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视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纪录片:平台大更要质量优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1月10日13:48 来源:光明日报 田维钢

 

纪录片《望长城》剧照纪录片《望长城》剧照

  今年,中国纪录片行业利好政策连连。先是年初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要求34家上星卫视每天6时至次日1时之间,须至少播出30分钟国产纪录片,接着北京电视台纪实频道、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又相继获批上星播出,据说湖南金鹰纪实频道也在摩拳擦掌,积极申请上星。有人就此断言,纪录片产业的春天即将到来。诚然,这些变化可以解决长期困扰纪录片发展的播出平台问题,极大地释放市场空间,给纪录片产业带来新的增长点。然而,在欣喜之余,我们也必须看到,长期困扰纪录片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如题材、叙事、人才等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问题并不会因播放平台的扩大就迎刃而解。因此,纪录片人不可盲目乐观,应保持清醒头脑,积极应对接下来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平台建设:筚路蓝缕启山林

  中国纪录片走过了一条艰辛曲折的发展道路。很多年前,纪录片缺少好的播出平台,甚至没有播出平台。于是,一代代纪录片人前赴后继,投入到平台建设的不懈努力中。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话说长江》《话说运河》《让历史告诉未来》《望长城》等高投入、大制作的纪录片进入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出,取得了非常好的收视效果。好的平台加上好的作品,使中国电视纪录片逐渐走进观众的视野。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电视台又出现了一个固定时间、固定时长播出的纪录片栏目——中央电视台的《地方台五十分钟》。这个平台播出了一批为观众耳熟能详的优秀作品,《两个孤儿》《半个世纪的乡恋》等甚至由此走出国门,获得国际大奖,为中国电视纪录片走向世界架起了桥梁。在央视纪录片栏目蒸蒸日上的同时,地方电视台的纪录片栏目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1993年,全国第一个地方台的纪录片栏目《纪录片编辑室》在上海诞生,近十年后,也正是这个栏目孕育出了中国第一个纪录片频道——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之后,又经历了近二十年的发展和积累,2011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使纪录片的播出平台建设达到了一个高峰,进而推动了中国纪录片在产业化的道路上不断开花结果,《舌尖上的中国》《超级工程》《春晚》《故宫100》等作品大热就是明证。

  纪录频道:上星容易落地难

  平台建设对纪录片创作水准的提升和产业的带动以及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我们不能就此形成“平台建设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创作生产甚至产业发展难题”的错误认识。就好比修路和造车的关系一样,纪录片的平台建设和作品创作二者可以相互促进,但本质上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上星,可能会让原先居于一隅的纪录频道一跃展现在全国观众的眼前,进而直面全国电视市场。但所谓频道上星只是把信号送上卫星,便于全国乃至全球接收,如果没有之后落地的环节,使频道节目成为百姓电视机里可以观看的选择,那所有可能就只是可能。最近几年,上星容易落地难已经成为大多数上星卫视的共识。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频道数量众多,而地方有线网络的频道容量相对有限,上星频道如果要在全国省会城市和省里主要城市落地,保障全国基本覆盖,落地费平均高达1亿元人民币。这笔钱对于经济实力雄厚的省级卫视来说尚且不是小数字,更何况是相对小众的纪录频道。据了解,上海纪实频道2013年一年的营业总收入是1.4亿元,利润1500万元,如果拿出1个亿来搞全国落地,面对的压力自不必说,节目制作和频道运营的经费也会相对减少。因此,纪录频道不仅要理性上星,更要理性落地,否则高额的落地费将成为难以承受之重,受影响的不仅是纪录频道本身,更是中国纪录片产业的又一段大好春光。

  回归创作:产业发展主动力

  纪录片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集体相册。这本相册如果做得好,还可以形成一条巨大的产业链,促进电视业的产业化发展,乃至国家文化艺术的国际化传播。纵观外国的知名纪录片频道品牌,要么是像BBC、NHK等公共频道,主要依靠公共财政运营;要么就是商业频道,像DISCOVERY、NATIONAL GEOGRAPHIC等靠用户付费生存发展。而我国的纪录频道,营利模式主要依靠广告。要在与电视剧和综艺节目的激烈竞争中获得收视率,纪录片创作必然会受到市场上浮躁心态和金钱至上等不良思潮的影响,进而波及作品的艺术质量。所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国纪录片的核心问题其实不在于缺少播出平台这个“脚”上,而是在缺乏大量质量上乘的作品以满足频道上星的巨大播出量和人民群众日益增加的观看需求这个“头”上,所以必须找准主要矛盾,对症下药。

  从题材来看,中国的纪录片两极化趋势明显,要么是《复兴之路》《超级工程》等宏大的政治历史内容,要么是《颍州的孩子》《归途列车》这样的边缘题材,而关注社会主流群体的现实题材数量不足。所以,业界不能怪观众不关注中国纪录片,而要多思考自己究竟制作了多少与时代关系密切、观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中国纪录片在影像质量上已与外国先进水平相差无几,但能用如此精良的影像讲好一个好故事的纪录片还不多。即便是口碑收视俱佳的优秀作品,在叙事方式上都存在一定问题,即受制作理念、经费、周期等因素的影响,编导总是在“编故事”而不是“拍故事”。这就需要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不断拓宽选题范围,提升叙事水准,来培育一个更加成熟理性的市场环境。

  当下,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体深刻地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人人都可以当导演,拍摄作品并发布到网络上,所以缺少播出平台在这个时代已经不再是难以破解的问题。于是又回到那个亘古不变的命题,好的纪录片作品是纪录片产业发展的永恒动力。国产纪录片要保持健康快速的发展,就必须用艺术质量过硬的作品说话。所以,中国纪录片产业的发展就如同拍摄纪录片的过程一样,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时间。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