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研究 >> 艺术研究 >> 正文

瞬间美感态的量子态分析

——有关美学问题的跨学科思考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1月17日10:25 来源:高天庆

  摘要 一切理论创新大都是新思维的结果。上世纪初诞生的量子力学也是如此。它改变了世界,给人类带来了无限福祉(1926年薛定谔等科学家发现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同一个规律的不同表述,以后通称相对论量子力学简称量子力学),让人类社会提早迈进到核能时代和信息时代。它给美学研究的最大启示,就在于提供了崭新的思维方式。甚至说没有这个新思维就不会产生量子力学。

  这个崭新的思维方式就是微观世界的不确定性的思维,即量子思维。量子思维直接否定了宏观世界的因果论思维在微观世界的适用性。也否定了连续性思维,主张不确定性的,非因果性的,“离散”性的思维方式。只有这种思维方式才可以揭开微观世界的秘密,从而为解释瞬间美感态提供不可或缺的理论资源。

  关键字:量子力学  微观世界 不确定性  互补原理  统计性规律

  诞生于上世纪初的量子力学,突显了这样一个特点:人类最有智慧的科学精英们,爱因斯坦,波尔,海森堡,薛定谔,普朗克等诺贝尔物理奖得主,遇到了人类最难解释的难解之题(波粒二象性),最终创立了一门最为艰涩难懂的最为独特的量子力学。最终又能成为对人类社会发展最有影响最有贡献的科学。这门科学又是最能引起人文学者的高度关注的科学。

  然而人文学者最关注的不是它的艰涩难懂的科学成果(内容),而是它的思维方式。关注这种独特的量子力学到底是用什么独特的思维方式思维出来的。就像19世纪末新康德主义学派对待经典文献的态度一样:“不是研究从中我们学到了什么,而是要研究作者当时想的是什么”。也就是要关注作者是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思维出来的。可以说这正是当前美学研究者最渴望的思维方式。因为它已涉及到与人的微观世界极为类似的微观世界。

  笔者认为微观世界中的瞬间美感态问题,是美学中最为难解之题。可以说在一切美感中唯有瞬间之美感最美。最美的非永恒,永恒的非最美。然而都因为缺乏这种崭新的量子思维,始终揭不开微观世界的秘密而感到困惑,即使是哲学家也会感到困惑莫解。所以瞬间美感既是迷人的,又是最能迷惑于人的。

  为此笔者认为美学创新,只有从传统的宏观世界的因果思维的束缚中挣脱出来,用量子思维方式才能使其创新成为可能。

  不仅如此,从下列的比较中可以见出,瞬间美感态与量子态具有天然的不解之缘。请看!

  量子是属于客观的物质微观世界;瞬间美感是属于人的主观的微观世界。两者都属于微观世界。尽管一个是客观的物理的,一个是精神的。但是这两者都服从同样的规律。恩格斯认为“主观的思维和客观世界服从于同样的规律”,并认为“这两者在自己的结果中不能互相矛盾,而两者必须一致,这个事实绝对地统治着我们的整个理论思维。”

  量子是不确定性(测不准)的,瞬间美感态也同样是不确定性(测不准)的。

  量子是没有质量的,瞬间美感态也同样是没有质量的。推而论之,没有质量的量子就不是物质的,就应该是精神的现象。

  量子态只能在运动中呈现,运动停止其量子现象也就不复存在了。瞬间美感态也只能在思维活动时呈现,思维活动停止,其美感态也随之消逝。

  当然,转变思维方式仍然是一件痛苦的事。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普朗克对此就认为“经典理论给了我们这样多的有用的东西,因此必须以最大的谨慎对待它,维护它。”另一位创始人之一波尔曾为此感到“震惊”,海森堡为此曾“绝望”过。……

