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作家访谈 >> 正文

熊育群: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历史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1月15日10:04 来源:深圳特区报 钟润生

  广东文学院院长熊育群来深与读者交流岭南文化

  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历史

熊育群熊育群

  近日,深圳海天出版社推出重点图书《田野上的史记——行走岭南》。这本书的作者即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广东文学院院长熊育群。在这本图文并茂的随笔散文书中,作者以广东历史文化题材为主体,以个人切身的体验与视角,抒写岭南大地上的历史与现实丰富的牵连。全书共分四个部分,文字优美,思维跳跃,时空跨越,从历史写到当下,跨度极大。

  上周日,熊育群被邀请到深圳中心书城与读者交流。记者采访了他。

  1

  坚持田野调查,用脚代替笔

  记者:读完你的新作《田野上的史记》,最大感受是:厚重之作。另外一个感受则是:意料之中。因为你出版过多本关于“行走”的书,比如《走不完的西藏》,还有获过鲁迅文学奖的《路上的祖先》。这本书,为什么把眼光聚焦在广东这片土地和岭南文化这个主题,这里面的动机或者缘起是什么?

  熊育群:我是一个湖南人,移居广东20年。但早年来到广东,来到广州,实话实说,作为一个文化人是有点不适应的。广州人务实,似乎对文化不是那么看重。但是,一次偶然机会,大约是2001年的样子,我去了几处客家地区,精神上找到了“回家”的感觉,孤独感消除了。这种奇妙的感觉,让我对客家人产生了兴趣。我把这个过程写成了文章《客都》。一边写这篇文章,我一边发现大家对岭南文化的认识其实很片面。

  记者:《客都》这篇文章也收录在书里。从这次行走、发现,你开始写这本书?

  熊育群:也不是。我是行者写作,就是说,在日常行走中有意识无意识地发现历史,不是主题先行,刻意为之。但是随着相关文章的积累增多,这些文章占了书的三分之一的体量时,我开始有意识地规划这本书。

  我一直要求自己田野调查,用脚代替笔,慢慢体验、觉悟,它不是来自书本,也不是来自知识,而是我切身的体会。我是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历史,而不是从书本上寻找历史。

  2

  百越文化是岭南文化最远古的东西

  记者:《田野上的史记》可读性很强。一方面,很多历史小故事一个连着一个;另外一方面,颠覆了很多人对岭南文化的认识,让人想一直读下去。

  熊育群:岭南文化对中国现代国家转型的巨大作用,岭南的文化还不为世人所知,甚至在岭南之外形成了一种偏见,这都是极不应该、极其令人痛惜的。岭南文化是最丰富、最具自己特点的文化。

  我主要关注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它的移民文化,这是本土化的中原文化;另一个是西方文化,就是东西方文化大碰撞。移民文化是在一个新土壤里形成的,这个土壤便是百越土著文化。

  记者:岭南的土著是百越族,估计很多人了解甚少……

  熊育群:百越族,最早有记载的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他派了一支50万人的军队打到岭南,然后统一岭南。任嚣和赵佗是统帅,任嚣在广州实行了跟土著融合的政策——通婚,也重用当地百越族人。这些在历史典籍中有一些记载,但非常少。整个岭南的历史有记录的就更少。

  岭南的土著,他们既没有留下多少名人,也没有留下像样的遗物。如果说有遗物,雷州半岛的石狗勉强算得一个。我在广东各地跑了这么多年,想寻找他们的生活遗迹,真的太少太少,只有一些出土文物,还在我们生活中流传的我没有发现。这个石狗我相信是留下他们生活遗迹的东西。它是生活中的艺术作品。同时,石狗雕塑填补了中国雕塑史的一个空白。我们的雕塑作品乏善可陈,大部分都是宗教题材的,石窟造像、神像等,艺术价值不大。石狗完全是个人的创作,创作者完全凭自己的喜好去雕塑,是充满个性的作品。所以它是了不起的。有的石狗坐像有五条腿,其中一条腿是生殖器,雕得那么夸张,这是活生生的生殖崇拜,是对性,也是对生命繁衍的崇拜,这在中原是不可想象的。

  记者:现在百越族的后代何在?

