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视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村官”马向阳如何拿下5亿次网络点播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1月04日11:31 来源:文汇报 王磊 张祯希

  国产电视剧演绎“美学进化论”

  “村官”马向阳如何拿下5亿次网络点播

为了塑造好乡村书记的形象,吴秀波剃去了标志性的胡须,皮肤也被晒成小麦色。最初吸引他出演这部剧的原因是剧情的发展地——农村。  为了塑造好乡村书记的形象,吴秀波剃去了标志性的胡须,皮肤也被晒成小麦色。最初吸引他出演这部剧的原因是剧情的发展地——农村。
  
  
  

  吴秀波、王雅捷主演的农村题材电视剧《马向阳下乡记》不久前以超5.7%的收视率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收官,一直以“时尚”形象示人的吴秀波,首次尝试扮演村官。有意思的是,这部前期没多少宣传,题材“很乡土”的电视剧,却在网络中意外引发热潮,不仅全网点播超过5亿次,就连“文青”扎堆的豆瓣网也给出了8.3的高分。吴秀波谦虚地说,靠追星拉收视,他个人的光环没那么大能量。在评论家眼中,给合适的内容找到合适的形式,是国产电视剧产业升级最重要的尝试。很多观众说从马向阳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工作中的种种挑战。而在对话电视制作者的过程中,他们认为,节奏、画面,甚至音乐的选择正在演绎一场国产电视剧的“美学进化论”。

  “时尚精英”也躲不开的一地鸡毛

  吴秀波演村官?他的“时尚”能适应吗?无论是《北京遇上西雅图》里的医生,还是《离婚律师》里的池海东……精致的略带白色的胡须,不仅象征着他“精英”阅历也代表了“时尚”品位。但是《马向阳下乡记》里,没有了胡须的吴秀波,临时顶替别人,跑去“不需要导航,靠屁股蹦跶就知道到了”的大槐树村下乡,他原本城里商务局科长的阅历不灵了,也根本不需要耍酷爱玩的所谓时尚。

  有人说《马向阳下乡记》其实是一个男孩成长为男人的故事。一开始,马向阳并没把第一书记这份活儿当回事。他随口就说“我去当第一书记,当一年”,并提醒领导“等我回来后,您一定要继续把我派到重要岗位上锻炼。”他把去村里当书记视作修身养性,钓个鱼弄个蛐蛐,混一年半载就回去“高升”。

  但是,第一书记的身份让他无法躲过村里的一地鸡毛。马向阳下乡之后,“对手”不仅有蚊虫,把他吓醒的羊,还有村民。比如老祖奶掉进化粪池之后,有人就把马向阳推下去“救人”,救了人之后,他爬出粪坑又只能跳进冰冷的湖水中洗澡,最后裹着个被单招摇过市。家族斗争、土地问题,外出打工的青壮年、留守妇女儿童,马向阳面对的事情和人,和他的“城市规则”格格不入,一次次让这个科长出洋相。生活、工作、管理,凭借马向阳骨子里的敬业和执着,他为乡亲们开超市、修马路,用自己城里的资源解决村里的问题,带领大槐树村走向致富。而他本人也从下乡时被人耍得团团转的城市青年,变为人人夸奖的“有为青年”。有意思的是《马向阳下乡记》中没有一个坏人,主创既没有刻意展示农村人的纯朴,也没有过分渲染他们性格中的局限。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戏剧冲突。剧中的“大反派”是名叫刘世荣的大家长,他虽然没有一官半职但是掌握着村里的大事小事。他最初认为马向阳只是来“刷一下”政绩,不会好好做事,所以不相信他,想看马向阳的笑话。通过40集的篇幅,他看到了马向阳的踏实和诚恳,最终接纳了这位城里来的村官。

