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书香中国 >> 第一阅读 >> 正文

院子里的中国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1月06日16:02 来源:黄其森

  在风和日丽天,抑或月朗星稀夜,坐拥寂静的坊巷与围合的庭院,“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于俯仰之间参天悟地,这便是中国人千百年来习惯了的居住方式,也是植根于他们心中浓得化不开的院落情结。

  我们常说“家庭”,这个“庭”字就是指庭院、院子,有庭才有家,有家才有庭,少了哪一个,家庭似乎都是不完美的。

  翻开《说文解字》:“院者,坚也。从阜,完声。”“阜”字本义为丘山,所以古代的豪门大院往往讲究依山傍水,背山面水的明堂里,占居风水之利。

  风水院落,其实在西周时代便有了,战国时已初具规模。而院落发展成熟的标志,便是北京的四合院:外观规矩,中线对称,用法灵活。往大了扩,就是皇宫、王府;往小了缩,就是寻常人家的平常宅院。以四合院为母体,融合其他元素变体,产生了山西多进式的晋商大院、古徽州四水归堂的小院,还有上海的石库门、青岛的里院,客家人的土楼和围屋,以及广东开平华侨的碉楼。而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江南园林则把传统院落的审美功能推向了极致。总之,在坊巷中围合,在围合中躲进小院成一统。在一统的小世界,可以修身齐家,也可以闭关禅定。因为有家有院,才是身心放松的港湾。

  我的港湾在人文荟萃的福州。福州有著名的“三坊七巷”。在那片坊巷里,朱门阔院,白墙灰瓦,让人流连忘返,备感中国文化的深厚博大与灵动之美。地灵人杰,出将入相,众多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从这里走向辉煌,深刻影响了中国近现代历史格局,林则徐、沈葆桢、严复、陈宝琛、林觉民、林徽因、冰心、林纾、郁达夫,这些响亮的名字,如今依然闪耀在坊巷的上空。这片充满人文价值和灵性才情的坊巷,是我作为一个福建人的骄傲,也正是泰禾院子系最早的灵感来源。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全国各地的建筑都长成了同一副面孔,欧式建筑开始充斥每个城市。我总是在想:为什么当今的中国建筑,难以唤起国人的文化情感,更别提能让外国人从中领略中国建筑、园林的博大精深?这其实是一种不自信——文化上的不自信,导致崇洋媚外、迷失自我。

  在全国“两会”期间,我也曾跟记者朋友们交流:如果遍地是“罗马小镇”、“托斯卡纳”、“加州水岸”,我们到哪里去寻找中国人自己的“乡愁”呢?睡在罗马小镇,又如何做出美妙的“中国梦”?

  所以,我们不能妄自菲薄。

  当然,院子也是需要现代语言的。保留传统内核,输入现代元素。既不割裂历史,又不仅仅将目光停留在已有的套路上。师古而不泥古,在保留中突破,在突破中展示和谐与个性,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只要这种挑战能够让中国人更加诗意地栖居,便是泰禾矢志不渝的方向。

  除了建造有形的院子,我们还要建设抽象无形的院子。那就是梳理全国各地的庭院文化,编选这本别开生面的散文集。我们选取了55篇以院子、园林文化为主题的名家名作,其中不乏大师、巨匠。从江南到北国,从叙往事到抒闲情,从皇家气象到百姓民居,说院子,谈感悟,聊人生,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及情怀。

  如果说窥一斑而知全豹,那么从大江南北不同院落的设计、陈设,乃至主人的性情爱好,则可以见微知著整个的中国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也就浓缩在这一方方或大或小的院子里。是为《院子里的中国》。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