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作家访谈 >> 正文

《北平无战事》编剧刘和平:创作者不能只留下一堆打打闹闹的东西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1月04日16:33 来源:长江日报

  《北平无战事》编剧刘和平:

  创作者 不能只留下一堆 打打闹闹的东西

    刘和平 作者: 刘和平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原作名: 明月照人1948 出版时间: 2014年10月

  特派记者万建辉 南京报道

  近来,由剧作家、历史学者刘和平编剧的电视剧《北平无战事》引发热议。11月1日,刘和平和该剧部分演员,出现在南京大众书局,与读者和媒体见面,为该剧同名小说做宣传。在问答环节,刘和平谈到,该剧想唤起的是一种文化的回忆和感觉。

  两种文化:国统区文化和解放区文化

  刘和平说,《北平无战事》选取1948年到1949年这个时间段的人和事,因为这是离我们最近的历史转型期和文化转型期。

  1948年下半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占领北平,占领之前,蒋介石已经下野,标志共产党基本取代了国民党,一种新的文化形态代替了旧的文化形态。

  启发他写作的中心事件,是这个时间段国民党强行推出币制改革,发行金圆券,到币制改革彻底失败,三大战役开始,不到半年时间里国民党全面失败。

  刘和平说,回头去看,离我们最近的是两种文化:一种是清朝灭亡,“五四”运动兴起,国民党建立政权的民国文化,和民国后期的国统区文化;一种是共产党在根据地、解放区,兴起的解放区文化。

  刘和平举例说,剧中“中央银行”北平分行金库副主任崔中石行贿受贿,那是一种文化使然,那时流行这个,大家看了之后觉得他的行贿受贿,没有一点罪恶感,当时确实有这么一种文化,国统区就有那一种文化。

  但这种文化当时的解放区没有,解放区的人基本不需要钱,它是供给制,官兵一致,军民一致。

  我有一种责任

  刘和平出生于1953年,个头不高,谦和,语速舒缓,字斟句酌。他祖籍湖南邵东,生长于湖南衡阳,曾辍学下放农村,跟随父亲学习。下放期间观察世间百态,喜欢历史,对明清史有研究。后在文工团干过,做过9年老师,当过衡阳艺术研究所所长。

  在花7年时间创作《北平无战事》前,他创作的历史剧《甲申祭》、《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获奖无数,被公认为“对历史的解释达到史学研究的前沿”。

  以《大明王朝1566》为例,刘和平善于以经济视角,揭示历史和文化转型期,或者说是改朝换代前夕的社会矛盾,各阶层人物所处的困境及挣扎。他喜欢通过剧情探寻和体验形成这种困境的文化根源。

  写历史是为了现在,更多是一种文化诉求。刘和平说,今天是中国最大的文化转型期,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中国人祖祖辈辈都是家族文化,突然跑到城市里,住到小区里,开始过渡到社区文化。在这个时候,我们突然发现,我们背后没有文化,没有生活方式和活法的公认的参照,移植西方的活法,又有不适感。

  现在是文化转型期,后人会来研究我们的今天,不能只留下一堆打打闹闹的东西,总得筛选下来一些有文化内涵有艺术追求的东西。刘和平说,他出生于新旧文化交替的时代,有一种责任,通过艺术作品,完成对传统文化的升华。这是文化转型期最应该做的事。

  美剧韩剧我们学不了

  刘和平说,现在大家心目中,不说美剧,连韩剧都比我们国剧好。我们是没法学美剧的,因为美剧体现的是美国的文化形态,是它的社区文化、工业文明,而我们目前还处在家族文化向社区文化的转型过程里,只能用中国自己的文化形态来搞文艺创作,当然,这也是其他民族取代不了的。

  我们搞创作一定要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形态。其中一个是要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历史文化形态。另外要了解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形态,跟欧美日韩相比,有哪些不同。要不然人家出一个什么东西,播火了,好看了,我们就去模仿,往往模仿得不像。因为他们用那种形式表现出来的,是符合他们历史文化形态的东西。

  如今呈现出来的社会现象就是,很多人去否定传统,拒绝现实,还有一个就是没有未来。这是比较可怕的。大家都在忙着娱乐,传统的没有继承下来,新的我们又没有。影视文化是工业文明的产物,本来就是西方发明的,不是我们发明的,所以人家的表现,从形式到内容都很自然。我们就只是很难看地去模仿,而且只讲收视率。

  刘和平说:“我不会跟着去做这些。”

  他在期待触及内心的提问

  写稿时才发现刘和平61岁,联想到南京大众书局见面会上的刘和平,西服的领翻了起来,里面是一件没有扎进裤子的白衬衣,挺有范的着装,表情丰富,面相也不老,语速慢可能与思维严密有关,不说话时一直是谦和的倾听状。

