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电影的哲学家 疯狂的天才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1月04日11:48 来源:北京青年报

  中国电影资料馆节目策划“奇爱博士”沙丹谈库布里克——

  电影的哲学家 疯狂的天才

  11月,斯坦利·库布里克回顾展将在中国电影资料馆举行,从其第一部重要作品《杀戮》到离世前四日才刚刚交付的遗世之作《大开眼戒》,共10部影片远涉重洋而来,这几乎是此位伟大导演的所有作品——仅早期低预算、未成熟的《恐惧与欲望》、《杀手之吻》及库布里克本人因未得最终剪辑权而不愿承认的《斯巴达克斯》未在此列。购票的人群排起长龙,这是中国影迷首次在大银幕上与他见面。

  北青报:您的网名“奇爱博士”比您的本名更有名,这个名字本身就与库布里克有渊源。当初怎么想到用“奇爱博士”作为自己的网名的?

  沙丹:2000年那会儿,网络影评从BBS兴起,很多人以电影典故作网名,如“藤井树”、“发条橙子”等等,他们中很多现已经是电影业的中坚力量。我和库布里克很有缘分,2000年我在广播学院读书时,DVD刚开始兴盛,我买的第一张碟就是《2001太空漫游》。后来给自己网名就选了“奇爱博士”,其实到现在我也没读博士。

  北青报:库布里克作为一个作者最吸引您的地方是什么?

  沙丹:电影大师让·雷诺阿说:有些导演用一生就只拍一个电影。比如像小津安二郎、侯孝贤,他们都有一种连贯的题材选择和美学思维。但库布里克不是这样,他的作品不单关注一个领域,且涉及多种类型,有自己很强大的、独具一格的艺术观和世界观,而且每每都以自己的创作深化了某种类型的内涵和外延。

  比如说,科幻片类型中一般会讲太空探索,或者抵御外星生物,这都是惯常的类型模式,而《2001太空漫游》却首次把科幻片指向未知领域,讲述人类发展、生物进化的宏大主题。我觉得,库布里克像是一个电影的哲学家,一个疯狂的天才创造者,他用寥寥几笔就展示出人的进化、生存、衰老继而被新的生命形式替代的过程,首尾呼应将远古到未来全部打通。这部片子当年的票房也很不错,尤其受到年轻观众的青睐,甚至比原著小说的影响力都大得多。

  北青报:除了“未来三部曲”,您认为最适合大银幕观看的会是大师的哪部作品?

  沙丹:大银幕看惊悚片会非常过瘾,1981年创作的《闪灵》是发生在大雪封山的封闭环境里的封闭叙事,这个标准模式仍频繁出现于当今电影里。 斯蒂芬金的小说被库布里克赋予了一种超自然、充满艺术气息的品格,尤其在观影快感之外你脑子里还会有无数问号,它提供了观众思考的开放性空间。

  北青报:有人说,库布里克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令人惊讶的天赋,几乎没有一个逐渐成长成熟过程,您同意这个看法吗?

  沙丹:电影史上有非常多的天才从一开始就展示出火花四溅的创造力。今天25岁的年轻人可能还在学习,但奥逊·威尔斯已经拍出影史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公民凯恩》;斯皮尔伯格已经拍出了高度电影化技巧的犯罪电影《决斗》(1971);吴永刚拍出了中国默片时代永恒的杰作《神女》。库布里克也是如此。

  不过天才并非无迹可循:斯皮尔伯格从小玩超8毫米摄影机,黑泽明从小学习画画,这些都有早期熏陶的因素。库布里克从小喜欢玩摄影,他家里就有专业的暗房,而他父亲对他最大的期望就是能成为一名摄影师。所以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库布里克每部作品摄影都非常规矩、精美,形成了经典的一点透视构图美学,这都是有童子功的。库布里克实际上连大学都没有读过,更不要说读什么电影学院,但是一进入电影界没几部片子,到《杀戮》时他就已经非常成熟了,展现出高超的导演技巧和唯我独尊的气场。当时《杀戮》影片的摄影师卢西恩·巴拉德在运用镜头时违背了他的指令,才25岁的库布里克就敢对这位成名的摄影大师说:“你要么听我的再来一遍,要么你给我立刻滚蛋,再也不要回来。”

  北青报:筹备这样一个回顾展难度大吗?为什么选择了库布里克?