  这就是量子力学近百年来,在人文科学中始终未能引起关注的主要原因,即固守着传统的因果论思维方式寸步不移。

  但笔者坚信恩格斯的独到见地,他认为当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在许多人的头脑中还远远没有得到结果。“但是科学的发展从此便大踏步地前进,而且得到了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可以说是从其出发点起的(时间的)距离的平方成正比。仿佛要向世界证明:从此以后,对有机界的最高产物,即对人的精神起作用的,是一种和无机界的运动规律正好相反的运动规律”(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第8页)。通俗地说,自然科学对人的精神的作用力,虽然难以立竿见影,但是只是时间问题。而且拖的时间越长,到后来其作用力就越是巨大。这是自然科学对人的精神的启蒙规律。是与物理学的万有引力规律正好相反的规律。

  对此笔者萌生了以下两点新的审美感悟。

  一,量子思维:强调“不确定”性的审美判断。

  量子思维的“不确定”性的科学原理,即“互补原理”(不确定性原理,测不准原理)。这种思维方式不但科学地解释了量子现象,也为解释瞬间美感态提供了美学自身无法捕捉的理论资源。

  量子力学在物理学界被称为是一场“量子革命”,实际已经发酵出一场哲学革命。海森堡就说,波尔应当是一位哲学家,不应当是一位物理学家,是有一定道理的。量子思维所思维着的微观世界是一个精采的世界,这是一个远比精采的宏观世界更为精采的世界。也就是说,“不确定”性的世界比确定的世界更具魅力。于是它不可避免地触碰到“美在意象”之说的某些“软肋”。

  首先,“美在意象”说的主张者,忽略人的微观世界的基本特征,缺乏非因果论的,非连续性的,不确定性的量子思维方式。

  当然“美在意象”之说,对美感态的描述是优美的,无以伦比的精采。比如他们所描述的“审美愉悦是一种非常微妙的复合的情感体验”。“是一缕说不出的深切的凄凉的感觉”,“一股宇宙的遥远的相思的哀感”,又是“在心灵深处产生的对于生命,对于人生的说不出的幸福的感觉”和“无限热爱之美”……

  然而由于没有涉及到微观世界的科学原理,把原本就属于微观世界里的没有因果关系的美感态给因果化了。说到底“美在意象”之说,还是属于宏观世界的因果论之说。正像有学者的绝对之言:“绝对不可能有一个孤立的‘现在’”。然而岂不知在量子力学看来,孤立地看问题,虽然在宏观因果论那里,常常被斥之为片面性地看问题,但是在量子思维者看来,孤立地看问题在微观量子世界那里却是必不可少的。

  一言以蔽之,宏观世界的因果论不是万能之论,微观世界的“不确定”性的非因果论,也并非是没有科学性的。笔者在此敢断言,在美学研究中,一旦被一种规律所规律住了,一旦被一种因果论所因果住了,一旦被一种意义所意义住了,换句话说,一个被一切理论所理论到了牙齿的人,实际上就如同一位高级痴呆者。笔者认为,一个理论家应当以最大勇气进入理论世界里,还要以最大的勇气跳出来,“能进能出”才能获得创新机会。

  其次,“美在意象”之说,明显的缺少一个科学之说的参考系。没有参考系的学说,就像阿Q一样,是一个没有固定归宿的流浪汉,一朵没有地理坐标的空中流云。这样的论述,也只是一堆主观的无穷无尽的美仑美奂的自我形容而已,或者说缺少自然科学的尺度。当然应当承认这个尺度对美学家而言是很难找到的,所以很多人文科学领域里的难解之题,自身都无法解决,都需要等待自然科学的新成果给以指点迷津。是的,如果说美学、文学,是善于幻想的科学,那么自然科学则是善于梦想成真的科学。一些自然科学先进的科学发明,常常会使善于想象的美学家目瞪口呆。

