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纪实 >> 正文

随礼,随礼……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1月20日10:33 来源:北京日报 泽津 嘉孝
  新华社发  新华社发

  泽津 嘉孝

  浪费,《新华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一切没有得到有效使用的资源或消费。如今的中国,浪费现象比比皆是,一位德国学者曾经感慨:“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贫穷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浪费国家。”

  不说别的,看看当今中国家庭的“随礼”风,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婚丧嫁娶俨然已经成了一种负担,不但是自己的,更是别人的。由此造成的浪费更是触目惊心……

  农村随礼——变调了

  农村随礼——变调了 

  王女士说,村里有一家,前几年刚给父亲过完50岁生日,今年却通知大家给老人过60岁大寿,我们不知道这位老人的岁数是怎么计算的。

  2011年1月份,正是黑龙江省农村的农闲季节。可这里的村民,每天都在各个村之间“转场”喝酒。但是,这酒不是白喝的,全都得随礼。婚丧嫁娶,生子庆生日等,请客的理由五花八门。巨大的随礼压力,让很多家庭难以承受。不过,很多农民家里都有一个记着“人情往来”的账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载着每一笔“人情账”。这个账本是以后随礼或者收礼的唯一证据,是万万不能丢掉的。

  黑龙江省木兰县农民老孟跟随儿女进城,不常在老家居住。即使这样,从2010年3月到年底,他一共随出礼钱3580元。他说,我人不在村里,但有亲属在这里。人家有事就让亲属给我捎信,我如果人不到,礼金必须随到。在老孟的礼账上,有16项与亲属邻居的孩子结婚有关,礼钱100元、200元、500元不等;有6项是因为邻居家的孩子升学,礼钱全都是100元;有4项是因为别人家的小饭店、食杂店开业。还有老人去世酒、老人过生日酒、生小孩酒、孩子当兵酒、盖房子酒、离婚酒、相亲成功酒、焕然一新酒(粉刷一下墙壁)等等,老孟全都随礼了。

  老孟说,如今,很多人家孩子二婚甚至三婚的也都挨家逐户地通知。不但结婚随礼,这两年过礼(农村定亲)也开始随礼了。还有更绝的,有一位村民,十几年前离婚后,与现任“妻子”没有登记就开始同居。前几天,这一对“老夫妻”突发奇想,举办了一场隆重的婚礼,亲朋好友、左邻右居全都接到了请帖。

  海伦市伦河乡王女士抱怨说,她家去年一年,光随礼就花掉了9000元钱。现在,屁大点儿的事情就要宴请,说白了,那就是收钱!“拐弯”的亲属去世,都成了“办事”收礼的借口。眼下,很多家庭热衷于给孩子“办事”。过去谁家生了孩子,往往买点东西“下奶”就可以了。现在可就不行了,很多人家给孩子办满月酒、百天酒,全村人都得随礼。办完孩子再办老人的,给老人过生日,也成了收礼的借口。王女士说,村里有一家,前几年刚给父亲过完50岁生日,今年却通知大家给老人过60岁大寿,我们不知道这位老人的岁数是怎么计算的。

  兰西县村民老赵笑着说,近年来,盖个房子就得“折腾”几遍。盖房子时请一顿,搬新房时再请一顿。还有的人家盖了个仓房,换了一个大门,也要请一顿。村里有一家,跑到乡里租了个小房,简单收拾了一下,挂了个牌子,说是开饭店。张罗了一顿,收了不少礼金。还不到十天,饭店就不开了。这不明摆着故意找个理由“办事”收钱嘛!

  有一位派出所民警介绍说,由于务农需要,有的农民家庭饲养的耕牛等大牲畜尤为重要,也是家庭中的重要财产。为了防止这些大牲畜被盗,所有买卖行为都必须到派出所登记。有一次,这位民警执勤时发现,有七八名村民在大集上卖牛、卖马。细问一下才得知,村里人情消费过重,遇到婚丧嫁娶等大事,血缘近的亲属要随8000元以上的大红包。可贫困山区收入少,无力随礼,只能卖牛、卖马了。

