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天河》:重大事件的温情呈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1月13日10:27 来源:北京日报 张东
 《天河》剧照 《天河》剧照

  由北京市委宣传部与八一电影制片厂等单位联合摄制的故事片《天河》讲述了一个关系亿万人民生活却又鲜为人知的大事件——南水北调工程。南水北调是一项战略性工程,经过几代人50年的努力,终于在2014年11月完成中线通水的伟大目标。它凝聚着几代人的心血,社会各阶层千千万万的人们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牺牲。

  《天河》以南水北调副总指挥董望川为中心,通过他勾连起南水北调工程的方方面面:着力表现移民、施工、治污等几个方面的经历。通过点与线的连接,勾勒出南水北调工程的基本面貌,让人们了解到这项工程的战略意义。影片格调高昂,气势恢宏,情感真切,大笔书写出工程建设者们的风采,彩绘描制成壮美的时代画卷。

  不同于其他类似题材的作品,我们在观赏影片《天河》时,还能感受到一股淡淡的暖意和温情。用影像讲述历史和现实中的重大事件,是电影中常有的样式,也一直备受观众青睐。但这种样式的影片拍得多了,也很容易陷入固化的模式,比如当组织与个人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无条件地牺牲,遇到影响工程的障碍时,通常是用道理说服群众,虽然不乏感人的故事和场面,但总让人有一些遗憾和感慨。

  当今社会,讲的是以人为本,《天河》所呈献的也是这样的理念。遇到问题不仅强调个人的牺牲,也有政府和组织的相应措施。比如移民,是中线工程最困难的环节,移民量之大甚至超过了三峡移民。加之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故土难离,落叶归根的习俗,让老百姓离开自己居住了几代的家,从情感上难以割舍,从经济上也难以放弃。《天河》在表现移民故事时,没有止步于说服和劝解。而是在说服的同时,拿出了政府的表现和作为。政府对移民的各项优惠政策,周到的安排、新的住宅房屋,数目可观的经济补偿款,还有结合实际的科技帮农扶农等。这些措施给移民带来希望,也是移民工程顺利进行的保障。

  重点工程建设,一个核心的因素是人才,对人才的发现和使用是工程高质量完成的保障。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科学含量极大的工程,有大量的科学技术和各种人才参与其中。影片中的江浩是其中一个代表,他是留学德国的水利工程学博士,原丹江大坝加高工程副总工程师,董望川的学生和得力助手。这样一个人才,本应全力辅佐老师,为工程出力,但却在关键时刻递交了辞呈,跳槽到一家待遇好的民营公司,理由是为了父亲和女儿。如果在过去,这种行为会被指责为“逃兵”。《天河》却对江浩的所为给予了充分的理解,没有生硬地让他“回来”。尊重了他的选择,并且尽可能帮助解决他的困难,江浩作为民营公司的代表中标,承担了特别艰巨的“穿黄工程”,并且出色完成了任务。影片对于江浩的肯定,显示出了作品具有的时代感和人文情怀。

  人物关系是戏的基本元素,为了做戏,常常要编织出亲属、上下级关系的人物网,《天河》未能免俗。影片中的重要人物都与董望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些关系中,董望川与妻子周小丹的矛盾是值得关注的。又是夫妻矛盾,又是为了工作不顾家,又是妻子做了饭丈夫不回家。如果说这些常见的桥段让我们稍感失望,那么影片后半部分的几个情节却有脱俗的表现。一个是“举贤不避亲”,让周小丹回望川的家乡挂职副市长,解决最棘手的治污、搬迁工作——周小丹实际上是替夫承担骂名。这种大爱比说几句支持的话语来得实际、可信。还有一个细节值得一提——周小丹心脏病发作,在301医院手术,董望川正在五棵松指挥穿过地铁的暗涵工程,应该说是关键的关键、重中之重的事。然而当听到妻子正在手术时,他没有犹豫,立即答道:我马上来。这个回答在生活中是人之常情,但是在表现英模人物的电影中,却十分难得。虽然董望川到医院后的戏稍显匆忙,但这一个取舍,令人欣慰。

  影片中这类的例子还有。比如,对江浩女儿思思的照顾,为她解决进京读书的问题,对董忆川优惠批地的举措等,这些不起眼的小情节、小桥段,让我们看到了创作者观念的变化。人性化、与时俱进的处理,为表现工程事件型的影片注入了一抹暖色。它使影片更贴近观众,温暖人心。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