  沙丹:电影资料馆为什么可以办这样一个活动?作为一个放映中外电影的国家文化单位,片源通常来自两方面:库藏影片、使馆与驻外机构提供的影片。从前我们想引进节目时,受“文化对等”原则的限制,如果要引进影展,就要到对方国家举办中国影展,不然很难审批通过。这两年资料馆得到了上级单位包括广电总局、电影局的大力支持,从2013年开始允许我们适量、自主地引进优质节目。所以去年我们先后做了大卫·里恩4k修复影片展映活动、米高梅电影展映、华纳90年电影全经典放映,这三拨儿活动在北京影迷圈引起极大反响,上座率非常高,堪为影迷的节日。观众的鼓励让我们深深感到能够以正规途径为大家放好片子,服务北京乃至全国影迷,是非常有价值的。

  我们去年已经放过两次《2001太空漫游》 ,每场都爆满,甚至出现黄牛倒票的现象,几十块钱的票被炒到两百多。我自己都没有座位,只能搬个凳子坐在过道,还是感到难以言喻的艺术震撼。我认识到库布里克具有如此非凡的吸引力,是观众想看、爱看的导演,就想到要做一个相对完整的影展。又恰逢大师逝世十五周年,我们就从上半年开始准备,与版权方沟通、向上级单位报批,有了他们的支持才得以举办这次影展。

  做正规筹备的电影展、电影节非常不容易,过程繁琐、成本高昂。从开始策划到最终实现历时大半年,心血、精力不必说,这一次的经济成本,版权费、运输费到报关费、密钥费、宣传印刷费用等等加起来,每场都在一万元以上。希望大家能珍惜在银幕上看库布里克的机会。

  消隐的作者

  库布里克是当代公认最伟大的美国导演之一,从影四十余年,跨越了经典好莱坞与新好莱坞的时代,作品虽少,但13部故事长片题材各异,风格各异,无一重复,无一不精。多变的风格与漫长的创作周期,令观众难以从他的影像序列里直接捕捉到鲜明的文法特征,他远离了流派与时代风尚的影响,也少见固有的趣味与主题,是一个“隐形人”,1996年关于他导演生涯的纪录片即以此为名。同时,他又是一个高度个人化的创作者,一个拿破仑式的人物,他所着迷的这个人物也映衬着本人的性格与策略——掌控一切,编导合一,参与制作的方方面面,争夺一切“作者”应该有的权利,以票房成绩与艺术高度成功博弈于当代好莱坞战场,在大制作中保持独立。他总是身兼数职,既是导演、又是制片人,这种绝对掌控作品的要求,影响了后来的一大批导演,如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他的选择:做一个消隐的作者。在追寻完美技艺、更新电影形式之时展开宏大、抽象的命题,如人性、宿命、人类未来与广阔世界的深层关系以及潜藏其中的毁灭倾向。

  他少时受热爱摄影的父亲影响,早早接触影像,高中毕业就加入《展望》杂志社成为摄影记者。他花费数年行摄全国,是“纽约学派”最年轻的摄影师。兴趣逐渐转向电影,从“视”的叙事,走向“视听”的叙事,静的摄影、动的纪录片构成他最初的影像实践。

  令人津津乐道的八卦还有他作为一个国际象棋棋手(甚至是赌徒)的业余身份,这一爱好比摄影来得更早,他刚刚出走记者生涯,在纪录片与艺术电影间游荡时,大量的空白时间靠在华盛顿广场公园下棋度过,“几美分几美分”地赚取赌资维持生活。功成名就之后,他仍时不时与演员、记者对弈,成为其沟通方式的一部分。

  颠覆的类型 

  1956年,28岁的库布里克与年轻富有的詹姆斯·哈里斯合作创立制片公司,拍摄了《杀戮》,一部带有黑色电影余韵的强盗片,获得“前途无量”的评价。库布里克从此开始创作“与众不同”的类型片,如恐怖片《闪灵》、科幻片《2001太空漫游》、战争片《光荣之路》与《全金属外壳》,他对类型的颠覆不同于一般反类型片试图挑战类型的定势,而是沿袭类型的内在公式,在形式与内涵上进行创新和超越。这种公式本身是类型取得商业成功的根源——它暗暗指向在一定社会环境中人们的心理需求或软肋,他捕捉到了这一点,又借此深入更核心的命题,在好莱坞精良制作中加入欧洲艺术电影式的哲思,集两家所长,同时在技术与思想两方面都走得很远很远。这是库布里克的类型片独一无二,深受观众喜爱,又深受观众敬畏的原因。

  如讲述了一出赛马场抢劫案的《杀戮》,多线程的叙述逐渐交汇,犯罪依照计划稳步推进,最终却因贪婪与软弱付之一炬,强盗仍是被城市毁灭,它很可能受到约翰·休斯顿《夜阑人未静》的影响,其宿命感又与法国导演让-皮埃尔·梅尔维尔名作《红圈》不谋而合;《闪灵》抛弃俗套的吓人伎俩,以惊悚氛围引入社会寓言,隐晦书写美国当代的焦虑,进而刺激观众心中固有的恐惧;《2001太空漫游》创造出一种截然不同的科幻样式:太空奥德赛,人类对宇宙的迷思、对自身存在的界认都化入了这一想像,一部电影就展述了文明本质的生衰演变过程。

  忠实的创造 

  库布里克的几乎所有影片都改编自文学作品,颇为有趣,他是“二三流小说才能改编出一流电影”这一论点的常用案例,但真实规律并非如此。他素来博览群书,“创造性改编”是其天赋的重要组成,如其自述,真正的文学改编基于对文本精神的洞察。重新建构这个故事方式必须与阅读它的方式是一致的,这是“忠实”的一种定义,他在选择改编的对象时,必然在其中读出了与自己契合的精神内容,而不仅是所谓文本的缺失为影像的丰富提供了空间。《洛丽塔》与《巴里林登》都来自相当出色的文学文本,库布里克保留了细致的人物心理,将自己的思想置于这个微观视角中,时代、社会是风景的一部分,而不在讽喻范围内,这凸显了他一贯的人性探索。