  本文所以要列举量子力学为例,就是因为美学研究无论如何都绕不过理性与感性这个话题。美学研究的目的无非是搭建理性与感性的桥梁。谈理性自然要涉及自然科学的理性(数学理性),然而在自然科学的理性学科中,唯有量子力学的量子态之说与美学中的美感态有天然的“亲和力”。为此,笔者还认为,量子力学与美学是两门最亲近科学。“美在意象”,意象在微观世界那里,倘若把这“意象”定居在微观世界里,将“美在意象”改为“美在微观世界”,一切分歧将迎刃而解了。应当说“美在意象”之说与科学之说只一步之遥。

  量子力学既能解释宏观现象,又能解释微观现象,既能解释连续性的,又能解释非连续性的。可谓是刚性的自然科学中的“软科学”。既能解释物理现象又能解释类似的精神现象、美感现象,如同自然科学和美学(人文科学)的“混血儿”。所以量子力学不但对自然科学有划时代意义,对美学研究也同样具有划时代意义,它将会帮助美学家排解很多遗留下来的美学难题。

  值得提醒的一点,量子力学是经科学家严格论证的物理学的一门分支科学。它的独特的“互补原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两者之间的取长补短之意,而是互相对立的二者分别(不可能同时)对第三者的互补。用量子力学科学的术语来表述量子力学的基本特征波粒二象性。……认为“在描写量子现象时对一些经典概念的使用将排斥另一些经典概念,而另一些经典概念在另一种情况下却是描述现象所必不可少的。因此它们又是互补的”,简单说就是“互斥又互补”(《现代科学技术史》第48页)。它的数学表达式:△E.△t≥h,它的科学规律又是一种“没有规律”的特殊规律,这就是自然科学家们智慧出来的统计性规律。这说明量子力学是具有完备的科学体系的科学。但是它同时又是一门至今仍有争议的科学。它总是在争论中前进,又在前进中争议,看来最有争议的科学都是最有价值的科学,这就是量子力学。

  如果要科学地评估量子力学,从美学角度看,似乎可以这样评论,如果把康德的审美判断力原理,看成是充当着理性与悟性的桥梁,称作为第一桥梁,那么完全可以说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便是充当着理性与悟性的第二桥梁。这个桥梁更宽大,更宏伟,更坚固。

  综上所述,微观世界的“不确定”(测不准)性的科学原理的特殊的美学价值,就在于它既保持科学性,又能保持着美的绽放性。它强调美感表述时,只要排除“确定”性,怎么精采的表述都可以,越精采越好。审美评论没有对错之分,只有精采程度之别。

  所谓细节(微观世界的心理描写)的真实,不是预设的被确定了的真实,而是不确定性的真实。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就是指作家要才华横溢地写出最精采最绽放的细节,莫言说的好“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难用是非善恶准确定性的朦胧地带,而这片地带,正是文学家施展才华的宽阔天地……”细节甚至不允许夹杂有一丝一毫的事先“确定”性的嫌疑。

  这种源于自然科学又不同于一般自然科学,它一改过去被艺术家们所认为的科学是艺术的“死亡之树”的印象。它的“不确定”性(测不准)的科学风采,能让这个科学成为艺术的“生命之树”。这岂不是美学家所梦寐以求的天大的好事吗!

  二,量子思维:强调美学研究必须向自然科学靠拢。可以说20世纪初诞生的量子力学,已经把自然科学的启蒙效应推向了高峰。近百年来,其科学的启蒙效应有赠无减。说到底,这个启蒙能量都源于这个“互补原理”。

