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美术 >> 美术动态 >> 正文

从北平艺专、延安鲁艺到中央美院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1月17日11:16 来源:中国文化报
 和平签名(国画) 127×189厘米 1950年 邓澍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和平签名(国画) 127×189厘米 1950年 邓澍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近日展出的“会师:从北平艺专、延安鲁艺到中央美术学院(1946—1953)”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藏精品陈列展,聚焦了1946年至1953年间,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和华北大学三部在1950年合并建立中央美术学院以及建院初期“普及第一”的创作与教学情况,深度挖掘了北平艺专和延安鲁艺两派师资队伍的教学理念,一大批来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艺术院校的名家之作在美术馆“会师”。

  挖掘重要但不常见的新作

  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三层楼梯拾级而上,左侧白墙上的“美术之大道”“艺术家应与科学家同样求知的精神”“造化为师”“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等标语异常醒目,其下方是以红色底板罗列而出的中央美术学院建院前后8年间的编年大事记,两者从“主张”到“事件”,相互映照、衬托,一直通向四层的“会师”展。进入展厅,满眼的红色给人一种强烈的仪式感,由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国立美术学院”老校牌置于专门搭建的门厅之上,校牌两侧是中央美术学院1950年至1953年的教职工名录,与老校牌相对的则是毛泽东手书的“国立美术学院”,这也是中央美术学院第一次对外展出真迹。

  此次展览涵盖了北平艺专、延安鲁艺及中央美术学院建院初期的40余件经典作品,包含北平艺专时期艾中信的《紫禁城残雪》、李宗津的《平民食堂》、宗其香的《嘉陵江上》、李桦的《天桥人物》等,延安鲁艺时期王式廓的《改造二流子》、彦涵的《审问》等,新中国成立初期林岗的《群英会上的赵桂兰》、邓澍的《和平签名》等。还有吴作人、齐白石、叶浅予、李桦、董希文、王临乙等中央美术学院建院初期教学骨干的多幅经典作品,其中王临乙1952年手绘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草图》等为首次展出。同时,48幅建国初期印制的珍贵宣传画也在展览之列。

  “此次展览没有选取那些出镜率高的老资源,而是尽可能挖掘很重要但不常见的新作品,从而使一些名家的作品首次得以在中央美术学院公开展示。”展览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曹庆晖说。除用老照片、影像、文献、档案等资料呈现那段艺术史外,展览现场还专门找来了上世纪50年代中央美术学院成立初期的4把椅子,这些布满了厚厚颜料的椅子不仅让观众可以坐在旧书桌前阅读文献档案,它们也与周围的作品一样,讲述着那段难忘的“会师”史。

  教育学派的“会师”

  此次陈列中重点突出了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和华北大学三部在1950年合并建立中央美术学院以及建院初期的创作与教学情况,具体时间限定在1946年至1953年。

  北平艺专的前身北京美术学校诞生于1918年,该校在之后的27年间曾被不同执政府经营办学,不止一次的被关停并转,校名与校长变换频仍,履职师资也多不长久,以致在20余年间并未形成旗帜鲜明、一以贯之的立校之本。1946年,徐悲鸿执掌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后,主张“写实主义”,倡导“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崇尚“尽精微、致广大”的造型原则与“中西兼通”的育人目标,推崇新兴作家,团结各家各派。北平艺专因徐悲鸿重才纳贤,延揽了宋步云、王临乙、齐白石、戴泽、李可染、吴作人、孙宗慰、冯法祀、董希文、艾中信等一大批出众的师资,在两三年的时间里,即形成了日后被油画家艾中信总结的“徐悲鸿美术教育学派”的雏形。

  “延安鲁艺”是指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其美术系的部分师资在1948年归入当年在河北正定成立的华北大学三部,其中多数人曾参加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华大三部秉承了延安鲁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政治服务的革命现实主义精神传统,同属“延安学派”的整体。1950年,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和华北大学三部合并建立中央美术学院,同时也是徐悲鸿美术教育学派和延安学派的结合。新成立的中央美术学院,贯彻党的文艺“二为”方针,根据文代会“依旧是普及第一”的要求,将办学重点放在“培养能够担任普及美术工作又能指导普及美术工作的革命绘画干部”上,绘画教学的重点随之转向年画、连环画、宣传画教学。

  对于为何将展览的时间结点限定于1953年,曹庆晖说:“1953年是新中国实施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在此大背景下,中央美术学院经过1950年至1953年‘普及第一’的年连宣教学,于是年转向专业分科的‘正规化’办学,步入高等美术教育正规化建设和探索时期。所以,1953年是一个分界点。”

  一次美术馆叙事实践

  该展览已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3年来第3次以“北平艺专”为主题进行的藏品陈列展。从最初的以艺专教师作品梳理艺专历史,到之后用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生留校作品策划“青春万岁:新中国美术的青年时代”,再到今天的“会师”,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以其独特的角度和鲜明的特色,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如何用藏品持续地对相关专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展开,这是策划这3个藏品展的共同思路。” 本次展览艺术总监、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说,之前两个馆藏展对北平艺专、中央美术学院和20世纪中国美术演变展开的美术馆叙事,已经反映出北平艺专、中央美术学院在20世纪不同历史时期的师生创作轮廓与思潮、作风之起伏,开始触及到学校与社会、师生与艺术、创作与思潮诸方面的关系,为使这一叙事更富有内在逻辑,深入挖掘和建立馆藏间的历史联系,美术馆认为有必要通过馆藏陈列和文献档案对北平艺专和华大三部合并组建中央美术学院的过程进行专门梳理,从而将上述以北平艺专和中央美术学院为主线的3个展览贯穿一体,以实现一个相对完整的专题性美术馆叙事。

  “本次展览历经近1年的筹备,采取了类似文本叙事的倒叙法,充分尊重了美术馆叙事的空间与视觉特殊性。以反映建院初期中央美术学院‘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的努力轨迹,然后回溯北平艺专和华大三部的师资、主张、力图真正将展览的重点和观众的视点落在‘会师’上面,希望就此让观众在感受到一个新时代扑面而来的同时,也对其中的因果联系有所了解。”王璜生说,“‘会师’展的意义不只是一次单独的展览行为,而是一个现代美术馆为参与历史叙事开展的一次富有上下文联系的美术馆叙事实践和努力。”记者 高素娜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