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科幻 >> 新闻 >> 正文
《星际穿越》已上映一周,“看没看懂”成为讨论热点,随之而来的是各种解惑贴。其实电影时长所限,难免有bug,但科幻小说却无此忧,它们大多逻辑严谨。被勾起科幻瘾的人,不妨走进这个严谨与幻想的科学世界。
科幻小说有许多种分类方式,其中软硬之分是流传得最广的一种分类方法(当然,其具体定义亦争论颇多)。通常认为硬科幻多以现实科学理论为依据,合理地构建一个以想象中的科学事实为核心展开的故事,比较强调科学的逻辑性和合理性。软科幻则将科学技术的幻想用于辅助情节展开,更偏重文学性,情节和题材集中于哲学、心理学、政治学或社会学等人文学科的科幻小说。
硬科幻看“技术刘”
国内的科幻小说界,刘慈欣是个不可略过的人,他的粉丝亲切地称他为“大刘”。工程师出身的大刘作品中技术味道很浓,但其中又包含有厚重的人文情怀。比如被拿来与《星际穿越》比较最多的小说《三体》系列。这个系列共三册,每一册在国内都卖出了超过五十万册,第一册本月刚在美国出版。大刘因此也成为中国几十年以来最畅销的科幻小说作家,《三体》则被视为科幻小说从小众走向大众的标志。《三体》是末世太空歌剧风格的作品,描绘两个文明为求生存而进行的争斗,其残酷与悲悯、光明与黑暗,实非几百字可以概括。
大刘的其他作品,如《流浪地球》、《乡村教师》、《全频带阻塞干扰》、《带上她的眼睛》等亦同样出色,用另一位著名科幻作家韩松的话来说“想像奇特,漫无边际,汪洋恣肆,像庄子……骨子里的东西,其实是形而上的。”这是大刘作品的共同点。
软科幻有“人文姜”
相比硬科幻大家众多,经典频出,经典软科幻作品则稀少得多。《沙丘》系列是最常被用作例子的,但另一位作家特德·姜(早期被译为特德·蒋)也同样不可忽略。他的作品不多,自1990年发表处女作至今,总共只发表八篇中短篇作品,但每一篇都是精品,让他捧回了包括雨果奖、星云奖、斯特金奖、坎贝尔奖在内的所有科幻大奖的奖杯。这八篇小说在国内集结出版,以其中一篇作品《你一生的故事》为名。像他一样未出版一部长篇小说,便已获盛名,是非常罕见的。
虽然特德·姜已多年未有新作面世,但另一位和他具有许多共同点的作家刘宇昆,近年闯入国内读者视野。两人同是美籍华裔、同样只有中短篇作品、同样获得过雨果奖和星云奖。刘宇昆的多元文化教育背景让他成为中美科幻交流的桥梁之一,他是《三体》第一部的翻译者,还翻译并发表过陈楸帆、夏笳和马伯庸(微博)的作品。
俄裔名小说家纳布可夫有句耐人寻味的名言:“科学离不开幻想,艺术离不开真实”,这或许正是科幻艺术的最佳写照。当科学遇上幻想,撞击出的壮丽星云、魅力图景或许在若干年后成为现实,生而有涯的人们正是通过这种无涯的幻想体味未来。
(记者 彭瑶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