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意义深远,它的影响不只限于文艺界,对于同属于大文化范畴的新闻出版广电领域来说,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化总是与一定的传播形式相联系,在当代传播介质全面进入网络化,现代传播理念深刻融入各个创作领域的背景下,文学艺术与新闻传播两股激流汇合,已成为大众分享型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主旨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可以说,以人民大众为中心的文艺创作,与人民利益至上的国家理念相契合,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宗旨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原则性体现。国家理念、党的理念与人民利益完全的一致性,使得文化伦理的制高点得以获得全民的认同,在精神生产的领域,提供了法、理与逻辑的高度一致。
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行业既是文艺的传播平台,又是文艺的创作平台。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这种引领作用的发挥,在以往以传统传播介质为平台的时期,较多表现为报纸的文艺副刊、文艺型杂志、广播剧、摄影画报和电视剧,以及数量巨大的文艺出版物等,而在互联网时代,几乎所有的文艺形式都与传播媒介进行了某种形式的嫁接,内容与形式前所未有地整合与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文艺号角作用发挥的过程,也就是传播媒介功能释放的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用群众化的语言阐述了一系列深刻的思想——“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这些话赢得了各界的肯定评价,“说得好”“接地气提士气”“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总书记说到了根本上、敲在了点子上”等话语在网络上一个接一个。习近平总书记深刻的思想之所以能激起社会各界群众如此巨大的反响,从理论上讲,就是把文艺真正定位于人民的归属品、人民的服务品,这是历史性的定位,也是保证文艺健康发展的顶层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全社会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的平台上,新闻出版和大众传播也是学问深厚的艺术,同样要自觉坚守事业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的喜爱和欢迎。同时,新闻人、出版人、影视人的责任,较之一般艺术行业有着更为光荣的双重使命,即自身既要当好广义上文艺作品的普及与传播者,在与自己行业特征相关的文艺作品上,又要当好高水平的创造者。
无论是发挥传播作用还是进行原始创造,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行业都要坚定不移地体现人民中心和人民本位。不能否认,在新闻出版广电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行业与文艺界一样,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就没有生命力。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新闻出版广电工作者要志存高远,随着时代生活创新,以自己的文化个性进行创新。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推动观念、内容、风格的发展。
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这是文艺工作者必须坚持的理念,也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工作者永远不可松懈的指导思想。
(作者系华中师大新闻传播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