  拒绝“神剧”,轻喜剧也可以有情怀

  电视剧怎么拍?什么样的片子能进央视一套黄金档?这个问题让很多电视人和制作公司苦苦思考,甚至苦心经营。《马向阳下乡记》编剧谷凯说,在创作之前在农村体验了半年,走访了40多个村,采访了60多位第一书记。该剧导演张永新则说,采用轻喜剧的样式,是希望大家在笑过之后能够停下来想一想。

  “神剧”屡现是当下很多人对国产电视剧的一种印象。不少农村题材电视剧虽然没有抗日神剧那样“天马行空”,却也时常将农村人写成小心眼很多,喜欢勾心斗角的“灰色角色”,一些笑料也喜欢拿残障人士取乐。让许多对农村有了解的观众感叹不认识。评论家曾庆瑞说,以往一些农村题材作品常常通过某种矮化、丑化,来博取观众廉价的笑声,忽视了农村人基本的精神追求。有评论说,“马向阳下乡”的困扰也在于此,是否要拍成“马向阳穿越”或者“马向阳的爱情”?主创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第一集中,王雅捷饰演的周冰搀扶老人的段落,带出了进城务工造成的“空心村”现象,以及土地流转带来的种种问题,而马向阳上任后,冲突的剧情也时刻围绕着农村中最接地气的问题。主角马向阳的角色则始终围绕“第一书记”展开,表现了党员干部的所作所为,将务实忠诚、廉洁奉公融进剧情里。著名评论家李准说,不是靠恶搞巧合、无厘头、低级趣味,特别是不是靠拿别人的生理缺陷来开玩笑,这种轻喜剧风格的美学追求禁得住考验。《马向阳下乡记》触及社会矛盾,但在另一方面也给人一种向上、温暖的感觉,使人们对农村的前途充满了信心。

  “马向阳去的地方叫大槐树村,你知道为什么要叫大槐树吗?”豆瓣上有人这样提问,说自己觉得大槐树似乎有种温暖的寓意。

  “‘大槐树’是一种情怀,是乡村生命的象征。”该剧导演张永新说,在民间语境中槐树就是生命的符号,就像我们听奶奶讲故事,故事里老有一棵大槐树。它不是什么名贵树种,但它的生命力是如此的顽强,它是我们创作者“乡土”概念的物化与升华。

  访谈 吴秀波:农村题材不能只拍给农村观众看

  文汇报:许多人都将你定义为“潮叔”,大家很难将你与“村官”划等号,当初为何会选择接这部戏?

  吴秀波:不用给我下个定义放进框框里。演戏就是大家和现实生活保持距离,但又通过看戏感受现实生活快乐。看中《马向阳下乡记》,是因为这部戏的戏剧环境——我演戏去过很多地方,就是没有去过农村。而角色跟我一样,他也没有去过农村。

  演员接戏时,不会去想“突破”,因为这好像给自己设定一个预期值,致使他一定要分别于以前的角色。“角色”都是准备好给演员的,他们是编剧“码”出来的,再由我们演员去诠释。在拍戏之前做的工作就是放空自己,安心进入角色。最后出来这个角色其实并不是自己可以设定的,而是拍戏的这段时间里生长出来的。

  文汇报:一开始,大家发现马向阳有点不靠谱,开越野车下乡,带了一堆登山设备,有点“潮叔”的感觉。这种角色设定是一开始就有的,还是编剧根据你进行的创作?

  吴秀波:一开始的剧本和我想象的稍有差异。在我看到的第一稿剧本,觉得比较“正”和“顺”,好像马向阳拥有某种天生的责任感,也没太多篇幅表述城市生活的年轻人,在进入农村生活后的不适。在整部戏的开篇,我们重新做了定位,融入了我的一些看法,调整了马向阳的定位。

  正剧是否都要一个斩钉截铁的个性,角色总跳不出一种顿悟?这不贴切。一个人如果在一个环境中,并最终对这个环境有益,说明他本身的素质隐藏其中,这点在马向阳和他舅的关系上,我们找到了根据。

  文汇报:农村题材剧不少,《马向阳下乡记》和这些剧比有什么不同?