  熊育群:现在,广东人的祖先几乎都是从中原移民过来的。百越土著们到哪里去了?谁也说不清,他们没有了。美国印第安部落还存在,但是在我们这块土地上不存在百越族人了。也许我们的血液里融合了他们的血液,他们的基因进入了我们的身体;也许他们被赶走了,去更远的地方了,东南亚或者其他更加遥远的地方。总之,这块土地上现在全部都是中原人的后代。原先的土著人就像浮萍漂走了,一点痕迹都没了。我们现在要回顾以前,讲土著的文化,没有太多可讲的了。他们是岭南文化最远古的、最原初的东西,他们对我们的影响一定不小,但我们自己搞不清楚了。岭南文化主体变成了移民文化。

  3

  广东三大民系:客家人、潮汕人、广府人

  记者:岭南文化主体变成了移民文化?

  熊育群:移民,与历史上的大迁徙有关。广东三大民系:客家人、潮汕人、广府人,他们是广东人的主体,在东晋、唐和宋,因为战争,有三次大的迁徙,还有明清的迁徙,再加上现在改革开放的大移民,构成了今天的广东人。

  记者:客家人、潮汕人、广府人,请分别简而述之。

  熊育群:我比较感动的是客家人。他们的特性明显,这个民系对中原祖先、对中原文化念念不忘;他们对自己生命来源的追寻都浸透到自己的生活中去了,这种对根的自觉意识,世界上任何一个民系都没有这么强烈,所以它保留的中原文化的痕迹或者烙印也特别深。

  以建筑为例。梅县南口镇桥乡村的围龙屋,是梅州客家最典型的民居,房屋相连呈半椭圆形分布,大椭圆套小椭圆,一圈圈向外扩散,中间是圆弧形的过道。过道有门通往屋前地坪和半圆形的泮塘。包在中心的是家族宗祠。这些独特又杰出的建筑形式,是客家人在这片土地上的创造。他们为了适应新的环境,为了不忘记中原文化,以空间体现着儒家的纲常伦理,表达着追宗认祖的心结,一个家族的血脉在空间上得以呈现。

  第二个民系就是潮汕人。潮汕人是一个谜,我去过也写过文章。我觉得潮汕人有一种贵族的文化。到潮州先看饮食——潮菜,菜式做得非常精巧、精细,器皿也非常精致,很多菜配有作料,一个菜有时候有两三种作料,吃得十分讲究。潮汕地区经济不算最富裕,但是它这种趣味、这种饮食的习惯是非常贵族化的。潮州人的功夫茶喝出了繁缛的茶文化。同样,其建筑也非常精致,韩公祠的瓦片那么小,瓷砖那种贴花跟刺绣是一样的,做工考究,非常精美、非常精细。我听说有的地方农民把种田当成绣花,横平竖直,对秧苗间距到了苛求的程度。

  第三个民系是广府人,就是珠三角人。他们成了广东的代表,外省人大都以对他们的印象当作对广东的印象。广府主要是商业文化。广府人经商时间长,广州是千年商都,通商的历史有2000年了,商业文明在这个地区特别发达。商业那种讲规矩、讲诚信、务实的精神在这里孕育、成熟。他们的眼界自然也是最宽广的。中原文化还找得到明显的踪迹,如宗族、族谱、拳术。他们也慎终追远、寻根认祖,把迁徙之路翻过南岭山脉的第一站珠玑巷当成祭祖的圣地。但他们也接受外来事物的影响,像自梳女这种梳起头发终身不嫁的女人群体也出现了,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因为她们的经济能够独立了,不再依附男人。

  新闻链接

  熊育群:同济大学建筑工程系毕业,现任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广东文学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委员、同济大学兼职教授。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中国作家》郭沫若散文奖、第十三届冰心文学奖等。

  1985年开始发表诗歌,出版有诗集《三只眼睛》,长篇小说《连尔居》,散文集及长篇纪实作品《春天的十二条河流》、《西藏的感动》、《走不完的西藏》、《罗马的时光游戏》、《路上的祖先》,摄影散文集《探险西藏》,文艺对话录《把你点燃》等17部作品。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