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视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红高粱》:另一种叙事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1月20日10:26 来源:北京日报 半 夏
   《红高粱》剧照 《红高粱》剧照

  良心话,听说“红高粱”的题目变身剧集,愚钝如我,其实是不大看好甚至颇有些抵触的。对同一题材的重复制作,本土也不能免俗地沉迷其间,只是这种翻拍之作,大多一蟹不如一蟹。而颠轿、野合、祭酒这样的桥段,当年虽然是电影版中引人的元素,但如果刻意为之,便有学步之嫌乃至学步之险。再加上影版的前车声名太过昭彰,不免是某种压镇,实际上新作未必容易出彩,或曰烫手山芋亦未可知。好在郑晓龙导演的声名足够成色,新作于是的确足称可观。

  如你所知,剧版《红高粱》播出后,不乏吐槽。实际上,就本土而言,很难相信受众观看剧集时会有诺奖情结的驱动,因此所谓忠实于原作,如果就影版的架构而言,其实缺乏基本的附着。依照常识推断,读过“红高粱家族”的人大约并不会多,对莫言老师的“红高粱”记忆定式,只好是艺谋导演当年的影版。于是,而今大众期待的只好是当年电影故事的剧版变身。只是,当年同题电影的叙事格局、情节设置、人物安排,按照现行以市场回报为目标的制作惯例,已经很难勾兑释放成六十集体量的剧集。于是,新架构,新线索,新角色,其实在所难免。另起炉灶,另一种叙事,老标题下新的诠释,乃至更大的展开,实在是一种倒逼之下的必然。

  以黑白两道,或者说官府与土匪两造,加上九儿嫁入的财主单家,三条主线的纠葛互动,再附上抗战的正能量收束,新起炉灶的剧版如此设置,应该说不乏聪明。四十岁新婚的周迅10年后回归荧屏,不妨是本剧收视的一个噱头,农历九月出生的她,也真的与“九儿”有着某些切合。柔光的镜头效果,足以遮蔽她脸上的岁月,其他演绎与自己年龄有跳差的艺人当然也同样享受这个福利。

  不过迅哥的戏路照旧是《大明宫词》、《橘子红了》之类作品风格的某种延续,还看不出什么更明显的变化,依然是时下大多数成名艺人那般释放自己而非扮演角色,至多是演绎自己以为的角色,但其自身的辨识性标本色彩,又总是挥之不去。譬如生死一纸间的生产痛苦,在她演来比之孙俪的甄嬛还要淡定,甚至还达不到便秘的揪心程度,这大约不该是高密东北乡厉害女子的本色风范吧。

  说本剧是高密版的《甄嬛传》不免刻薄,但剧中的单家,的确有地有烧锅,家产丰厚,身为东北乡大财主家的少奶奶,周迅的演绎,似乎还缺那么点北方味道和乡野气息。尽管莫言老师说自己奶奶的身量与周迅相仿,但高密东北乡望族的儿媳妇或曰小地主婆,身高之类只是外在元素,脾气性情才当是更其要紧的根本。这一点上,必须承认,影版中巩俐老师的演绎定位还是十分切合的。

  朱亚文的余占鳌,无疑是本剧最耗费心力的角色。就知名度而言,相比那时的巩俐,周迅有理由看不出压力,因而她也有底气一如既往。而年龄相差10岁声名远逊却要与她演对手戏的亚文同学就不一样了,更要命的是,几乎所有人都肯定要用影版的姜文来和他比对。令人欣慰的是,不论在细节还是整体的掌控上,本剧最出色的正是小朱同学,分寸感的拿捏称得上相当有火候。

  诚然,从另一个角度看,也不妨说本剧的角色与小朱同学的本色正相合拍。要知道,晓龙导演选角的目光一向犀利,之前的《甄嬛传》便是最典范的例证,本剧自是依然延续了这个势头。

  大约是郑导作品一贯保持成色的重要元素,本剧的音乐和演唱是增色的亮点,一如之前的《甄嬛传》。尤其是韩红的演唱,不论后期技术的附加如何,她无疑配得上实际的效果。毋庸讳言,歌词的末句还是有那么点谶兆的味道:送你去远方——在本土民俗语汇中最习见的表述几乎是大众耳熟能详的,作为男女之间的话语,是否有那么点不合宜的决绝?尽管那谶兆其实是有所呼应的。

  此外,那片地标模样格外惹眼的高粱地,总是那么不离不弃地等待出彩桥段的发生,好像高密除了青纱帐起的秋天,就再没了其他季节。

  无论如何,很有必要对晓龙导演表示敬意,在并不从容的制作档期和节奏下,在剧集改编未必讨巧的情势下,本剧依然保持了相当的水准,假如不是受制于“红高粱”题目导致的心理预期,本剧原本应当会有更不错的口碑。诚然,大众的吐槽,其实未必不是一种收视的体味,所谓褒贬是买家。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