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美术 >> 美术动态 >> 展讯 >> 正文

挣扎的秋蝉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倪贻德艺术研究展”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1月13日09:52 来源:中国文化报
杭州炼油厂(油画) 45×70厘米 1958年 倪贻德杭州炼油厂(油画) 45×70厘米 1958年 倪贻德

  倪贻德不仅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油画家、美术理论家和艺术教育家,还是“创造社”的重要成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但是,目前国内理论界对于其绘画、文学等方面的整体性研究还十分欠缺,此次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大师与庙堂——倪贻德艺术研究展”就试图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倪贻德艺术研究展”由“现代的狂澜——倪贻德与现代艺术运动”“新写实主义——倪贻德抗战时期及之后的艺术转变”“新艺术的个性——倪贻德解放后的信念与坚守”“薪传——倪贻德艺术的影响”四部分组成,共展出其油画、水彩和速写作品78件,其中近40件为首次展出。这些作品基本代表了倪贻德中晚期的创作面貌,具有很强的写实风格,尤其是对于杭州人文地理的描绘,颇具特色。同时,展览还以“面对图像本身”的呈现方式,在各时期作品的基础上,配以影像、解说展板等多种方式,叙述各个时期的美术历史与故事,并通过相关文物、文献及访谈视频等手段,立体呈现倪贻德的艺术创作和艺术思想。

  倪贻德(1901—1970) 笔名尼特,浙江杭州人。1922年毕业于上海美专并留校任教,之后加入创造社。1927年赴日本留学,热心于新流派绘画和美术史论的研究,曾组织中国留日美术研究会。1928年回国,1931年回上海美专执教,与庞薰琹等人发起组织“决澜社”。1944年起到重庆国立艺专(中国美术学院前身)任教,后国立艺专复原杭州,倪贻德也随校回杭,是油画系最重要的教授之一,后担任学院副院长。从1944年至其病逝的1970年,倪贻德与中国美术学院的起落始终密切相关。

  中国美术学院目前藏有倪贻德油画、水彩、速写等作品共112件,其中绝大多数创作来自其人生的后20余年。“这些作品是倪贻德夫人刘苇在‘文革’中历尽艰难保存下来的,并在1985年无偿捐赠给了中国美术学院。与国内其他美术馆比较,倪贻德的作品因为本身存世不多,所以这批馆藏就显得弥足珍贵。”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展览部主任赵辉说。

  倪贻德曾自比“藏在败叶之中待毙的秋蝉”,一语道出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浮沉于大时代并不懈抗争的严酷现实。此次研究展还聚焦了倪贻德此批作品的创作时代和社会背景,考察了以他为代表的一批现代派艺术家,在社会转型期调整自我、改变风格的表现和背后原因。

  “为了澄清中国现代美术史学说中关于倪贻德研究方面的一些争议,我们依据第一手材料从人物性格及生活经历出发,力求在历史情境中还原人物本身。特别关注倪贻德艺术风格发展中的两次重要转变:其一是从‘决澜社’时期注重艺术本体,到抗战中后期关怀现实;其二是1949年后的民族化转变。”赵辉指出,美术史家通常认为1957年是倪贻德注重艺术民族化转变的重要节点,而中国美院美术馆通过对文献的考究,认为倪贻德将西方艺术进行东方改造的源头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已形成,新中国成立后只是以“民族化”作为对抗苏式绘画一家独大的、畸形艺术生态的手段。

  作为长期执教于中国美术学院的教授,倪贻德的学生中已有多位成长为我国知名艺术家,所以展览的第四板块还着重梳理了他的教学思想,凸显其在学院艺术谱系构建中的作用,考察其艺术理想及独立的艺术精神对学院教学、学生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对“八五新潮”的重要启发作用。谈到倪贻德给中国美院带来的影响时,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表示,倪贻德身上有美院艺术群体的学术价值中最优秀的东西,“他的艺术作品、他的内在精神、他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研究、总结,并指导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教育。”

  此外,对倪贻德文学成就的展示也是本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馆在展览期间还举办了“挣扎的秋蝉——倪贻德诗文朗诵会”。朗诵会采用较为松散的沙龙形式,以学院师生为主,同时也向社会开放。朗诵内容以倪贻德的诗文为对象,其中穿插专家点评及互动讨论。“倪贻德是创造社中期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属于浪漫抒情的风格,具有动人的音乐美,既有摄人心魄的内心刻画,又有令人陶醉的景色描写,极富感染力。同时,作品中也体现了他的艺术观,其艺术观点和情感共同融合为一行行文字,既反映出当时艺术的状况和他的坚守,也流露出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感慨和哀伤。以诗文朗诵会的方式来纪念这位心灵的探索者、艺术的前辈,这不失为既浪漫又温馨的一种对话。”赵辉说。

  据介绍,“倪贻德艺术研究展”的策展思路是“以校史看藏品”,为了配合展览,中国美院美术馆还举办了系列研讨会、讲座等公共教育活动。“希望通过系列活动,使倪贻德先生的艺术理想及独立的艺术精神转化成今天文化界的一种正能量,成为艺术家尤其是艺术学子汲取养分的源头。”许江说。记者  李亦奕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