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杂文 >> 正文

倪辉祥:“昙花一现”为哪般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1月13日10:18 来源:解放日报 倪辉祥

  昙花,原为佛经中“优昙钵华”的简称。给予人的印象,不外乎是一种含羞答答的、轻易不肯展露出自己芳容的花。有幸见过其吐露芬芳的人,无不被它素雅而诱人的容颜所折服。只可惜观者尚未过瘾,这位性格特别的花姑娘瞬息即逝,多则几个小时即告香消玉殒,留给喜爱者意犹未尽的遗憾。在古籍《妙法莲花经方便品第二》中就有着“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的记载。后来有人因感叹“美好的东西存在时间短,刚一出现就迅速消失”,便开始妙用“昙花一现”来作比喻。

  这个沿袭至今使用频率颇高的成语,内中不是蕴含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稍呈即逝的不尽遗憾吗?有谁不希望具有神秘色彩的花姿久绽不谢呢?又有谁不希望功德无量的美好事物长留身边呢?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所能遇到的“昙花一现”,可谓太多。几年前,有个经济发展迅猛、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区,相关部门领导针对文学、文艺创作相对滞后的状况,意欲尽快提升与之迅速发展的经济和社会相匹配的文化软实力,倡导成立了区级创作基地,举行了很是隆重的揭牌仪式,进行了激励斗志的创作动员,并组成了“创作基地”工作班子,下拨了扶持创作的专用资金。一位创作长篇小说的作者有幸成了“创作基地”的首位关注对象,不仅获得资助,还联系市里头的作协为之召开了研讨会,请了不少名家来为作品会诊。鼓励的力量显然是无穷的。作者的创作热情被极大地燃旺,于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系列长篇小说的创作,同时也让一大批有志于在文学、文艺园地里耕耘的舞文弄墨者倍感鼓舞,创作热情空前高涨。没想到,这件原本功莫大焉的好事,就在计划编撰10位作家的一套乡土散文丛书之际,因为原任领导调换岗位,竟在不知不觉中昙花一现,默无声息地烟消云散了。在纯文学的日子越来越艰难的当下,满怀希望者如坠五里云雾般,不得其解之下,更感到莫名的失望。

  应是“良辰美景”,却成昙花一现,缘由何在?恐怕不外乎一些人工作思路不够开阔,目光短浅;更可怕的是好事与善行所指向的“政绩”成了唯一驱动的马达,“利”去“人”走,则名声小账成了“空头支票”,与继任者的“政绩”挂不上钩,任其如昙花凋谢。势利心态作祟,“本届政绩”当先,致使许多有益于民众或是有利于提升整个社会文明素质的好举措,开了个头便夭折。

  当然,还有更多的“昙花一现”,与工作中的“一阵风”、“走过场”的意识与习惯相关。有些地方在争评全国卫生城区、迎接检查时,采取的一切实行,令人叫绝,检查评比一过,“花无三日红”,文明举措消逝得无影无踪。再如,中央三令五申严禁公款请客等明令限制下,成效彰显。但有些人在“消停”了一段时间后,还是挖空心思变着花样钻空子、藏地点、换名头,还是为满足一己之欲,而欲让政令变成“昙花”。在食品卫生领域,一些生产企业视必要的制度与监管如儿戏,人来打一套拳,人去恢复老样子。

  “昙花”之美,众人景仰,但没有真正爱花、惜花之情的人们,却把它当作暗中求利获誉的面子上的摆设。即如上文例举的“文学创作基地”,领导是真正着急于见效慢而有创建提高文学创作的长远机制的热情,还是着急任内搭架子搞点轰动效应,从有没有后续发力和持续出产的成果中,就不难找到答案。

  好花不常开。然而,于社会有益、公众拥戴的好事,绝不应该任其成了一现之昙花。当然,这得看培护昙花的,是真正锲而不舍的养花人,还是难脱私心和利诱的摧花手。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