  黑龙江省五常市八家子乡的村民大摆“家宴”是一大发明。“家宴”不是在家里摆酒席请吃饭,而是要到乡里的饭店吃请。村民们戏称这个家宴,就是客人掏钱,主人请客。份子钱,少则100元,多则200元、300元。一般人家都要摆个15至20桌。入冬以来,有的村民一个半月就参加了30次家宴。掏出的份子钱都已有几千了,这对于年收入万元左右的农民来说,已经是不堪重负了。当然喽,八家子乡的几家饭店是天天爆满。

  有人说,都是一个村子里的人,这些份子钱随来随去的。不随不行,随了如果不请,随出去的钱就回不来了,亏大发了。可村民们一面抱怨着,一面又马不停蹄地赶去“赴宴”。家宴都安排在中午举行。办事的村民雇请一辆客车,早上七八点钟从村里出发,10点半开席,中午12点钟结束。村民说,这车一般只管去不管回,包车费100元到300元不等。办事的人收完钱就不管了,这送钱的人还得搭上回程的路费,一个人是5元钱。

  大摆家宴的饭店那是只赚不亏的。所有的饭店全都是一样的菜,菜量随着“家宴”的增多而越来越小。那个鸡啊,就像农家养的小鸡仔儿似的。一盘虾只有十几只,客人们动筷子迟了一些,那就一只都吃不着。所以,客人们专门对酒桌上的鸡、鱼、肘子下手,剩下的饭菜干脆一筷子都不动。每当“家宴”一结束,饭店的几个泔水桶装得满满的。

  村民们心里都明白,家宴是一家摆,十家亏。十家摆,家家亏。既然是这样,那为什么还要摆呢?不摆的亏得就越多,摆与不摆都得亏钱。但是,如果摆家宴,就能收回来一些。为了减少损失,一个村子里40多户,几乎家家都得摆。谁都不想得罪人,谁都不想吃亏。于是,他们一边大骂摆家宴的,一边自己硬着头皮也在摆。也就是说,被别人折磨的同时,他们也在折磨着别人。就这样,农村形成了一个随礼的“罗圈账”,这股风气也就进入了一个尴尬的怪圈。

  有的人特别不满意这股农村的随礼风,在网上发文《朋友,你还要脸吗?》,文章是这样写的:朋友,你说买了新房子,你能领我去看看吗?你说你爸、你妈已满七十、八十,你能在派出所打个户籍证明吗?你买新房子办酒席也就罢了,你安装个大门也要宴请,打个院墙也要宴请,甚至修个厕所也要宴请……

  朋友,收到你的请帖,我如果不去,面子是过不去。去了呢,我的兜里又不大方便……真是天不怕,地不怕,就怕你把请帖下。有时,我要横下一条心,老子干脆不去了。可是,我还是一个要脸面之人。别人不要脸,我能不要脸吗?

  城市随礼——变味了

  无奈的刘女士在第三次“随礼”婚宴结束时,手握着男同事的手,言语真诚地说:弟弟,姐姐我希望你这是最后一次了……

  那么,城市家庭的随礼意义是什么?

  刚刚毕业还不到两年的小云,在她读研究生时,父亲得了一场大病。小云没有任何经济收入,在医院陪护的时候,她多么希望有人前来看望自己的父亲啊!那时,她从心里感觉那个“随礼”好像是救命一样,令人感到及时与温暖。说真心话,那时的“随礼”的的确确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有了工作以后,尽管小云十分排斥巧立名目的“随礼”,但要是遇到看望病人这样的事情,她都尽量多出钱“随礼”。因为随礼的本意就是众人相助,帮助别人解燃眉之急。

  可现在城市“随礼”的本意已经消失了,寓意增多了,成为检验人缘、考验人心的“试纸”。有的人将“随礼”称为“高价饭票”、“红色罚款单”,这里面包含了多少无奈。早先的“随礼”无非是婚丧嫁娶、孩子过满月等等,而现在城市人的“随礼”已经超过这个范围,没有边际,增加了百日宴、周岁宴、寿辰宴、升迁宴、开业宴、升学宴、乔迁宴、结婚周年庆典宴等等。

  刘女士有一位“80后”男同事,两年内接了三次婚,次次都通知她参加婚礼。刘女士曾经暗示男同事,再婚时应该低调一些,不要大范围地通知了。可这位男同事却说,我的新娘要求我必须要与前妻的婚礼同等对待,必须大操大办,我也没有办法。无奈的刘女士在第三次“随礼”婚宴结束时,手握着男同事的手,言语真诚地说:弟弟,姐姐我希望你这是最后一次了……