  《巴里林登》被称为他的一次“超级赌博”,这部耗资一千一百万美元以上的伟大作品改编自十九世纪作家威廉·梅克匹斯·萨克雷的第一部小说,故事关于一位我行我素、无动于衷的爱尔兰绅士,他似乎无意识地与生活间离开来,以冷酷天性为指引投机谋事,却又仿佛并不在意、并不在场。库布里克将时代气质作为其创作手法的要领,设置小说的结构、油画的构图,真正古老的建筑、服装与含蓄冰冷的镜语,彻底告别“看起来现代”。华纳投入了巨大的资金,却直到公映三周前才第一次看到影片,库布里克有绝对的自信盈利并以这部作品自证伟大,事实也确实如此,他验证了“电影对怎样用自己的方式来讲故事还只略知皮毛”。

  这部电影中与缺乏戏剧性相混淆的冷静、与平庸保守相混淆的古典,还有那种巨大却不易察觉的创新。美国影评人罗杰·伊伯特立场坚定:“这部电影的每一帧都属于库布里克:绝妙形式、情感间离以及对人性之善的无情质疑……我绝不认同竟然不懂得赞美这一英勇作品的人。”

  未来三部曲

  作为一部旷世杰作,《巴里林登》未受到大众足够的重视。对库布里克的聚焦更多局限在此前的“未来三部曲”,这似乎构成了他的“黄金时代”。《奇爱博士》是一部怪诞的黑色喜剧,以苏美军备竞赛为背景,谈论非理性的人类与绝对理性的机器走向毁灭;《2001太空漫游》将人类意志放逐到星辰之间,是一部无法复制的简洁精炼之作,包含影史最为精彩的时空交错段落;《发条橙子》则关乎善恶,以电影幻梦破除先在的道德限制强调人性、本我中恶之部分的合法存在。

  这三部作品在上映时极具争议,《2001》过于独特,《发条橙子》过于暴力,三者时常被作为他怪诞美学的例证,而其殊异处如此明显,能够贯通其中的仍旧是库布里克的超然态度与完美倾向。

  斯皮尔伯格曾称库布里克为“我们缺乏个性的历史中最伟大的技术主义者”,这一点在此系列视听盛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拍摄《2001》时,他耗费了六个月时间、三十万美元建造了一座离心机,用以拍摄太空旅行的失重效果,这一部并非硬科幻的影片看起来极具预言性,这来自库布里克的精益求精:他为影片中的每一个细节的真实性考虑——从服装面料到时间标准,如此他实践了现代主义直抵人心的真实,直观与抽象对立统一,突破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生硬的分界。

  库布里克曾经这样阐述创作《奇爱博士》前关于核弹的思考:“现在,原子弹已经不再是一个实体了,它已经完全变成了一个抽象概念,这一点由几个蘑菇云镜头组成的新闻短片来代表。人们本来只对直接经验有反应,而对一些抽象概念没多大反应。几乎找不到一个人会真情地关注一个抽象的概念。”

  这个抽象概念之于人类与库布里克之于观众不无相似之处。他隐居在伦敦郊外,创作中事事亲力亲为,作品里充满了对人类、人性的质疑与思索,甚至可以对《2001太空漫游》的哲学核心喋喋不休,但他个人并不沉迷于这些概念化的命题,其伟大也不仅存在于读解意义中,或者说更紧要的是电影的幻境体验,及如何通过这种直接经验抵达背后的深层逻辑。库布里克非常清楚他要创造什么样的电影,以至于被认作“过于理智的冷血动物”,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最博大、现代、暧昧、开放的电影作品,他认可每一个人面对电影会给出独一无二的反馈,也赞美这种直觉反应。理性哲思是体察世界的方式,电影对观众的作用却首先是情感上的强烈冲击。

  因此这颗炸弹的爆炸真切发生在钞票随风散落的停机坪,发生在穿越半个世纪的幽灵酒会,发生在伴着《蓝色多瑙河》的浩渺宇宙,这是斯坦利·库布里克赠予我们的感性时刻。

  本版文/张耀婷

  库布里克影展的片单

  ★《杀手》85分钟

  ★《光荣之路》88分钟

  ★《洛丽塔》152分钟

  ★《奇爱博士》95分钟 (4k版)

  ★《2001太空漫游》141分钟

  ★《发条橙子》136分钟

  ★《巴里林登》184分钟

  ★《闪灵》144分钟 (导演加长版)

  ★《全金属外壳》116分钟

  ★《大开眼戒》159分钟

  (影片展映时间详见“北青艺评”微信公号,扫码可见哦!)

  新浪官方微博:@北青文艺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北青艺评

  邮箱:bqwypl@ynet.com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