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艺术评论 >> 正文

如何让美术创作更好地反映少数民族气象?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1月19日10:52 来源:中国艺术报 吴华
苗岭踏青  叶浅予 苗岭踏青 叶浅予

  吴作人笔下高原劳动者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董希文笔下独具生命力的高原雪山,黄胄以朴实神妙的笔墨塑造的新疆歌舞,杜滋龄大写意下的牦牛与皑皑白雪,吴长江笔下丰富多彩的藏族群众……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像一颗璀璨的明珠,点缀在中国美术创作的浩瀚星空。近日,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学术研讨会在京举办,翻开雪域高原、灵感高原、天山南北、浩瀚草原、七彩云南、多彩贵州6部系列展览画册,仿佛画家曾经走过的朝圣地、遇见的人与事统统呈现在眼前。

  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在当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的同时,仍有可以探讨的话题——如何在更深层次、更宽广的领域反映民族地区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族风情?如何把少数民族的民族化与现代化、民族特色与时代精神、特殊性与一致性很好地结合起来?怎样更好地承担起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融入中国气派、塑造中国新形象的历史责任?这些方面都需要下功去夫研究。

  >>不同的文化形态,同时置身于中国精神的风采

  据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吴长江介绍,从2009年“灵感高原”西藏专题展览开始,到现在,中国美协先后做了涉及西藏、新疆、内蒙古、云南、贵州的少数民族专题美术创作展览,梳理了新中国成立65年来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创作的历史脉络,完整地展示了中国美术界在这一领域的成就和贡献。在此过程中,中国美协还组织当代艺术名家和中青年美术家到少数民族地区写生,创作了一大批赋予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为这一题材的美术创作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为什么少数民族题材一直从未离开过艺术家们的视野?贵州省美协主席谌宏微表示,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蓬勃发展创新的现象,是中国社会政治生态、民族审美趣味和美术家自觉艺术表达结合的必然产物。一方面,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倡导的民族大团结政策和民族地区相互交融的便捷推动了民族系列美术创作的发展;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以风光民居、民俗、形象、服饰等为标志奇异的多彩风情,恰好提供了丰富的视觉元素和新鲜的精神感受,特别是在同质化倾向越来越严重的今天,这些丰富多彩的艺术元素,满足了新时期人们的审美需求。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少数民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艺术家们以强烈的震撼,他们关注那里的山川风貌、民情民俗,从历史和现实生活中汲取艺术灵感。“一部丰富的美术史正是在表现多民族,或者在多民族文化表现过程中所形成的,新疆、西藏、内蒙古、云南、贵州等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地区,因为草原、高原、雪山、沙漠、丛林等自然地域差异而独具生命力,马背上的民族所生发的文化,注定与平原农耕地区的文化不同。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说。在他看来,少数民族美术创作是全国美术创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少数民族的美术创作,就没有中国美术创作的完整面貌。他表示,少数民族地区虽然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形态,但却同时置身中国精神的风采,在文化认同上,要以包容的心态继承与发扬,使他们的生活和精神面貌通过艺术家的创作上升到美的高度。

  >>少则一两天,多则半个月就离开,这样不行

  研讨会上,专家们纷纷谈到董希文几次入藏的经历,他笔下少数民族风情蕴含着的神奇力量也许也源于此,青藏高原的磅礴大气与他内心的情感激荡在一起,单一的色调也变得浓烈厚重。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宋晓霞说:“董希文把自己的艺术追求和他所感知的时代之气融合在一起,混溶在了壮丽雄浑、色彩鲜明的青藏高原,去寻找一个适于自己的、具有巨大生命力的艺术表现语境。 ”“董希文的西藏题材,准确地把握了对西藏最真实的感受,从他的画作中,我感受到了那种我所理解的西藏的生命力、昂扬的激情,他的作品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于小东如是说。

  “我去过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如四川、广西、青海、西藏等地,一去就是半年、一年,就住在当地老百姓的家里,住土房子、帐篷、竹楼,吃烤土豆、糯米粑粑。根本不像现在有些采风,少则一两天,多则半个月就离开,蜻蜓点水似的,只拿相机拍照,根本不画画。 ”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刘秉江指出,画家一定要深入生活。北京画院美术师孙震生亦如此,“在北疆写生,没有找到触动我的东西,我很不甘心,就又去了南疆,到了塔什库尔干,去了那里的中心小学,跋涉千里求学的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塔吉克小孩的纯真与美丽,都让我感动,他们如精灵般可爱。西藏和新疆题材我画了七八年了,可是兴趣却越来越浓,乐此不疲,因为我已经深深地爱上这两个地方,那里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让我痴迷,我会用我毕生的精力去表现他们。 ”

  少数民族美术创作发展到今天已然不能单纯地停留在对少数民族服饰、节日以及少数民族人民样貌特征的刻画上,诚然,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应该表现,但需进一步深化,关注少数民族当代生活的改变,关注少数民族进入到现代社会以后,他们的精神纬度在哪里。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吕品田表示,艺术家应更加广泛、全面地去表现少数民族生活,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认识、在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中独特的贡献,以及少数民族不同民族独特的民族气质方面,都要深入地去挖掘。

  “种族的不同决定了长相的不同,这就要求画家在塑造、描绘人物形象上必须独具观察力;对于生动的游牧民族,肢体动态语言从某种意义上成为表现的重点;在表现民族服饰方面,造型装饰和色彩的多样化对于以水墨为主的中国画来说是不小的挑战。 ”吴为山在谈到少数民族美术创作需要注意的问题时说。他同时强调,不能根据拍回的照片进行创作,要真正深入到少数民族聚居区,与当地人民零距离接触。

  >>辩证地看待差异性与统一性

  在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上,人们颇多关注到少数民族的差异性,的确,正是因为这些不同才让这一题材备受青睐。但有的专家也指出,在差异性之外,要重视共性的价值追求。吕品田认为,在开展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中,要特别重视一个问题——强调表现中华民族文化共性和共有的价值以及价值诉求:一方面要充分表现出少数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和独特的民族气质,同时也要很好地在多元一体的格局下,把握少数民族美术创作诉求的共性追求、共同价值,强调差异性的同时也要强调统一性,这是一对辩证关系,不能因为对差异性的表现,使得我们忽略了多民族所创作的共同价值。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朱维群亦表示,对于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不仅有利于催生当代中国的精品创作,从更大的意义上来说,也有利于促进中国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巩固和发展。当代少数民族题美术材创作既要关注表现少数民族特有的、区别于中原民族个性的精神气质,又要注重表现中华民族共同成员精神世界的贡献,即体现各民族物质和文化生活中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共同性和一致性。

  “当我还是一个青少年时,就是从美术创作当中知道了民族现象,知道了民族地区的变化,而且对我后来工作有很大帮助。 ”朱维群说。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常务副会长叶梅也谈到:“我小时候生活在湖北,对边疆少数民族可以说一无所知,但通过这些美术作品的描绘,我知道了维吾尔族、塔吉克族等少数民族是什么样的,这给了我非常美妙的精神享受,让我对辽阔的边疆充满了无限的向往,小时候打下的烙印至今难忘。 ”的确,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曾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还将继续影响更多的人。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