  有人害怕节假日,因为节假日是人们宴请、“随礼”的最佳日期。一到节假日,有人一直在各个饭店里奔波。有的是在中午,有的是在晚上。本想趁着假期好好休息一下,可多数人反倒更加身心疲惫。“随礼”的行情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一百元不吃饭,二百元一般般,三百五百感情深,再厚就要涨一千。

  所以,这股越刮越盛的随礼风绝对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只有在中国这个人情大于规则的社会氛围中,每个人都被其所累,每个人都无力打破,也逃脱不出这个怪圈。难怪有人将“随礼”归纳出4句话——范围越来越广,频率越来越高,花样越来越多,关系越来越淡。

  “随礼”行为虽然很伤人,可躲“礼”的事例也很多。市民赵女士说,都说红白喜事最怕的就是没有人气。但是,有的人“现用现交”的做法令人感到很别扭。她说,我们单位有一位很清高的大学毕业生,平时在电梯里相遇,最多与我点个头,从来不主动说话。前一段时间,他见到我时忽然变得很热情,赵姐长,赵姐短地叫着。不是夸我的头型不错,就是夸我衣着讲究。结果,不久我就收到了他的结婚请柬!

  这种“现用现交”的现象在婚礼前是相当普遍的。退休的金先生说,我们这些退休人员平时都没有人搭理。可老同事、老邻居家的子女结婚的时候,我们总能被人想起来。有些人甚至是几年、十几年都断了联系。我就很纳闷,让我特意去找都找不到他们,可他们是怎么找到我的呢?最初,我觉得人家是瞧得起你才通知你的。电话里那个热情劲儿,让你感觉到你要是不去,这个婚礼肯定会留下无比遗憾似的。

  可是,我一来到婚礼现场,根本没有人搭理你,这使我感到特别尴尬。回到家以后,电话再也没有一个。这样的怪现象,使我一连几天几夜都睡不着觉,总也理不出头绪来!

  还有一种怪现象,那就是过分地看重“随礼”。其实,这是一种痛苦。市民谢女士的女儿结婚,婚礼设置60桌,男女双方各30桌。谢女士平时社会交往很广泛,应酬也很多。按照她的话来说,随了20多年的礼,再不“回收”,很多人现在都找不到了,那自己可就亏大发了。

  当天晚上,谢女士和家人在家中清账。她一边看着礼账单,一边数落着:“王某他太不讲究了!他们家有事儿我都到场了,加起来至少有四五件事儿,哪次我都随礼二三百元。可他,竟然就给我随了500元!”

  数着、翻着、看着,谢女士又用手指点着礼账单:“你们看看孙某,他前年提升科长的时候,民主测评都是我帮助他拉的票。要不,他根本就当不上科长!可他,就给我随了500元钱!人啊!真是此一时彼一时啊!要是我丈夫还在位的话,人也就不这样了!”

  听得出来,谢女士所期望的和她实际收到的礼金差距相当悬殊,这让她难以接受。谢女士将礼金和礼账单收好以后,不无遗憾地说:“我是希望所有曾经有过交情的人,都在我女儿的婚礼上有一个终结点。”

  不过,有的人却与谢女士的想法大不一样。市民张先生说,随礼这件事情可不是小事,它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经济收支的大问题。所以,随礼有的时候必须要细水长流。像年轻人结婚以后,接下来就要生孩子,有的生完孩子可能还要办百天宴……你要是结婚的时候把欠对方家的人情都还上了,那生孩子、孩子百天、孩子周岁的钱,你又要支出了。而你这一边,未来多少年内家里可能不会有什么事情,支出的钱,极有可能是有去无回了。

  大家心里都有一把尺子,日益涨价的“随礼”,虽然已被许多人情债包围着,可它的背后却有多少劳民伤财和巨大的浪费啊!