  我也一直在考虑刘和平的公司为他所做的包装,以及对他的创作和作品所做的包装,但一回想起《北平无战事》的剧情和画面,就不再疑虑了,即使有包装,作品的核心和灵魂还是刘和平自己的。

  我偶尔也看电视剧,但能被吸引把一部电视剧连续看下去的极少,《北平无战事》就是极少中的一例,即便你知道剧情和人物均可能有虚构,还是宁愿把它当真实发生的故事看,相信很多人有同感,这可能就是刘和平的独到之处了。

  正如见面会现场一个年轻人从后台抢着发话:“刘老师是把良心用到自己的作品上了,你是民族文化复兴的基石!”

  我对年轻人第一句说法有同感,作品呈现了一个政权、一种文化之所以瓦解的平时看不到的原因,又去极力理解置身其中的,对这种瓦解负有责任的个人的处境,刘和平的家国情怀和平民视角就是他的良心。

  后一句,我虽不会用这样的大词,但表达的看法可能相似,民族文化确实要有自己的一套东西,上哪去找,移植别人的,历史多次检验不可行,还是得从民族的历史中去找,这也是刘和平反复说到的创作初衷。

  那些排队签名的粉丝和读者们反复提出的关于明星加盟或痛失出演机会的问题,刘和平也认真作答,不嫌重复。但我相信他在期待能问到他心坎上的提问。

  访谈

  对历史人物“了解之同情”

  读+:为什么《北平无战事》剧中人物没有那种善恶分明的感觉?

  刘和平:对人物,我采取一种“了解之同情”的方法处理,坏的东西当然要批判否定,但取了解之同情,会使人物更真实,所以不急着肯定或否定。反派像曾可达、梁经纶等形象都让大家感觉不是坏人,那是因为他们个人没什么可指责的,不过是服务于一个行将就木的腐朽政权。这毕竟是文艺作品,虽然每个人有政治属性,但更多还是社会人。就算贪污的马汉山,随着不断深入,大家对他的印象也渐渐理解而同情起来。

  读+:剧中最感人的情节你认为在哪?

  刘和平:最后两集很动人,崔中石(祖峰饰演)被杀,方孟敖(刘烨饰演)疯了一样,找所有人算账。首先抓马汉山(程煜饰演),后来跟徐铁英(陈宝国饰演)过不去,你们怎么就把这个人弄没了。因为他跟共产党里面的人感情最深的就是崔中石。还有就是谢木兰(姜瑞佳饰演)被杀,她不是共产党,当时被枪毙了。导演孔笙当时在飞机上看剧本看得哭了,乘务员来问他,问先生你没事吧,身边的乘客都笑了,当时孔笙看的就是谢木兰死那场戏。

  读+:这个剧吸引过哪些最后没能参演的知名演员?

  刘和平:陈道明是邀请的,都谈好了,他是要演曾可达这个角色,他说因为自己年纪比较大,剧中蒋经国其实才三十七八的样子,曾可达也年轻,不太合适。

  “孙秘书”这个角色被孙红雷错过,孙红雷一开始和他们谈的是刘烨演的方孟敖这个角色,不过因为种种原因没能成功,但是孙红雷非常喜欢这个剧本,主动提出实在不行他也很想客串个角色,他就挑了“孙秘书”,当然,最后他还是没能演成。

  同样遗憾的还有黄晓明,他当时因为脚伤遗憾退出角色竞争,但是他特意从国外订制了鞋穿着想来演,最后因身体状况放弃了。参演的名演员,片酬不高,他们也是搞艺术的,但凡他觉得这是对他艺术生命的一次实现,他就不看重钱了。

  读+:为什么你说你是用生命在创作?

  刘和平:那是我谈这部剧创作7年,投资方7次更改,到第8个投资方,才让电视剧成型,当时我说用接近晚年的六七年生命来投资这部剧。这其实是一个噱头,当时是为了鼓动投资。因为这部剧风险太大,一是来自收视,一是来自过审。当时连续找了7家投资方,都碰壁了。后来找到第8家投资方的时候,我就说我们共同赌一把,我赌输了就赔上我六七年的生命,你要赌输了就是赔了钱。

  国民党为什么反贪腐失败

  读+:为什么从经济角度看国民党的失败?

  刘和平:我们平时只是从军事的角度去看1945年后的国共内战,很少从经济角度去看,那时国民党的经济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试图依靠美国的帮助,发行新货币,稳定国统区。戏里面我一句都没说,但你一路看下去,都能看得到。币制改革并不符合经济规律。蒋经国带那么多人,抓人抄家,那已经是穷途末路,试图挽狂澜于既倒。走到那一步,政权差不多就完了。戏里面表现的这些东西,看了会有所震动。

  读+:如何处理好剧中国民党人物的表现和评价?

