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科幻 >> 新闻 >> 正文
以下五部太空电影对《星际穿越》的导演里斯托弗?诺兰创作影响巨大,它们分别是《2001:太空漫游》、《异形》、《第三类接触》、《太空先锋》,以及《超时空接触》。下面逐步来介绍一下这五部电影。
1、《2001:太空漫游》
《2001太空漫游》,被称为史上最深刻最富哲学涵义无人能懂的科幻电影。这部影片是库布里克花了四年时间制作的充满哲学命题的鸿篇巨制。一块大黑石树 立在史前人类的面前,他们刚刚开始认识工具,进入到进化的里程碑。同样的黑石还在宇宙多处出现,它们矗立在月球上,漂浮在太空中,带着某种神秘的寓意。故 事讲述:现在的时间是2001年,为了寻找黑石的根源,人类开展一项木星登陆计划。飞船上有冬眠的三名宇航员,大卫船长、富兰克飞行员,还有一部叫 “HAL9000”的高智能电脑。HAL在宇宙飞行过程中发生错乱,令到富兰克和三名冬眠人员相继丧命,剩下波曼和这台电脑作战。
从死亡线上回来的大卫一气之下关掉主脑系统,HAL彻底失效。现在,茫茫宇宙中只剩大卫一人,向木星进发。穿越瑰异壮观的星门,大卫仿佛去到一个奇特的时空,那里有人类无尽的生死轮回和宇宙的终极知识。
题目。
ssey在希腊神话中的回归主题让本身虚幻的题材立刻显得富有历史感。荷马史诗与2001年的太空探索,这样的回归或许更具有宿命意义吧。而之后对尼采理论的不断阐释或者反驳,也的确在二律背反中印证了永劫轮回。
结构。
3个层次。The dawn of man,Jupiter Mission, Jupiter and Beyondthe Infinite。也有些人将第一部分拆开,又加入了一个所谓的“月球之旅”。这样的四段式的确迎合了交响曲的格式,但于尼采的进化三段论则不再吻合。骆 驼,狮子,婴孩,三阶段所描述的人类的形态和命运都能够对号入座。当然,电影中有许多对仗非常工整的细节,而且其中蕴含的暗喻相当巧妙。
音乐。
《蓝色多瑙河》和《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无疑是这部电影中最重要的声音。《蓝色多瑙河》的主题是很典雅的环境,用以烘托人类的科技成就和闲适的生存环 境。相反,《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只出现序曲中最辉煌部分,在片中只出现两次,都是人类面临重大变革时黑石与太阳相交之际出现的,用以烘托命运的转折。库 布里克是个天才,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用于此自不必说,而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用在片中,总是让我怀疑他的目的不是作曲家而是尼采。终究,《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本身就是尼采关于进化的集大成之作—和这部电影一样—无人能懂。
黑石。
上帝么?无疑,这是一个被抽象了的符号,象征迷途中的人类唯一依赖的指引。黑石一共出现4次,每次都是在人类寻求新领域或妄图扩张之时。神谕,我相信黑 石意味着神谕。与此对应,Dave就是先知。领悟神的旨意。然而他人对于黑石的态度则一次次表明:人类始终与猿人无异,至少在人性上如是。
阋墙。
很多人都在议论电影的第二段,究竟是电脑出错还是人类出错。很多人都在庆幸人类的最终胜利。然而我认为相反,库布里克恰恰在其中嘲讽了人与人间的冷漠。 HAL被关掉时,那段出发前被秘密嵌入的录像告诉我们,所有宇航员都不知道自己的任务,只有这台电脑知道。HAL接受的是两个相悖的指令,却被要求将伪指 令保密并执行下去。伪指令的存在只是因为猜忌的存在。人不再相信同伴,转而相信冷冰冰的工具,和开端时猿人与同类争取水源殊途同归。这就是人类争端的后果 么。HAL和一把手枪有何区别?当然,除去它能够自己选择最佳时间毁灭人类外。
进化。
仍然是奴役地进化。工具的变迁。猿人高高抛起的骨头和骨状飞船有何差异?人类对于工具的依赖无以复加,反过来说,人类被工具奴役。当然,现代性对于人类 的观念有了明显修正:人类在相信科技的同时,将科技不再当作工具,反而当作了最终目的。人类成为了科技的工具。人类只是在努力地取缔,甚至毁灭自己。这句 话对么?错么?