  到外地“随礼”的霍先生,一提起这件事情,发自内心地连连摆着手:“我的远方亲属的儿子结婚,几次打来电话对我说,过来吧!亲属趁机在一起热闹一下。我们全家人放弃了原本外出旅游的计划,来到了外地。亲属将我们安排在宾馆住,安排吃喝,安排车接车送。不说别人,就是我们一家三口人,就使亲属没少破费。我们原本想随1000元的礼,可亲属招待得如此周到,我觉得1000元钱根本拿不出手。所以,我们临时把礼金涨到2000元钱。我们想,大老远来一趟,总不能让亲属在背后说我们不讲究吧!再加上我们的路费,这一次婚礼总共花掉3000元。而我家的亲属花费也不少,估计招待我们的钱2000元都打不住。你说说,这里里外外岂不是‘劳民伤财、两败俱伤’吗!”

  其实,人人心里都有一笔账,什么样的随礼人要到场,什么样的随礼钱送到就行。为什么要多随礼?为什么要少随礼?只要是交情到了,你不通知,知道信息也会去的。没有那么深的交情,即使你通知了,也会给对方造成困惑。更为严重、令人吃惊的是,宴请的背后是触目惊心的极大浪费。

  2012年国庆节,丁先生的儿子结婚。丁先生不仅亲自登门发送请柬,婚礼前一天晚上还群发提醒短信。亲属、朋友、同事接到通知后,有的碍于面子如约前来捧场,可有的则放弃了这一“随礼”。

  40桌的婚礼竟然空了10桌。那个场面令丁先生十分尴尬,而提前预订的饭桌是不能更改的。10桌摆得满满的酒席,没有一人坐在那里。宴请结束后,10桌酒席被统统倒进垃圾桶里。

  据丁先生介绍,像这样的随礼宴,每一场都有剩桌、空桌,每一场少说有5桌到8桌是空闲的。按照一桌订餐费用为600元计算,平均每一场按照6桌空置,则要白白浪费3600元。丁先生的订餐酒店每天接待4场,一天浪费则是1.44万元。一年按照104天“双休日”计算,这个大酒店一年就得浪费150万元人民币。在哈尔滨市内,大摆“随礼”宴席的大酒店就有260家。照此估算,全年仅哈尔滨市就白白浪费了3.9亿元人民币!

  那么全国又有多少大中小城市及乡镇的酒店、饭店大摆“随礼”宴席,又有多少剩桌、空桌、剩菜、剩饭,在这宴席上白白地浪费掉!

  升学随礼——变样了

  “我的一个亲属有一天参加朋友操办的学子宴,我问他那个孩子考取了什么学校,他竟然不知道!他说,去喝酒的人没有几个关心孩子考上了什么学校。”

  对于金榜题名的学生家长来说,8月应该是“红色”的。而另一些家庭则经历了一个“黑色的8月”。因为“轮番轰炸”的学子宴,每一个家庭几乎陷入了“经济危机”。名目繁多的“学子宴”,真把人们吃得叫苦连天啊!

  学子宴现象不仅仅在各大中城市势头不减,就连乡镇、农村也愈演愈烈。近年来,学子宴的名声的确是一天不如一天,很多人都在责怪学子宴已经变味了。倒不是学子宴的酒肉不合口味,重要的是家长举办学子宴的初衷让人感到不舒服。借机敛财也好,回笼资金也好,似乎金榜题名的喜悦越来越淡化,而人情往来的俗气更加浓厚了。

  黑龙江省庆安县的李先生说,从8月份开始,他参加了七八个朋友安排的学子宴,妻子则参加了十几个。“我们两口子分头奔波,一个月没有消停过。有时,一个晚上参加两三个学子宴。在我们这里,最少的礼金100元,关系好的200元,关系非常好的随礼400元。我们俩一个月的工资加起来才2000多元,哪里够一个月折腾的!想躲又没有地方躲,学子宴快把人逼疯了!”

  刚刚办完学子宴的金先生说,他的孩子高考成绩并不理想,一家人包括孩子在内都没有一丝一毫的喜悦。可是,全家人一商量,还是决定办一场学子宴。金先生毫不讳言地说,这些年自己参加的学子宴无数,少说随出有万八千元的礼金。这些“经济损失”如何弥补?就得靠孩子升学的机会来补偿一下。

  一位政府官员杨先生也说,自己这些年净往外掏腰包了,名为女儿考上大学风光一把,可心里还是惦记着通过这样的方式,把自己多年随出去的礼金回笼一下。

  还有的家长不管孩子考得怎么样,这个学子宴必须要摆的。虽然自己觉得脸面有些发烧,可总比只出不进要来得实惠吧!

