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资讯 >> 正文
将于12月4日首个国家宪法日全国公映——
电影《黄克功案件》:
两条生命筑就党的法律基石
1937年10月的一个雨夜,延安延河岸边的两声枪响,改变了抗日军政大学第六队队长黄克功的命运,也成为中国共产党司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军功显赫的红军将领黄克功因情感纠纷枪杀陕北公学女学员刘茜,恶性案件发生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经过保卫部门缜密细致的勘察后,陕甘宁边区最高法院最后以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判处黄克功死刑并立即执行。
位列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刑字第二号案件的“黄克功案件”被很多人看做是一桩玷污共产党正面形象的桃色事件,因此至今鲜为人知,遑论被改编成影视文学作品。但在中国影协副主席、著名编剧王兴东看来,这一事件恰恰拥有一个极具裂变能量的戏核:“这个戏核,不是表现伟大领袖毛泽东指挥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展现他如何处理一桩红军干部杀人案。冲突的焦点是让黄克功以命抵命、就地正法,还是让他戴罪立功、战死前线。是赦,还是杀? ”一个充满思辨力量的疑问,成为王兴东创作影片《黄克功案件》剧本的源头。
电影受时间所限,必须要找到故事的焦点,“没焦点,戏就散” 。在王兴东看来,党内乃至整个陕甘宁边区关于赦还是杀的辩论,正是整部影片的焦点。在他创作的第一稿剧本中,毛泽东是故事的核心人物,但在反复打磨修改的过程中,王兴东决定将影片的主人公改为黄克功的老战友——审判长雷经天。这一改变,无疑更加突出了影片彰显法治精神的主旨。
饰演雷经天的成泰燊认为,塑造这个核心角色的关键是,面对复杂的审判环境——有对主席、贺子珍的顾虑,有对合议庭的各方平衡,有对普通学生、老百姓的交代——如何通过自己的表情、动作、语言,还原那段历史事实,让观众真切感受并相信判决的压力和艰难。 “这种内心的复杂,不仅仅通过语言传递,还需要通过内心流露的感受和气质来传达给观众。 ”成泰燊说。
《黄克功案件》以侦察立案、审理判决为主线,开篇就进入黄克功找刘茜逼婚酿成血案的段落,直接劈入“情与法” 、 “罪与罚”的戏剧核心,而整部影片的重点,则是在陕北公学操场上举办的那场公开审判大会。 “这是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权历史性的第一次阳光审判。 ”王兴东说。在处理这场重头戏时,导演王放放下了很多工夫,从演员表演到摄影、美术、录音,都尽可能做到精益求精。 “我们把对影片思想意义的解读,都放在了最后的审判过程中,尤其放在了合议庭的五人辩论当中。 ”王放放表示。
合议庭段落的开头,就是五个不同群体代表的脸部大特写镜头,尽管其中陕北农民和当地干部两个角色在之前都没有太出现过,但王放放还是坚持要通过这样的非常规镜头语言来表达五个人内心的思索与纠结。五个人关于法律的平等性、关于革命信仰、关于生命的意义的讨论,铿锵有力,精炼而深邃,最终成为影片的华彩之章和点睛之笔。
五个合议庭审判的参与者,只是《黄克功案件》中人物群像的一部分。王兴东并没有按照好莱坞式的剧作法,将故事的主角固定为某个人或某几个人,影片包括黄克功认罪、案情真相、公开审判、法庭审理四个章节,每个章节的核心事件不同,主人公也不尽相同。黄克功认罪阶段,主人公是破案人员和黄克功;调查案件真相阶段,主人公是雷经天和胡耀邦;公开审判阶段,主人公是黄克功、雷经天、毛泽东和张闻天;法庭审理阶段,合议庭成员则成为影片最后的主角。“改编真实的事件,不能按照电影剧作法教条地编故事,而是要根据真实事件的发生情况来改写。 ”王放放表示。
在王兴东看来,这起发生于77年前的案件,到今天仍然发人深省。“雷经天与黄克功的对峙,实质上是信念与理想的交锋。黄克功案件对启发人们认识从严治党、依法治军的重要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王兴东表示,“公开审理黄克功案件是我党领导下的高等法院审判刑事案件的开山之作,成为共产党依法执政的经典案例,从侦破、起诉到审理、判决,为陕甘宁边区的司法公正确立了标准——不管职位多高、功劳多大、资历多老,触犯了法律就必须严惩。 ”
在《黄克功案件》中,雷经天有句口头禅:“不是一碗,我是两碗水,都要端平” ,一句朴实的言语,道出了这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法治建设的奠基者坚守的法治准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须,并且永远。正因如此,制片方才将影片定在今年12月4日——首个国家宪法日当天全国公映。“我希望以黄克功和刘茜两条生命筑就的公平正义的法律基石能够永远矗立于中国。 ”王兴东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