  刘和平:戏里国统区、国民党存在腐败,代表旧的文化,将被新的文化取代,这是明确的。在这个大前提下,对国民党的评价和表现比较客观,蒋经国领导的铁血救国会是主张反贪腐的,当时也是有壮士断腕的气概。尽管政治主张不同,反贪腐也是国民党的一个愿望。戏里对蒋经国个人是很客观表现的,是同类题材没有的。

  读+:为什么说不是有意选反腐题材?

  刘和平:国家、政权一旦出现,它的功能就是分配利益、平衡生产关系。这个时候会出现一种情况:绝大多数人的正当合法利益,可能被持有权力的人利用非法手段占有。这是社会的最大不公,这种现象是绝大多数的民众都不能接受的,所有的政权都需要警惕的,时时刻刻都需要被清理,跟在哪个体制下都没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只要说到经济,就必然说到腐败与反腐败,并不是我特地挑的反腐题材,只是它是一个跨越时代的话题。

  对创作有敬畏心

  读+:创作前对剧中人物像鞠躬真有其事吗?

  刘和平:有。挂在公司的墙上,每天进去我先鞠个躬,然后进到写作间开始写。很多人觉得这好像有点神秘感,但对我来说,这是使自己更快进入创作状态。这主要是我对创作还是有敬畏心的。写《大明王朝1566》也是这样做的,每次动笔前对海瑞和嘉靖的像鞠躬。

  读+:剧本和小说是同时写的吗?

  刘和平:是一次革命完成两面作战,剧本写出来的时候已经是小说,写的时候就注重可拍性可读性相结合,作为剧本文学性比较强,作为小说画面感比较强,包括环境描写、心理活动,每个动作之前深层的心理奥秘、隐蔽的行为动机,都已经写出来了。另外是预判国人历来关心历史、关心政治,也关心好的历史正剧,无论哪种文本形式,只要受众对内容感兴趣,就都不是问题。

  读+:为什么剧里国共领导人都影响剧情发展却没出场?

  刘和平:《大明王朝1566》设计的是以嘉靖和海瑞为代表的阴极阳极结构,《北平无战事》可能是那种所谓阴阳理论的一种延续和发展。这部戏里,蒋介石、毛泽东、蒋经国、周恩来都没有出来过,在台前活动的都是其他人,但背后是他们在较劲。可能以后在说到戏剧里的暗场人物时,大家会去看《北平无战事》。我这个作品就是这样,那些重大的历史人物,你都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存在,但他们就是一脸都没露。

  读+:为什么说本剧比《纸牌屋》复杂?

  刘和平:《北平无战事》是中国版的《纸牌屋》这种说法很浅,《纸牌屋》只不过表达了一个掌握话语权的党魁,怎么玩弄政治、国家、选民于股掌之上。而中国人的哲学是平衡哲学,在政策结构里最为突出的就是参数太多。中国的政治,就是在求最大公约数,这点最难。《北平无战事》是在讲这种复杂政治环境里的人物的选择、行动。

  心灵的真实是终极的真实

  读+:剧中有虚构的人物和情节吗?

  刘和平:有。我最不喜欢拿着史料比较作品。我用的是美学眼光看待世界,让观众以审美眼光接受,当历史文献资料来看就没意思了。史学家特别羡慕我们,他们说,还是你们搞艺术的方便,很多历史问题我们研究了一辈子也无法跨过,你们只用一步就能跨过。因为我可以虚构想象,他们不能。这就是文学艺术的特点,你理解历史可以有你自己的观点,因为你呈现的东西是文化上、思想上的真实。

  读+:为什么说完全与史实相符的戏会成为史料的堆砌?

  刘和平:电视剧《大明王朝》中的“改稻为桑”在历史上并无记载,这是虚构的部分。但这一段放在整个剧情叙事逻辑中,却是支撑故事的前提。在这样的历史文化形态中去虚构,不至于天马行空不着边际。完全与历史相符,就会只是文献史料的堆砌,而缺乏文学性、戏剧性和感染力,也难做到本质真实。

  读+:如何理解艺术真实更接近历史真实?

  刘和平:《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今天老百姓更多是知道《三国演义》的历史,《三国志》是正史,民间传播却有限。三国的故事更多是南宋时被民间传播,大家开始怀念汉人的英雄时代。后来又经历了元朝,被少数民族统治,到了明朝,形成了《三国演义》。这是符合历史真实还是不符合历史真实?这个真实是历史文化形态的真实,心灵的真实是终极的真实。老百姓宁愿相信虚构的故事部分是有他的道理的。

  (本组报道部分素材来自媒体相关报道)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