者,甚至相当多的青年科幻作者都没接触过科技界,并不清楚科学家和工程师平时都在做什么,怎么做,也不了解这些群体的内部文化特点。所以他们能接受漫画化,夸张化的科学家形象。
成年读者即使本人不从事科技工作,也会接触到科技工作者,他们更愿意看到作品里能描写科技工作的现实和过程,能反映科技共同体的内部运作。成年科幻会运用这样的公式:有个好点子——主人公千辛万苦去实现它——终于成功了。《龙卷风》就是典型,整个电影就是通过一次次失败直到最后成功。
再次,科幻作品也是文艺,除了科幻线还要有情感线。成人和青年关注的情感领域有很大区别,这也体现在成人科幻与青年科幻中。青年,尤其是青少年情窦初开,最关注男女恋情,青年科幻往往以朦胧初恋为情感线。成年人更关注亲情。如科幻片《世界大战》和《铁拳钢甲》,情感线就是描写一个离异的父亲如何努力地修补亲子关系。
成年科幻即使讲到男女恋情,往往选择复婚、再婚之类的情节。让三四十岁的主人公去谈一场初恋肯定很滑稽。比如科幻片《2012》,情感线就是破镜重圆。
当然,即使成年科幻与青年科幻之间有这么明显的区别,并不意味着青年人不读成年科幻。事实上,现在的出版界并不着重划分这两种科幻,只是有意识地把儿童科幻单独划出去。儿童科幻从题材、情节、文字到装祯完全有别于成人科幻,有些青年科幻迷一看到少儿科幻的封面就会扭头离开。
回到本文开头的话剧。四十岁老板是80年代的中国科幻迷。在那短短几年的辉煌期里,中国科幻开始于《小灵通漫游未来》这样的少儿科幻,后期主要是探讨发明创造的青年科幻。到了晚期,才开始有《战神的后裔》、《腐蚀》这样深入描写人性与科技社会的成人科幻出现,但未等它们成气候,科幻就被整体封杀。这位老板基本没接触过成人科幻就与科幻告别,所以在他看来,科幻就是少儿科幻,最多是青年科幻。人都到了中年,自然不应再沉浸于这些东西里面。
今天,国内外成人科幻已经出版了不少。但成年科幻和青年科幻在出版上仍然没有明确划分,读者群也没分开,两类读者都会阅读另一类型的作品,只是他们都不会看儿童科幻。大部分作品两类读者都能读得下去。但对于青年读者来说,典型的成人科幻眼光显得窄,想象不那么大胆,细节过于琐碎,人物复杂不鲜明。成年人关注的那些感情问题他们也难有共鸣。对于成年读者来说,青年科幻太漂,不接地气。青年科幻里的感情戏也显得幼稚,或许能从中看到自己以前的影子,但不会再有同样的感受。
所以,为十年、二十年前的青年科幻迷专门搞一批成年科幻,让它们更接近科技现实,与复杂的社会产生共鸣,反应的人性层面更深,这既是艺术上的提升,题材的扩展,也是市场的需求。最起码的一点就是,只有成人科幻才能把那些当年的小科幻迷,现在的社会精英继续留在科幻圈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