冷漠。
所有布景都是如此优雅,却透着嗜人的冷漠。我们可以发觉干 净的布局下都是冷色调的背景拼凑着零星的暖色调主体。对白也如是。即便是身处数光年的宇航员收到父母的生日祝福也没有任何感动的表情。飞船上的两人将独守 数年,却没有任何言谈。唯一的对话也只是由于要对电脑复仇才展开的。被骗出飞船的宇航员为了获救,放弃了已经救回的同伴,将其抛向茫茫宇宙。相反,最富人 情味的反而是那台叫做HAL的电脑。真是莫大(博客,微博)的讽刺,人类造出了比自己更具人性的机器。也许这句话本身就是悖论,因为人已经无法理解人性了。
回归。
飞船的结构是横切的圆形。在一次次的空间扭曲中,我们总能发觉最初的地方会重现。第三部分那匪夷所思的房间中Dave“进化”为Star Child本身就是尼采超人论的具象化体现。而Dave目睹了他自己在岁月中的不断变迁,终于回归成生命的原初状态。大约,那已经不是原初了,因为 Star Child的形态并非我们谙熟悉的样子。或许,那意味着Higher Tribe的诞生。
时间。
结尾的豪华房间。电影中最超现实主义的画面。路易十四时期的洛可可布局,高贵的刀叉,文雅的用膳姿态。Dave就不断目睹自己变换着姿势,同时变化的是 被岁月夺走的年轻的面庞。或许我们也可以将其解释为人类的进化需要对历史的关怀,然而我更倾向于另一种解释:人类的进化使人类忘记了其进化的目的,而那目 的是与人类的传统休戚相关的。当然,这本身也是一种回归,如果人类能够回归的话。
沉默。
大段大段的沉默。第一句台词的出现是在电影开始后第25分钟。长达几十分钟的喘息声音。甚至有5分钟的完全黑屏。如果说基耶斯洛夫斯基是用情节的悖论引发思考的话,那么库布里克的武器是沉默。当然,他之前的发条橙并非如此。所以这部电影才能代表他的个人最高成就。
2、《异形》电影讲述星际航船“诺史莫”号是一艘载有7名船员的大型商业运输船。它正带着大量的铁矿石返回地球。中途时处在休眠状态的船员被主电脑唤醒,原来飞船接收到一组信号,根据接到的指令,他们必须改变航行,追查事情原由,适当采取援救活动。
信号是由一个名为LV426的原始星球上发出的,那里的大气无法供生物生存。派到地面的分队成员发现了一艘飞船残骸,船员早已死亡,成为化石。但在底舱 却发现了许多类似虫卵的大圆球,它们被一层射线保护住,似乎还有生命活动。而此时在母船上的第三指挥官里普利中尉却已破译出信号的真正内容,那并不是求救 信号而是种警告信号,但已来不及了。卵中的生物袭击了一名队员,破坏了他的防护服,并吸附在人的脸上,船上的科学家阿休试图切开它,不料它流出的血的竟是 一种可怕的强腐蚀酸液。正在人们一筹莫展时,一天后,它却突然死了,体内的酸液被中和而外壳却逐渐硅化成一个坚不可破的装甲。
好景不 长,更糟的事发生了。原来这种外星异形生物根本没有死,它潜入了人体作茧,在里面成长后杀死寄主存活。面对这种可怕的生物,船员开始分散去找它并消灭它, 不料它却已长成一个巨大的异形怪物。船员一个个地被它吞吃掉,而里普利却发现主电脑有问题,它被输入了一些奇怪的指令。原来这次航行是公司预谋的,目的是 带回外星生物作研究,并以牺牲全体船员的代价执行,阿休正是派来执行任务的人造人。里普利设法杀死了阿休,并决定弃船以毁灭异形。就在救生艇离开母船后, 自毁程序启动,然而异形却已经在救生艇上,里普利万般无奈下打开了救生艇的舱门,强大的真空吸力将异形吸出了救生艇,之后异形被扔到了太空,里普利然后进 入了休眠状态。
3、《第三类接触》《第三类接触》是一部由美国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所执导的电影,是一部有关外星人的电影。第三类接触是科幻电影的里程碑之一,不止是因为它特别的影响力,也因为《第三类接触》将外星人描述为温和友善的,这与其它早期的电影大不相同,因为在第三类接触之前的电影几乎都将外星人塑造成邪恶的怪物。法国电影大师楚浮也在本片中演出。此片于1977年11月17日正式公映上演后好评如潮并得到包括最佳导演、最佳原创电影音乐、最佳视觉效果等内8项奥斯卡金像奖提名最终荣获1978年第五十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奖和特别成就奖
