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电影放了五分之三以后,笔者就开始不断地看表。不是希望电影赶紧结束,而是觉得按照当时的情节发展,就算再拍100分钟,故事也不一定能结束。可是,它就偏偏那么结束了——既不响亮也不干脆。
当然,如果《亲爱的》要讲的就是个寻子的故事,那么它也确实没啥戏可唱了。田文军的孩子找到了,韩德忠的妻子怀孕了,带头的没了,组织自然也就散了,估计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也没有了执著下去的勇气。而依然努力要回“女儿”的李红琴却意外怀孕,被欺骗的过往和无助的现实让她进退维谷。既然所有人都无法坚持下去,故事也只能到此为止。
显而易见,《亲爱的》要讲的不是这么个简单的故事。影片的英文名字叫《Dearest》。略通英文的人都知道,这个词是形容词“亲爱的”的最高级——“最亲爱的”,或者说得文艺一点儿叫“至爱的”。尽管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影片中每对失去孩子的父母都会痛得撕心裂肺,但被拐走的孩子对他们来说也许并不是无可替代的,他们即使不能如田文军、鲁晓娟一样幸运地找回田鹏,也可能像韩德忠夫妇,在失去找回孩子的信心之后,再生一个孩子聊以弥补情感上的空白。
可是,李红琴呢,她对拐骗事实并不知情,由于一直以为自己“生不出小家伙”,便把被拐来的孩子视如己出——这一点可以从两个孩子对她的感情,以及她特地跑来告诉田文军,不要给田鹏吃桃的细节上得到证明。当田鹏回归家庭之后,失去了丈夫的她认为自己如果不能要回吉芳,就再也不能有孩子了。失去吉芳对她而言,不仅会痛得撕心裂肺,而且简直就是痛到绝望——她必须要要回吉芳。为此,她背井离乡、忍受人白眼和拳脚、不惜献出自己的贞洁,甚至对簿公堂的时候,可以接受吉芳由鲁晓娟寄养,也一定要坚持吉芳是自己的女儿。因此,如果一定要把这些父母对孩子的情感分个高下,李红琴对吉芳的感情,更适合这个“Dearest”。
如果这种分析可以成立的话,尽管黄渤、郝蕾等人戏份颇大并且演技了得,但他们就都不是主角,真正的主角是赵薇。影片要讲述的是李红琴希望要回吉芳的故事,要探讨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李红琴们能不能收养吉芳们的法律和伦理问题。
令人遗憾的是,影片没有能够很好地把握这条主线,用于铺垫的篇幅实在太长了,等李红琴出狱后来到深圳的时候,影片已经过去一半了,陈可辛已经无法在余下的几十分钟施展拳脚,充分且流畅地展开情节了。黄渤等人在铺垫情节中的表演太好了,不但观众们还不能一下回过神儿来抓住主线,而且连佟大为的表演,也在相形之下显得颇为苍白。
影片中还有太多的人物、太多的细节,分散着观众的注意力。比如心不在焉的法官、面目可憎的福利院院长、缺乏责任心的律师、没有人情味儿的民政局工作人员、患精神病的母亲……这些人物有的完全可以省略,有的也不必给那么多的台词和镜头。再比如房东赶走田文军、逼仄的房间里毫无庄严可言的庭审、李红琴得不到法律援助、司法的灰色地带……这些细节虽然无一不包含着编剧们深入的思考,但在影片里似乎难免成了蛇足。
影片有一个耐人寻味的开头。田文军在无序的电线中,寻找他用红线做了标记的那一条,但红线松脱了,难以找到。这个开头似乎一语成谶了——李红琴要讨回她的“Dearest”的主线就像那根红线,失落在了众多的线索之中。因此,尽管我们有很多给《亲爱的》加分的理由,但由于主线难以把握和结尾缺乏力度,这部敢于直面现实的影片,似乎也只能算是隔靴搔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