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少儿 >> 新闻资讯 >> 正文
随着数字化技术在日本动画产业中的应用,优秀的动画作品层出不穷。1996年,3D动画的数字化成为日本媒体关注的焦点。宫崎骏创办的吉卜力工作室也成立了相应的部门,利用新的数字技术来实现画面的多种表现形式。当时,日本动画的制作者们,勇于利用技术完成一个又一个从简单主题到深刻主题的进取,甚至想要表现出“文明”这样一个宏大的主题。
在这样的期待中,吉卜力工作室推出了一部以日本室町时代为背景、探讨人类文明对环境的破坏以及人是否能够与自然真正和平共处等问题的动画作品,这部作品就是《幽灵公主》。《幽灵公主》上映后获得193亿日元的票房成绩,刷新了美国科幻电影《E.T。》创造的票房纪录。
2001年,吉卜力工作室推出新作品《千与千寻》。它凭借304亿日元的成绩,创造了日本电影史上不可思议的票房神话,强力冲击海外市场,获得诸多国际奖项。
这种成功不是偶然的,更不是一蹴而就的奇迹。事实上,回顾日本动画的历史,会发现这样的一幕似曾相识:从《铁臂阿童木》到《攻壳机动队》,从《阿尔卑斯山的少女》到《千与千寻》,一部部日本动画在海外获得好评,不断扩大其市场及影响,收获越来越多凭借观看字幕而获得别样观影感受的观众的心。这一切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是日本特有的漫画文化。这种文化源自日本古老的漫画历史:传统的鸟兽戏画重点反映事物风貌。德川时代,葛饰北斋开始在作品中展现对日常生活的关注。明治时期,欧洲盛行讽刺漫画,而日本的绘画作品中却不见那样滑稽的展示,取而代之的是承载在多种材质上的文字与图画的结合,并且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那些与文字一起出现在图画上的情感故事和冒险传奇,被认为是故事漫画的起源。而在二战之后,日本经济腾飞,漫画出版量居世界第一。故事漫画结合新技术,具有强烈冲突和动人情节的动画作品面世并在其后蓬勃发展。
其次,是动画的载体——电视媒体的蓬勃发展。收视率会自然淘汰那些不够优秀的作品。在如此残酷的市场竞争下,脱颖而出的作品如同“千锤百炼出深山”,自然肩负得起传播文化的使命。
再者,是日本人民自古以来的认真与细致。他们擅长从细节入手,从微小的进步中不断靠近完美。日本的动画制作公司大多具有这样的“完美主义”倾向,吉卜力工作室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有意思的是,倘若日本的电影业如好莱坞一般繁荣,日本动画产业绝不会有如此骄人的成绩——优秀的人才总会在最顶尖的行业出现。日本动画产业的繁荣不是靠个别天才人物铸就的,而是在深远的历史背景下,整体的社会氛围和经济条件所催生的综合结果。
在2001年之后,东映动画引入了日本电报电话公司的广域网,与多家动画制作公司构建了动画产业的网络系统合作——自此,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带来了动画产业新的技术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