后来导演斯蒂文·斯皮尔伯格对《第三类接触》1977年剧场版部分内容作出了修改更改了部分情节并增加了太空船母舰内部场景等全新场景作为《第三类接 触》特别版“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 The Special Edition”(1977 1980/美国·片长132分钟)于1980年8月再由哥伦比亚公 司重新发行公映。没有鼓着眼睛的外星怪物,没有飞碟上的解剖实验,没有人类与外星人的激光大战,《第三类接触》描写了一段平和的、充满善意的与外星人交流 的故事,而且交流的方式用的是以数学信号方式发送的音乐两种宇宙通用的语言。而这个段落中出现的发光的外星飞船对于影片拍摄的那个年代(1970年代)来 说已经相当复杂先进了。
4、《太空先锋》电影描述第一批航天员诞生的历史故事。以查克·耶格尔为首的七名太空人,共同参与美国太空署的太空计划,以便跟苏联进行太空竞赛。巨细靡遗的从美国太空 计划的诞生过程。根据 Tom Wolfe 撰写的畅销书改编。以飞行测试师 Chuck Yeager 做剧情的主轴。在《阿波罗13》面世多年以前,本片已首先拍摄第一批美国探月英雄的训练过程,制作认真,摄影和配乐尤其出色。导演将夸张和写实互为比照, 用细腻手法描写宇航员,但用粗线条刻画其他人物,形成反差。全明星阵容,奇特的漫画式风格,使这部片长三小时多的巨片并不显得沉闷。
5、《超时空接触》《超时空接触》是好莱坞所拍摄的科学含金量最高的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片。与之相比,那些全球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电影,如《星球大战》系列、《未来战士续 集》及《黑客帝国》等,过于天马行空,只能算是狂想片。由于该片系当今好莱坞一群超级精英制作,剧情丰满,表演精湛,视听效果上乘,全球票房高达1.66 亿美元。影片中美国新墨西哥州甚大阵(Very Large Array)射电望远镜的画面是真实的,当时望远镜一直在工作,收集数据。
Kent Clark的角色原型是Kent Cullers博士,他是美国外星生命探寻研究所(SETI Institute)的一位科学家。Arroway博士这个角色是建立在两位射电天文学家Grote Reber和John Kraus基础上的。他们是1930年代和1940年代使用射电进行探测的先驱。在影片最高潮,朱迪·福斯特 表现了一系列相冲突的表情。这段戏导演罗伯特·泽米基斯让她拍了六次,每次都表现出不同的表情,如紧张、喜悦、恐惧、悲伤等,然后再让特效人员通过变型把 每个表情都连接起来。Arroway博士从停车场走到实验室的长镜头其实是在两个地方拍的,最后也是用数码技术衔接的。片中小Ellies Arroway的爸爸叫她Sparks,这是早期无线电操作者对火花隙式发射机(spark-gap transmitter)的昵称。影片结尾Arroway说"if humans were the only life in the universe itwould "be a terrible waste of space"."(如果宇宙中存在的生物只有人类,那将是对空间的极大浪费。)这是小说作者、世界一流的天文学家和科学活动家卡尔·萨根的一句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