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资讯动态 >> 正文

为唐卡立档 让民族艺术焕发生机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1月05日10:56 来源:中国艺术报 王渝
 《一世噶玛巴·都松钦巴》昌都噶玛嘎孜画派风格  噶雪·噶玛扎西  作 《一世噶玛巴·都松钦巴》昌都噶玛嘎孜画派风格 噶雪·噶玛扎西 作
《不空成就佛》昌都齐乌岗巴画派风格 图片由《昌都卷》主编康·格桑益西提供《不空成就佛》昌都齐乌岗巴画派风格 图片由《昌都卷》主编康·格桑益西提供

  “现在一说到唐卡,有人以为唐卡就是佛像画,有人以为唐卡都是文物,这些看法说明世人对唐卡还没有正确、清晰的认识,同时也反映出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唐卡文化档案》项目的意义十分重大。 ”在《中国唐卡文化档案》项目推进工作会上,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中国唐卡文化档案·昌都卷》主编康·格桑益西如是说。2014年初,作为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与中国民协三至五年内的重点工作, 《中国唐卡文化档案》项目全面启动。日前,参与各卷本编纂、调查的专家与工作人员重聚拉萨,对各卷本自开展普查以来遇到的具体困难和取得的经验进行了深入交流。

  经典是唐卡文化档案的生命

  唐卡是诠释藏传佛教教义内涵和艺术表现的重要载体,由于受到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和文化多样化的影响和外来文化冲击,唐卡的传承有待进一步加强。西藏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中国唐卡文化档案·拉萨卷》主编阿旺晋美认为,唐卡现在很热,但这个潮流不要赶,“我们要牢牢围绕‘文化’和‘档案’这两个关键词,对藏族唐卡艺术背后的文化、宗教、历史传承、现状进行详细记录和科学阐释,既展现不同地区的个案特点,又要形成整体的脉络和面貌。 ”

  自普查工作启动以来,各个地区项目组开展了广泛的田野调查,深入西藏、云南、甘肃、四川、青海等地的藏族聚居区村落、寺庙、画院,与宗教界人士、画师和藏族群众密切交流,拍摄了大量的珍贵图片、影像资料,切实有效地将各卷本普查、编纂工作稳步推进。 《中国唐卡文化档案》课题组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王建民表示: “ 《中国唐卡文化档案》区别于其他项目和专著的重点在于,我们不是笼统地讲唐卡,而是正在深入到每个地区、每个画派进行详细的原创性研究。 ”

  梵语中的“五明” ,即五门学科,概括了西藏旧时的知识体系。其中的“工巧明” ,指有关技术、工艺、音乐、美术、书法、占相、咒术等艺能学问;唐卡绘画是“工巧明”的重要内容,又与其他艺术门类紧密相关。西藏博物馆研究员、 《中国唐卡文化档案·日喀则卷》主编巴桑罗布指出,在过去唐卡作为一种宗教修行的方式,制作几乎不计成本。“过去的寺庙体系中都设有画院,上至高僧大德,下至普通僧人,都需要学习唐卡绘画,而只有精通佛理的人才能画出优秀的唐卡作品。有时,画一幅唐卡要耗费两到三年的时间,这个过程还涉及到复杂的宗教仪式——如果放到现在的唐卡绘画产业环境中,这完全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历史上的经典唐卡,是此次调查的重中之重。 ”

  康·格桑益西与《昌都卷》副主编刘冬梅、调查组成员格桑梅朵都积累了3年以上的田野调查经验,其中康·格桑益西更是5年前就开始奔走于昌都地区。他强调,卷本要重视对图片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唐卡图片是唐卡档案的核心和生命。 “没有图像,我们光凭自己现成的认识或者民间传说去写,一定会误导后人。不仅如此,入选卷本的唐卡必须是经典的、大师级的、有体系性的,才能经受住历史的考验。 ”他介绍说: “藏族先人也把唐卡艺术作为一项工程进行。比如嘎玛寺,连续得到明朝政府的支持与资助。朝廷赐封国师、大宝法王,并出资让僧人扩建寺院,请画师绘制唐卡,产生了后来民间的绘画村、雕塑村,文化才能延续下去。我们研究的时候,要抓住民间创造的上层建筑的灵魂。 ”