  吴秀波:电视上的农村题材,似乎体现出城市和农村间的距离和彼此的陌生。许多农村戏好像只是做给农村观众看,城市人不看,甚至生活在城市的农村观众,也会觉得离生活有出入。

  我们希望通过这部戏做一个沟通,也和曾经的农村题材稍有区别。我希望用我的眼睛带着观众的眼睛,尤其带着城里的观众去农村体验生活。文汇报:《马向阳下乡记》展现了不少农村现实问题,剧中马向阳的处理方式比较委婉,甚至偏喜剧化,你怎么看?

  吴秀波:拍《心术》时也有记者问,医患关系如此紧张,你怎么看?你们的戏找到解决方案了吗?我想一部戏很难找出解决的方法,戏剧工作者只能做到让观众关注。真正的解决办法,需要历史验证。我们反映的农村状态是真实的,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回头看看还留在村里的老人、妇女和孩子。

  文汇报:《离婚律师》中的话痨律师、《马向阳下乡记》中的村官、《我的青春高八度》中的乐观的合唱团老师,今年出演的角色刻意有些颠覆?

  吴秀波:我今年选择的几部戏风马牛不相及。演戏是一种精神游历,或者说从现实出离,这种游历其实我们能改变的只有环境,人的个性是很难改变的。所有那些人性中的得失、崇高和卑劣在一个人身上都有,由于环境、信仰、道德准则或者与周边朋友不同,它的比例会不同。当我认知这一点之后,角色在经历不同环境的时候,我会看到他有这种不同的变化。但不能否认,我的态度也决定着角色的态度,演员对生命状态的态度决定了角色表达的情感。

  以前我觉得角色是由演技决定的,现在我不这么想了。电视剧是一个服务型工作,让你下班以后可以回家坐在电视机前,几乎每个人都有看故事的需求。

  相关链接 国产剧要让年轻一代买账 节奏、智慧、个性一个都不能少

  曾几何时,电视机是万家灯火中最瞩目的一抹亮,一家人围坐电视机旁等待黄金档是一种生活习惯。然而随着海外优秀影视剧的引进,以及国内浮躁市场催生的不少雷剧,让国产剧在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心中逐渐式微。

  观众日益国际化的口味为国产剧带来竞争的“阵痛”。在国产剧市场,同样也有不少先锋正通过创新的编剧技巧、国际化的理念以及鲜明的个人风格讲述中国故事,演绎一出国产剧的“进化论”。

  节奏感成为叙事语言

  年轻人大多爱美剧,但若问美剧缘何吸引人,恐怕和高密度的情节、快节奏的叙事脱不了关系,这也与当下快节奏的都市生活更合拍。从2000年开始播放的《CSI》(《犯罪现场调查》)走过了14季,依旧以快节奏的案件处理与巨大的信息量刺激着观众,而《24小时》则通过荧屏一分钟剧情一分钟的对应,以及快速转场与叙事线切换将不少观众招入“美剧迷”阵营。

  慢得精致算得上“高冷”,快得精致似更“亲民”。在国产剧中,多线与快节奏的叙事也逐渐多了起来。电视剧《案发现场》便是一例,该剧主角是中国北方一个大都市的刑警队,每集都包含两个案件。除了“刑侦剧”的快节奏外,片中更是通过逻辑推理以及大量高科技探案技术的进入,增加了信息量。法医学、毒物学、DNA鉴定、痕迹学、微量物证等多种科学学科都在剧中得以展现。

  不少小说删增多次,方得耐人寻味。而舍与得的智慧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也得到了生动诠释。这部由二月河作品改编的历史剧,曾“火爆全国”,被视为国产历史剧的标杆。剧本被称为“一剧之本”,在从书到影视的转码过程中,《雍正王朝》对原著进行的删改,被许多业内人士津津乐道。剧中,对于原著中不少“旁枝”进行了淘洗与淬炼,不再拘泥于每个人物的完整性,一些配角的命运在一两句话中便得到了交代,如此一来,主题更集中,主要人物的性格更鲜明,节奏也明快起来。