  自然科学的发展、创新常常靠对立,不是靠“接着说”,而是靠“逆着说”。自然科学的成果大都是对立出来的,爱因斯坦就有过类似的感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甚至有科学家说,世界就是对立的结果。“对称性破缺”让我们存在(《南方周末》2008年10月16日专题报道)。有学者认为“整个科学史无非是人类犯错误的历史,在科学史中我们清楚地看到的是后起的科学理论证明先行理论为假的一系列革命性的事件,就像牛顿力学证明了亚里士多德力学为假,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又证明牛顿理论为假一样”(王军风《科学真理》见《自然辩证法通讯》2010,6)。这种过激之言笔者不敢苟同,因为论者把“修正”和“否定”混为一谈了,有点道理但用语不当。应该说“整个科学史是一部连续不断地修正的历史”才对。笔者认为在自然科学的学术创新过程中,确实应当提倡对立。在学术研究中有时“逆则昌,顺则亡”。但是在历史发展的洪流中正相反,则是“顺则昌,逆则亡”。这种态势可以用量子力学的“互补原理”解释。这是一种既对立又互补,即“互斥又互补”。也就是说在学术研究中,使用前者(逆则昌顺则亡)时将排斥后者(顺则昌逆则亡)。但在历史发展的洪流中则使用后者(顺则昌逆则亡),而排斥前者(逆则昌顺则亡),并且是必须的。“互补原理”通俗地说就是选择性的原理。它暗示人们一切皆有用,世上没有无用之人,只有不会用人的人。世上也没有办不成的事,只有不会办事的人。这是源于自然科学的哲学的启蒙。因此,可以说人类社会的前进速度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和创新态势。比利时科学家萨顿说“科学史是唯一能说明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最早发出这种声音的是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他主张听自然的话,按自然的指示办事。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自然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自然辩证法解说》第3页)。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至今仍有学者看不到这种自然科学的哲学意义。有学者似乎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也认为美学是一门交叉科学,但是细细品读后就会发现,他们所主张的交叉科学,还只限于人文科学领域内的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这只能算作是“小交叉”,“小动作”。因为没有交叉到自然科学中任何一门科学。

  还有学者在培养博士生时,要求每个学生必须系统学习《十三经》,从头到尾要一部部学下来,还要求一字不漏地全文背诵经典文论,还有很多很多,唯独没有一门自然科学。这怎么行呢?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使博士毕业后,只懂文科不懂自然科学,只有背诵能力不会有创新能力。因为缺乏自然理性的智慧。

  更有甚者,一些缺乏自然科学知识的学者,竟然不知道后现代主义与数学的关系。不知道数学中“布劳威尔的直觉主义是如何构成某些后现代思想的方法论的前驱。也不知道数学中的希尔伯特的形式主义的数学基础纲领是如何成为另外一些后现代思想的理论渊源。”(加拿大塔西奇《后现代思想的数学根源》第8页)。然而却善于言必称后现代。

  轻视自然科学会拖社会前进的后腿。有史为戒。古罗马人目光短浅,轻视过自然科学,导致社会发展缓慢,“在几个世纪里,依靠希腊人他们才弥补灵感和创新思想的缺乏。然而“当智慧之泉几乎枯竭时,罗马人才意识只增加喷泉中的雕塑而忽略了水源是错误的,可惜为时已晚”(《西方文化中的数学》第85页)。

  所以美学家应当把人世间一切美感现象都作为研究对象,不应把“科学美”看成是科学家的事。“天人合一”,的天就包含着自然科学的内容。自然界是有理性的,恩格斯认为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自然界不能是无理性的,这对于希腊人已经是不言而喻的了”(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第200页)自然界所以和谐有序,因为它是按照数学理性运行的。人类社会常常出现无序态,就是因为缺乏数学理性。马克思认为,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才算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笔者认为就是要把自然科学的理性精神,通过形象的通俗易懂的语言,准确地融合到人文理论中,精彩的形容之。就可达到完善之论。笛卡尔的“变数”出现后,“减法(a-b)可以用加法(-b+a)表示,除法a/b,可以用乘法a×1/b,表示。一切数都可以用相反的形式表示出来,一切形式都可以用相反的形式表示出来,从此,运动进入数学,辩证法进入数学”(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第235页)。也就是辩证法找到了数学原理。

  因此笔者呼吁着美学研究应当向自然科学靠拢的时代已经到来。自然科学之光将普照到包括美学在内的人文科学这个领地。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