  发现之旅:面临消失与薪火相传

  在调查过程中,面临消失的唐卡文化使专家们感到非常惋惜。中国民协副主席、 《中国唐卡文化档案·藏娘卷》主编索南多杰汇报了玉树地震造成的严重影响: “藏娘的唐卡分布比较集中,很多老艺人在这次地震中去世,寺院建筑倒塌、损毁,一些珍贵的壁画遗产完全被破坏。后来政府组织开展灾后建设,重新修建民居、修路通电,保障了受灾画师和僧人的生活,一部分老唐卡被重新请回寺院,我们才能进行拍摄工作。 ”

  阿旺晋美也指出,对“文物式”人物的采访和挖掘一定要抓紧进行: “唐卡老艺人随时可能过世,我们感到非常紧迫。 ”巴桑罗布在对日喀则地区的调查中深有感触:“从四世班禅起,扎西伦布寺就是历代班禅大师的驻锡地,本身的文化遗产非常丰富。而岗尖寺作为扎西伦布寺的分寺,调查组寄予了很高期望,实际调查后却没有很大收获。 ”

  西北民族大学教授、 《中国唐卡文化档案·甘南卷》调查组组长牛乐则发现,甘南藏族自治州当地的藏族群众普遍认为唐卡是供奉的法物,并不重视其文物价值和审美价值,甚至有以旧换新的习惯,导致绝大部分古唐卡通过文物贩子迅速流失。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唐卡艺术之乡——青海省年都乎乡优秀的唐卡画师都已前往北上广等大城市寻求发展,这也使青海民族大学教授唐仲山在调查工作中感到困难重重。

  在唐卡文化遗产艰难的传承之路上, 《中国唐卡文化档案·拾零卷》主编、浙江大学教授谢继胜还是充满信心。在《拾零卷》的调查范围中,有两个特殊的、具有代表意义的调查点,其中一个是位于四川省阿坝州镶塘县的觉囊派唐卡传习所。传习所系健阳乐住上师于2011年创办,除上师自己授课外,还聘请了多位外地画师作为教员;传习所完全免费,学生均来自周边贫困家庭;传习所向学生提供绘画材料、教授绘画和文化知识、发放生活补助,所有唐卡作品均不出售,避免商业干扰。“我想对这个传习所跟踪调查几年,甚至十几年,看看这些学生和他们的作品有什么变化,这样的对比分析是非常有意义的。 ”

  另一个令谢继胜产生兴趣的现象是青海省湟中一带出现的“写实唐卡” ,他介绍说:“湟中是藏族聚居区里‘新思潮’的代表地区,著名的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就是从这里走出来的,很多文化、艺术上的变革都从这里兴起。我也非常期待看到当代唐卡艺术在这个地区的发展和演变。 ”

  “拍摄优秀唐卡作品的难度非常大。 ”对于昌都地区调查组此次带回的唐卡图像,阿旺晋美的评价是“震惊世人” , “这些唐卡比勉唐画派早多了,是13世纪齐岗画派的唐卡。原来普遍以为它们分布在热振寺及其周边,没想到在昌都的山区里竟然会出现,这就是田野调查深入挖掘的结果” 。

  为唐卡立档的初心不改

  在调查过程中,寻求各寺的协同配合是各个调查组需要解决的问题。康·格桑益西患有腿疾,走路需借助拐杖,而为了打开嘎玛寺的宝库,他前后一共进寺5次,遗憾的是“仍然打不开那扇紧锁的门” 。“一个箱子6把锁,其中有两把钥匙分别在两个堪布手中,他们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回寺,箱子就开不了。活佛看我年纪大,又跑了那么多趟,就拼命地给我打酥油茶,做人参果,向我致歉,非常令人感动。可是拍不到唐卡,没有用啊! ”

  同时,中国民协争取到了中国文联和西藏自治区党委统战部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会议前,中国民协《中国唐卡文化档案》课题组负责人冯莉刚刚在阿里地区完成了《山南卷》 《阿里卷》的前期协调工作,并邀请多吉、次仁加布两位卷本负责人前来拉萨参会,听取其他卷本工作组的经验。而地方政府在交通、食宿方面给予的支持,也缓解了调查组经费紧张的问题。“我们相信,寺院的活佛、藏族聚居区群众与我们的心情是相同的,都希望将唐卡文化的宝库展现在世人面前。 ”康·格桑益西激动地说。据了解, 《昌都卷》已根据专家委员会的意见进行修改、增删和完善,将文本内容由20万字压缩到14万字;初步选定唐卡图片300幅、普查中新发现的老白描底稿50幅,以及100多幅插图。此外,卷本中还将插入1小时的视频文件,力求全面、生动地呈现唐卡经典,这一卷本暂定2014年底出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