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我看舞台剧《狂人日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1月18日10:05 来源:文汇报  李健鸣

  对我们这些岁数比较大的人来说,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是成长过程中必读的作品,这部作品在我的记忆中似乎只同逝去的历史有关。观剧后,记忆中的一些印象和观点被触动了,突然产生了一些需要重新思考的问题。

  《狂人日记》舞台上的那堆废墟,废墟上艰难又不亦乐乎寻找着美食的黑衣人群,让我清楚地看到某种历史关联和延续。可以说,这一舞台版的“狂人日记”帮我找回了与鲁迅先生原作的关系,一种需要重新思考的关系。

  当然仅有文化担当是不够的,还需要许多能力去实现自己的舞台创作。李建军导演无疑是个非常称职的导演,扮演狂人的演员对身体控制的能力特别强,他越来越低的蜷曲身子成为舞台上的一幅画面,一幅挥之不去的画面,而这个扭曲身体发出的声音真的就变成了呐喊,他的形象让我想起上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喜欢的那些木刻。想来,没有严格和苦涩的训练是无法达到这样的水平的,因为这不是普通的肢体语言,而是发自内心的不得不显露的动作。

  我特别喜欢演出第一部分的结构,那是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靠台词和肢体语言完成,内容当然是严肃和沉重,完全符合大家对鲁迅先生《狂人日记》的印象和理解。当音乐转成轻松的节奏时,演员们也以轻松的动作在观众面前移动,与前半部分形成强烈的反照。这样的间离效果用得可谓精彩,而且也完全不脱离导演的立意,让我不由地想到黑衣人的常态……

  音乐也是这部作品的一个亮点,一把电吉他引领着全剧的发展。发出的声响有时犹如变了声的古筝,音乐的强烈和时不时的粗糙也是这部作品的风格之一。音乐的运用在话剧舞台上已经是很为普遍的现象,但用好还是用坏则大有讲究。李建军导演显然希望音乐能自成一体,不是要制造情感上的推波助澜,这个目的确实也达到了,只是音乐的比例似乎还大了点,该强烈的地方要足够;该平静的时候也要果断,必须考虑到观众有限度的接受力,只有精确地平衡好表演、音乐和舞美灯光的比重,才能更好地达到效果。

  这部作品开头和结尾的默戏也处理得很好,都出现了舞台和观众席僵持的局面,一开始黑色舞台上的那些黑衣人,以自己的静制服来自闹市的观众的动,观众会下意识地问自己,究竟身处何处?结尾,舞台上的沉默和那些沉默人越张越大的嘴巴,似乎是邀请观众和他们一起沉默,一起消化刚刚过去的一个半小时,而不是立马钻进五光十色的世界。也许,有的观众同我一样,突然失去了吃饭的兴趣,就在那短短的瞬间。

  (作者系剧作家、翻译家)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