  高智商成为“硬通货”

  当我们看电视剧时,我们到底在看什么?一位业内人士曾调侃国产剧左不过“三斗”——宫斗、家斗、战斗。观众既猜到开头,也猜到结局的模式乱炖,让国产电视剧渐渐沦为背景音乐般的存在。找回失落的参与感,正成为不少国产剧突围的出口。

  “当我们谈话时,也许有个炸弹就在桌子底下,突然炸弹爆炸了,观众吃了一惊。这场戏非常一般。但如果观众知道炸弹在桌子底下,并将在一点爆炸,现在是12点55分,钟是可见的。这就给了观众5分钟的悬念,而不仅是几秒的震惊。”导演希区柯克曾用这样一个例子阐述悬念与惊奇的差别,而这其中也展现了抓住观众的参与感的智慧——利用逻辑缺陷、剪辑等手法构建悬念。可喜的是,一些高智商国产剧成为了实践者。

  前几年,成本不高的电视剧《潜伏》成功突围,获得了收视与口碑的双丰收。“有笑有泪有头脑”则精辟地概括了《潜伏》成功的原因,前两点易得,后一个难求。生存状态步步为营的地下工作者设定以及割舍不下的儿女情长在谍战剧中比比皆是,但剧中对悬念的营造让人惊艳,伏笔更是俯仰皆是,有些剧初的伏笔甚至要等到剧末才得以落地,吊住了观众的胃口。

  关注明星大于剧情的“魔咒”也正在被一部部高智商电视剧打破,有的还形成了品牌效应。与《潜伏》中观众的俯视视角不同,电视剧《神探狄仁杰》系列中,观众与狄仁杰一同为一个个悬案脑力激荡。编剧兼导演钱雁秋熟读历史,剧中的细节据说可信度很高,而情节则大刀阔斧,融合了当下流行的悬疑剧的叙事模式。而圆脸憨厚的梁冠华则成为了许多人心中不可超越的狄仁杰,他在每个故事最后一段揭穿敌人诡计的“踱步说戏”,成为个性化很强的表达。连网友假托电视剧台词的一句“元芳,你怎么看?”也一度成为全民话题。

  敢于尝试“个人风格”

  与电影相比,电视剧更多了一份柴米油盐的家常味道,少了一份矜持的仪式感,却也让它更深地嵌入到了人们日常作息。高需求、高产量造就了一批庸碌甚至不堪的作品,但是其中也涌现出不少追求隽永美学的经典佳作,个人风格的大胆注入,让这些作品显得卓尔不群。

  前不久播出的电视剧《北平无战事》被标榜为“真神剧”,撑起这个“神”字的除了演员上乘的演技、考究的剧本外,还有电影般精致的镜头语言。剧组使用了电影级别的设备胶片风格数字摄影机,选择偏冷的色调渲染。导演摄像镜头语言也颇具韵味,稳而多的特写镜头,黑白镜头以及缓慢的空镜头等,这些用心设计的镜头语言为氛围的渲染与人物的塑造加分不少。

  “个人风格”在国产剧中的运用不少。2002年,电视剧《冬至》播出,虽然未被安排在黄金档,该片却依旧凭借着独特冷峻的风格获得不少掌声。电视剧的原创音乐由林海操刀,他的《琵琶语》至今是难以超越的经典。2003年以乌镇为舞台的电视剧《似水年华》,凭借着淡雅的风格,简练文艺的台词为观众打造了一个现实世界之外的诗意世界。2012年,电视剧《圣天门口》,尽管播出时争议不断,但是却在圈里评价颇高,凭借着先锋、丰富的镜头语言被业内人士赞叹“剪辑一流”,而其深邃的视野与格局也让观众眼前一亮。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