  家住在兰西县的赵先生说,学子宴从学生走出高考考场那一天就开始准备了。很多家长在查到孩子分数,估计孩子能考上哪个学校的时候,就开始寻找饭店。有的家长在网上看到录取结果,还没有收到录取通知书,就开始预订饭店。有一位同事看到孩子的分数过了三本线后,迫不及待地张罗学子宴。结果,客请了,礼收了,可孩子没有被录取,闹出一个大笑话。

  黑龙江大学一位教授说:“我的一个亲属有一天参加朋友操办的学子宴,我问他那个孩子考取了什么学校,他竟然不知道!他说,去喝酒的人没有几个关心孩子考上了什么学校,只听家长说孩子被录取了,在场的人也都心照不宣,不去多问。再说了,参加学子宴,就是为了还一个人情,还一个面子。‘礼’已经不重要,‘礼’中包含的祝福和祝贺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金’。人可以不到,但不能差钱。我亲耳听到参加学子宴的人走出饭店时,嘴里自然而然地冒出一句话‘真没劲儿’!”

  考生成绩不理想的家长在学子宴上显得很无奈,学子宴的主角——考生同样感觉很尴尬。海伦市的小高说,他高考时只考了一个非常普通的三本院校,这让他非常苦恼。本来,小高想在家里老老实实地待着。没有想到,他的父亲非要把亲朋好友全都叫来,说是热闹热闹,其实就是趁机收点学费。

  小高又说,我本来是强烈反对的,可父亲说上学的钱还没有凑够。我硬着头皮,只好点头同意。请客那天,有一位远房亲属问我考了多少分,我的脸“唰”地一下红了。当听说我只考了420分时,这位亲属脱口而出,“考了这么点分儿”。当时,我恨不得找个地缝儿钻进去。对于我们这些考得不理想的学生来说,勉强被三本学校录取并不是喜事。家长硬是把我们推上学子宴的舞台,简直是让我们活受罪。

  事实上,举办学子宴,不但没有让家长尝到甜头,反而有点“后悔”之痛。花销的钱财不菲,学生家长瘪了腰包,商家则赚了个盆满钵满。有的家长办完学子宴,家庭收入并未增加多少,只是赚了个“自娱自乐”。

  其实,大办学子宴受益的不是家长,而是商家。这些年学子宴如此红火,和商家炒作大有关联。据了解,5年前黑龙江省鹤岗市的大包桌饭店还没有几家,而到了近几年就有20多家,2012年又增加了10多家,仅一个区就增加了4家。全市有些名气的大包桌饭店30余家,有的大食堂都临时改成包桌了。一家酒店主人说,七八九这几个月干好了,一年的利润就不愁了,那是只赚不赔呀!弄好了就是几十万元的收入。说起这些话的时候,此人既有几分神秘,又有几分得意。

  一位深有体验的家长说,举办学子宴,这钱全都让酒店、饭店挣去了。你办,我办,他也办,成全的是酒店老板,掏空的是学生家长的腰包。

  一提起学子宴,我们不能忽略的是它所带来的严重浪费。每一场学子宴下来,都有大量的鱼肉鲜蔬和米饭、馒头成了残羹剩饭而被倒掉。那些好面子的家长唯恐客人们吃不好,一定都将大鱼大肉点得满满的一桌子。

  可是,家长们顾及的是自己的面子,却忽略了客人的胃口。炎热的天气,人们根本吃不下不说,加上参加学子宴一天数场,肚子早已吃得“沟满壕平”,实在是“腾”不出地方了。还有的人只顾着赶场,礼到人不到的大有人在。这一现象,让举办学子宴的家长难以预料。桌要是少了怕人多坐不下,几乎每场学子宴都有五六桌的空闲。如果退回酒店,那是根本不行的。一旦打包回家,即使家有冰箱,又能放进多少?这大热天的,能够存放几天?

  有人估算过,办一场学子宴,按照20桌,每桌300元钱计算。倘若扔掉了三分之一,每桌就得浪费100元,20桌则是2000元。按照黑龙江省鹤岗市有五六千学子大摆学子宴的话,那就有上千万元的食物浪费掉。

  选编自《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14年第十一期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